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画家改行做面塑,非遗课堂搬到了新西兰

2024-09-14 00:00:00楠迪
知音海外版(上半月) 2024年8期

面塑,作为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古老的民间传统艺术之一。通常,面塑会以“公园摆摊”“走街串巷”的形式出现在大家眼前。四川省雕塑糖艺大师施明宽秉承着把中国传统手艺发扬光大的信念,让这项民间技艺备受瞩目。2024年5月,施明宽被新西兰官方邀请到当地的大学授课,成功将“面塑”课堂搬到了国际舞台。目前,施明宽麾下的弟子不只有中国人,还有来自美国、爱尔兰、西班牙和意大利的外国人。施明宽坦言,把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从民间走向世界,让他体会到了什么才是真正的“文化自信”。

爱上面塑,走访名师

捏、搓、揉、掀、点、切、刻、画、挑……一团鸡蛋大小的面团,经过施明宽的加工塑形,只用不到一分钟时间,一张脸的鼻子、嘴,甚至细致到双眼皮,通通浮现在面皮上。学员们踮起脚尖,目不转睛,纷纷被施明宽的“手上功夫”惊呆了。这些慕名前来拜师学艺的年轻人,不由得惊叹道:“面塑太神奇了!大师果然技艺超群!”

在很多中国人儿时的记忆里,都有这样一个画面:在公园门口,或是某条小巷子里,有一个街边摆摊的老爷爷,很多孩子围着他,看他一口气捏出一个遮阳望远的孙悟空,或是扛着九尺钉耙的猪八戒、翩翩起舞的嫦娥……这些手捏的糖人,就是面塑。面塑,俗称面花、捏面人儿,是源于山东、山西和北京等地的中国民间传统艺术之一,以面粉为调料,调成不同色彩,光凭手和简单的工具,就可以塑造出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

1986年出生的施明宽是四川简阳人,大学专业是美术,擅长素描、水彩,最精于工笔画,曾先后师从多个名家学习。毕业后,施明宽曾就职于多家美术教培机构。他原本计划着攒下一些钱后,开一个自己的工作室,但2005年的3月,一次偶遇改变了他人生的轨道。

2005年3月,施明宽路过锦里,那是成都最繁华的地方。施明宽极其喜欢这里热烈的人间烟火味,一路吃吃逛逛后,他在一个须发皆白的老爷爷的摊位前停住了脚步。

此后十几年,每次回想起当时的场景,施明宽都会忍不住笑着感慨“缘分天注定”。谁能想到,一次偶遇,他就会被面塑深深吸引,以至于当场拜师呢?而面塑师傅王龙居然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他的请求,还笑眯眯地捋了一把白胡子,说:“现在想要学民间手艺的年轻人可不多了。”

施明宽后来才知道,师傅王龙的前半生也曾人生锦绣,见惯人间悲喜,晚年却遵从内心,做了一个市井捏泥人的老翁,颇有“大隐隐于市”之意。师傅的潇洒和手艺都让施明宽羡慕不已,他索性请了长假,住到了师傅家里。从此,他每天跟面粉、糯米粉、甘油和澄面打交道,跟着师傅学习和面、发面、上碱、制作、气蒸、着色、保存……一团团彩色的面团经过师傅的手,再用小刀点、刻、画、塑,千姿百态的“小面人”便呈现出来,每一件都透着亲切雅拙的美感。施明宽不止一次地感叹:“师傅的手有魔力啊!”

有一次,师傅捏了一个“猪八戒背媳妇”。施明宽不理解:“为什么要给猪八戒的两腮各点一个红点?猪八戒不应该是这样的呀!”师傅告诉他:“嬉笑无形出珍品,太局限于刻板印象,手上出来的活儿就没有灵魂。”听师傅这么一说,施明宽再看那件作品,果然觉得十分生动有趣。

因为本来就有着深厚的美术基础,跟着师傅学习了七个月后,施明宽就能独立完成不太复杂的面塑制作了。施明宽对师傅夸下了海口:“我也能摆摊营业了!”年轻的后生,等着师傅的夸赞,但师傅却对他下了逐客令:“最好的匠人都在民间,下乡去吧,多走多看。等你学成了,一定要让更多人看到这门手艺。”施明宽明白,师傅是想让自己将面塑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按照师傅的指点,施明宽去了面塑的发源地——山西省定襄县。定襄面塑,也称定襄面花,是在山西省定襄县境内流传的传统民间技艺,属于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定襄面塑可以说是整个面塑界的代表,最大的特点是偏重素色,以面粉的本色展示人物与动物的肤色,再以各色豆子做点缀,做出来的作品简练中不失粗犷豪放,却又朴实丰厚,天真烂漫。

在定襄县的“河边民俗博物馆”,施明宽看到了大量晋北清末民初独特的民俗文化和民间艺术,其中就包括“面塑”。在博物馆工作人员的推荐下,施明宽重点观摩学习了定襄县宏道镇阁街村张秀婵的作品。这个出生于1931年的老人,当时已经74岁,虽然她目不识丁,却是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塑传承人。她的面塑作品屡次在全省全国获奖,她本人也被载入《中国民间名人录》。

在创新中传承

在定襄县,施明宽一待就是半年。他走访名家,虚心讨教,仔细推敲临摹了多个面塑大家的作品,逐渐积累了更加丰富的经验。美术科班出身的他,在吸取面塑“传神”精髓的同时,也有了新的想法,将流行因素加入传统技艺。因此,他的作品不再局限花鸟鱼虫和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中的人物,而是向各个领域拓展。

2007年末,施明宽做了一件古风“武媚娘”面塑。作品完成后,他却隐隐觉得欠缺点什么。百思不得其解的他拿着作品去找师傅,师徒两人揣摩良久,觉得神韵不缺,细节也完美,就连肢体动作也非常丰富,作为一件传统面塑作品,实在挑不出什么毛病。最后,还是师傅一句话点醒了施明宽:“如果用一个画家的眼光来看,你觉得这个作品怎么样?”犹如醍醐灌顶,施明宽双手一拍,顿悟:“颜色!对,它缺少的是艳丽色彩的加持!”

