近年来,鳕鱼成了人们餐桌上的高档菜,很多家庭把鳕鱼当成婴幼儿的专属辅食。鳕鱼主要有大西洋鳕鱼、太平洋鳕鱼和格陵兰鳕鱼三类,分布海域分别对应大西洋北部、太平洋北部以及格陵兰岛海岸线。冰岛,作为北大西洋的高纬度天然渔场,自然也是鳕鱼的重要产地之一。这里出产的大西洋鳕鱼深受欧洲,特别是英国消费者的喜爱。因此,英国一直以来都是冰岛鳕鱼的最大出口国。可为了抢夺鳕鱼资源,几百年来,英国与冰岛之间一直在明争暗斗,甚至发动过战争。时至今日,这种争夺依然还在继续。
发现鳕鱼
11世纪,因为英格兰国王哈罗德一世的驱赶,一些维京人逃到冰岛。在冰岛定居后,维京人在捕鱼时捉到了一种特殊的鱼类。他们发现这种大型鱼类的油脂含量很低,仅需简单晾晒风干,就可以经久不坏,而含量丰富的蛋白能够提供足够的营养供给。
以海上抢夺为生的维京人自此开始带着鳕鱼干在各地掠夺。随着维京海盗抢劫的范围越来越广,鳕鱼也逐渐被各个国家知晓。生活在西班牙和法国边界地区的巴斯克人了解到鳕鱼的价值后,敏锐地发现了其中的商机。
巴斯克人航海技术出众,善于捕杀鲸鱼。他们驾船四处寻找,终于在纽芬兰和冰岛附近找到了大量鳕鱼群。他们捕杀鳕鱼后先是像维京人一样将鳕鱼晾晒成鳕鱼干,后又尝试各种办法处理、烹制鳕鱼,最终发现用盐腌制鳕鱼后不仅能长时间保存,口味也比鱼干更鲜美。
同时期的欧洲各地每周三、周五、复活节、圣诞节之类节庆前后都被列为斋戒期,斋戒期内不能吃肉,但是可以吃鱼。巴斯克人便将盐制鳕鱼运往欧洲各国售卖。
鳕鱼口感鲜美,营养丰富,很快风靡欧洲各国,成为斋戒期间最为重要的肉食品。从此鳕鱼成为巴斯克人最重要的经济来源。为了保证经济收入,巴斯克人始终保持对鳕鱼的垄断,对捕捞的渔场所在守口如瓶。
其他国家也曾多次出海寻找鳕鱼群,但始终没有任何收获。直到1497年,英王室效法葡、西两国,意欲开拓自己的香料航线。航海家卡伯特率领18名水手在5月2日乘坐小帆船从布里斯托尔港出发,向西寻找能够给英国提供香料的大陆和岛屿。
然而,卡伯特的船开出后不久就迷路了,在风浪的作用下,他并未找到前往亚洲的北方航线,却意外地在纽芬兰一带发现了上千条巴斯克渔船。卡伯特敏感地想到,也许这里就是鳕鱼群生活的地方,他急忙带领手下在附近的岛上驻扎下来,仔细打探巴斯克渔船打捞的鱼类。
经过近一个月的打探,卡伯特手下的船员告诉他:“我确认这里就是巴斯克人捕捞鳕鱼的地方,海里有许许多多鳕鱼鱼群。只要我们的渔船过来,一定能够满载而归。”卡伯特急忙派手下人将消息传回英国,英国政府很快就派渔船前来捕捞。
英国渔船的动向又被其他国家窥探到,各国的渔船开始在纽芬兰一带打探、捕捞,纽芬兰、冰岛周边的鳕鱼渔场相继被探明。就这样,巴斯克人死守几百年的秘密终于大白于天下。
巴斯克人敌不过欧洲船快兵利,很快就退出了历史舞台,英国、西班牙和诸多德意志国家成了鳕鱼产业的新主角。
此0goDxGqo+drI/20n37MsD0+cv6+k4g6C7rK6YBc9kPY=时渔业捕捞还采用原始技术,渔民每次出海能够捕捞到的鳕鱼并不影响鳕鱼的持续发展,但是鳕鱼的捕捞权依然会引起各国的摩擦。
1486年到1532年间,来自英国和汉堡的武装船队在冰岛附近爆发了至少8次小规模海战,而作为东道主的冰岛,以及与冰岛存在宗主关系的挪威、丹麦等国,和英国的关系也是剑拔弩张。
然而谁也不会想到,由鳕鱼引发的更大冲突,居然会在几百年后,由力量对比更为悬殊的两方参与,甚至牵动了整个西方世界的神经。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集捕捞、加工、提炼和处理为一体的现代化捕鱼船开始普及并大量使用。渔民的捕捞作业开始呈集群化发展,小型的暴风雨已经不再影响其工作,于是捕捞作业越来越密集,鳕鱼的数量迅速减少。
这些改变对于总人口不过十几万、除了捕鱼几乎没有任何其他经济来源的冰岛来说,无疑是沉重的打击。与此同时,冰岛的政治地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前一年有了巨大的改变。
1944年,冰岛脱离丹麦成为独立的国家。作为刚独立的没有太多经济来源的小国,守住家门口的鳕鱼资源不仅事关主权,更直接影响着国运社稷。毕竟渔业是冰岛的核心产业,整个国家出口额的七成是建立在鳕鱼贸易的基础之上,而由此带来的巨额外汇,正是这个资源匮乏的岛国赖以发展的原动力。
眼看着各国不停瓜分他们本不富裕的资源,冰岛政府十分着急。
为鱼大战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各国渔船重返冰岛,延续了几百年的鳕鱼贸易,似乎正要回到正轨。冰岛却一直在等待机会,将捕捞鳕鱼的权利收回。
这个机会很快来了。1949年海牙国际法庭裁定了英国和挪威的渔业冲突,认可了挪威的4海里渔业限制区。冰岛政府立刻研究了这个裁定。
有官员提出:“我们也应当划定4海里的渔业限制区,这样就能保护我们的鳕鱼资源,保证其他国家无法再来捕捞鳕鱼。”也有官员提出反对意见:“现在我们的外汇几乎全部来自鳕鱼出口,一旦划定限制区,自然会得罪其他国家,他们如果禁止鳕鱼进口,我们的出口贸易会受到重创。”
冰岛政府内部经过激烈的讨论后,最终决定划定限制区,以免鳕鱼种群受到破坏,保证鳕鱼经济的可持续发展。1950年,冰岛向全世界宣布,其沿岸4海里(约7公里)范围内全部划定为渔业限制区,仅允许本国渔船作业。
消息一出立刻引起长期在冰岛捕鱼的各国反对,法国、比利时和当时的联邦德国甚为不满,而英国政府更是直接将冰岛告上了国际法庭。然而有英国和荷兰的例子在前,海牙国际法庭只能判定冰岛的行为不违反国际法。
英国一怒之下关闭了冰岛渔产品的进口通道,以示愤怒和抗议。然而冰岛对此并不在意,很快便在意大利、葡萄牙等国开辟新的市场。最重要的是冰岛和苏联在1953年签订了一份长期渔业协定,规定冰岛可以用鱼产品和苏联交换石油、木材等资源。这份协定保证了冰岛政府的外汇收入,也给了冰岛政府对抗英国的勇气。有了苏联的支持,冰岛更加有恃无恐。
由于冰岛地理位置特殊,只要守住冰岛,苏联军舰就无法进入大西洋;反言之,如果冰岛和苏联越走越近,北约的战略处境就会非常被动。为了保证安全,欧洲各国多次斡旋,英国只能在1956年被迫接受了冰岛4海里的限制范围。
4海里的限制仅仅提出6年后,冰岛就发现其不能解决根本性问题,鳕鱼的捕捞量仍然在持续下滑,他们决定继续扩大这个距离,并拒绝所有的磋商方案。
1958年,冰岛将捕鱼的限制区划定为12海里,并要求其他各国的捕鱼船于8月30日前离开此海域。此举激怒了英国的渔业利益集团,他们集体向政府施压要求保护本国渔业的利益。
8月30日当天,其他国家的渔船都已经驶离冰岛12海里的限制区。英国皇家海军却派出37艘舰艇、约7000名士兵为英国渔船保驾护航。
当时的英国舰队刚刚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洗礼,装备精良,经验丰富。而冰岛只有一些渔船改装的土炮舰,战士也是普通渔民。如此力量悬殊的情况下,英国政府以为冰岛并不会进行抵抗。
然而,英国低估了冰岛人民保卫自身利益的决心,在英国渔船与护卫舰队进入12海里限制区后,冰岛果断开炮驱逐来犯的英国渔船以捍卫自己的国家利益。
著名的鳕鱼战争自此拉开序幕。
不过冰岛政府也知道两方力量悬殊,虽然开炮还击却也避免人员伤亡,英国也考虑到两国同为北大西洋公约成员国,如果战事升级必然引起美国等其他北约国家的干涉,因而不敢对冰岛大动干戈。
此次战争的结果就是英国渔船在冰岛人的干扰下几乎捕捞不到鳕鱼。英国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却没获得想要的结果,被迫坐下来和冰岛谈判。冰岛态度坚决,丝毫不退让。1961年,英国正式承认冰岛12海里领海线。
冰岛对此还不满足,在谈判桌上,冰岛政府的代表提出:“我们还要进一步扩大渔业限制区,希望你们配合。因为我们同为北大西洋公约成员国,都是盟友,我们给你们三年的缓冲时间。”
英国政府可谓赔了夫人又折兵,冰岛政府却非常开心。冰岛政府向民众宣布:“只要我们团结一致,坚持维护自己的利益,坚决对抗侵犯,我们就一定能够保证鳕鱼资源掌握在自己手里。”
冰岛政府深知,如果再次提出扩大渔业限制区,英国政府一定不会善罢甘休。于是,他们组织人员专门研究如何对付各国的渔船。在大家不懈地努力下,他们终于制造了特殊武器——一种专门用来破坏拖网渔船拖网的刀具。
这种类似于爪子的刀具能够在海里勾住渔网的拖绳,并且依靠船的拉力拉断拖绳,借此破坏渔网。冰岛政府为所有的海岸警卫队船都配备了这种特殊武器,只要有他国渔船进入渔业限制区,就可以通过割断拖绳来实现船网分离。
冲突升级
有新武器保驾护航,冰岛在1971年再次提出将渔业限制区扩大到50海里。此后一年时间里,冰岛利用新武器破坏了84张他国渔网,其中有69张都是英国的。
英国对冰岛这种得寸进尺的做法非常愤怒,于是再次组建护卫舰为渔船保驾护航。冰岛也不甘示弱,只要有渔船来,就带着武器去破坏渔网,双方你来我往,谁也不让谁。
然而,这场战争打得十分有趣,冰岛的船只忙于破坏英国渔船的渔网,英国的护卫舰则由于不敢造成人员伤亡只能轻轻撞击冰岛的渔船。
最搞笑的是,虽然撞击一直在发生,但总会有“空歇”的时间让双方的伤船回母港接受修理。这个“碰碰船”似的战争模式,让冰岛政府看出英国政府对北约的忌惮。
冰岛立刻掉转枪头,向北约施加压力:“如果英国继续与我们作战,我们将与英国断交,退出北约,赶走驻冰岛的美军,和苏联建立同盟关系。”
北约和美国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只得向英国施加压力:“冰岛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一旦他们退出北约,不再受我们控制,我们将十分被动。万一苏联从冰岛打过来,我们将再次面临世界大战。冰岛本就没有太多经济来源,真要是把他们逼急了,他们很有可能会退出北约的,不能让这种事情发生。”
重压之下,英国只好又一次退让,承认了50海里的渔业限制区,冰岛则又一次得到了他们想要的结果。
一次次尝到甜头,冰岛越来越了解应该怎样保护自己的利益。当渔业捕捞逐渐走入现代化,鳕鱼的资源再次受到过度捕捞的威胁。冰岛出于对鳕鱼资源枯竭的担忧,再度将捕鱼限制范围扩展到200海里。
冰岛政府的态度十分坚决,一旦发现有别国渔船非法捕捞,冰岛警卫队将立刻出动驱逐。英国政府对此仍旧非常生气,英国渔船也坚持在冰岛划定的渔业限制区捕捞,双方再起争执。
1975年12月,英冰两国再次开战,第三次鳕鱼战争爆发了。
这次战争中,一艘英国舰船被冰岛船只撞伤,一些渔民被抓至冰岛首都。两国矛盾冲突不断升级。气急败坏的英国政府在1976年2月19日宣布与冰岛断交,两国矛盾严重激化。与此同时,欧共体成员国们纷纷介入调停,但英国这一次态度坚决。
英国政府称:“就是因为我们不断退让,才让冰岛一而再、再而三的扩大渔业限制区,继续退让只会让他们以为英国好欺负。这一次,我们要让冰岛知道我们的厉害。英国绝不会同意200海里渔业限制区的。”
眼看英国和冰岛的矛盾不可调和,失去耐心的欧共体索性不再顾忌英国的感受,公开宣布欧洲各国的海洋专属区均限定在200海里。众叛亲离的情况下,英国不得不承认冰岛200海里的捕鱼限制区。
三次鳕鱼战争让英国这个传统的渔业大国,彻底丧失了拥有570年捕鱼历史的传统渔区,而视鱼如命的冰岛,则享有了200海里的渔业限制区,继续快乐地捕捞、加工、出口各式各样的海洋鱼类,并不断积累着财富。
自此之后,冰岛宣称的200海里的捕鱼限制区,被定义成专属经济区,并获得广泛承认,此后大多数国家也宣布自己的200海里专属经济区。
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会议正式通过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决议,全球所有沿海国家的海洋版图,也因这场由鳕鱼引发的冲突而改变。
冰岛通过努力不仅保护了自己权益,还改变了整个世界的海洋游戏规则,在世界海洋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对英国而言,战争虽然输了,但鱼还是要吃的。鳕鱼战争结束后,英国又重新成为冰岛鳕鱼的重要消费者。
1988年后,全球渔业的总产量由增长转为下滑,而许多历经千万年演化的生物,甚至已经彻底走进了历史。越来越密的渔网和越来越多渔船压缩了鱼类的生存空间,经年累月的过度捕捞更剥夺了它们自我恢复的机会,许多鱼类甚至没来得及长大就被一网打尽。
虽然鳕鱼经济还在继续发展,但是过度捕捞让鳕鱼种群元气大伤。据粗略统计,只近百年时间,鳕鱼总量就已下滑九成。
从2015年开始,西班牙取代了英国成为冰岛鳕鱼的最大出口市场。由于鳕鱼产量不断减少,近年来,多国市场上出现了冒充鳕鱼出售的比目鱼。关于争夺冰岛鳕鱼的斗争从未停歇,只不过是换了一种形式打起了“贸易战”。
鳕鱼“贸易战”是给全人类敲响的警钟,竭泽而渔终究会让鳕鱼走向灭绝。大海浩瀚,鱼群寂静无声,它们并不会为自己哭诉,然而我们却应当思考到底怎样才能和自然和谐共存。
编辑/郑佳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