找到症结,施明宽决定从颜色入手,去改良这件作品。那时,发源于国外,应用于西点制作的翻糖工艺,正在国内流行起来。像橡皮泥一样延展性、可塑性极好的糖皮,方便揉捏出各式各样的造型,与中国传统面塑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施明宽敏锐地发现了“面塑”和“翻糖”的共通性,他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可不可以把翻糖技术和面塑技艺巧妙地融合到作品中,来弥补传统食品艺术色彩单一的不足呢?

大胆的想法,往往是开创者最好的契机。施明宽决定将中国工笔画的用色原理融入食品艺术的创作中,用“以色衬形”来完成这件作品。经过反复的实验,历时19天的制作后,施明宽决定将自己的作品拿到市井,接受大众的评判。

2008年春,还是在邂逅面塑的锦里,施明宽现场给一件古风“武媚娘”开脸。纯手工的开脸所塑造的形象,不同于倒模出的“脸”千篇一律,而是考验着手艺人的理解和诠释。巧手出精品,匠心成传奇,在“以色衬形”工笔画用色的加持下,施明宽手下的“武媚娘”从金丝头饰,到水袖重叠,牡丹摇曳生姿,连牡丹的花蕊花瓣都纹路清晰,活色生香。

“武媚娘”一经亮相,路人皆惊叹不已,施明宽的摊位前立刻被挤得水泄不通,不只是孩童止步,就连大人也流连摊前。毕竟,在大家的印象中,面塑不过是普通的泥人形象,谁见过制作如此烦琐、色彩如此丰富的作品?

随着古风面塑被抢购一空,施明宽成了锦里最红火的手艺人。寒来暑往,两年过去了,施明宽在锦里自成一派,还收了几个徒弟。但施明宽的目标绝不止于此,他还想征战更大的舞台。2010年10月初,第五届面塑艺术综合展即将在成都举行。施明宽和师傅反复商讨,最终决定以“百鸟之王”孔雀作为本次的参赛作品。孔雀不仅是中国的国鸟,还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对中国的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被视为吉祥、善良和魅力的象征。

作品《孔雀》的制作过程历时20天,共耗费26斤面粉。对施明宽来说,前期进展非常顺利,最困难的步骤是制作羽毛。这些羽毛大小不一,大的有20公分,小的只有指甲大小。每一片羽毛都需要慢慢刻画,精心雕琢。施明宽把面擀成薄片,然后用工具压出纹路,再用剪刀一片一片剪,足足剪了200多片,最后再一片一片贴上去。

2010年10月29日,展会如期举行,施明宽的《孔雀》以高1.5米,宽90厘米的尺幅,成了展览中尺寸最大的展品。“孔雀”的每一根羽毛都十分精致,仿佛有风吹来,羽毛就会随风而动。大家纷纷驻足,惊叹声不绝于耳。

施明宽介绍:“我的创作初衷在于将传统的立体面塑通过浮雕的形式呈现,这样就可以把面塑创新成各种工艺品,而不仅仅局限花鸟鱼虫和人物。”当天的展会,施明宽的《孔雀》获得了一致好评,以“最具创新”的创作方式,斩获头筹。

施明宽获奖后,开始有更多人登门拜访,想拜师学艺。施明宽几乎来者不拒,因为在创新中传承,将面塑发扬光大,是他和师傅王龙共同的初衷。从2011年开始,8年的时间,施明宽的徒弟就达到了上千人,他还在成都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专门教授面塑。

2019年10月,在世界蛋糕嘉年华马尼拉站,施明宽带领学员首次“闯”世界。学员们的作品《嫦娥》《清》分获金、银奖。18岁的施祖刚融合中西文化创作的《万圣节》更是获得翻糖组冠军,成为该站最年轻的世界冠军。

小面团揉出大乾坤

工艺品的创作,是一件细致的事情,也是一个需要不断进取的过程。施明宽平时除了授艺、制作,就是研究各种配方,把巧克力雕塑、食品雕塑、糖艺翻糖等技术巧妙地融会贯通,既弥补了传统食品艺术色彩单一的不足,又给食品艺术带来了视觉冲击。

2020年10月,在四川省新文艺群体发展成果展上,一件现代风格的《森林女王》杀出重围,被摆在了本次展会的最高展台。这件由施明宽带领学员完成的作品,不仅是服饰华丽、美目盼兮的“森林女王”,就连她身边的梅花鹿,脚下的青苔,甚至是花草的须茎,都细致无比,活灵活现。

施明宽介绍,“森林女王”的衣服和配饰,都是将面皮擀到接近半透明之后,一层层“穿”上去,再用工具调整出细节。驻足围观者无不发出惊叹:“整件作品竟然看不到一点接缝!”施明宽解释:“其实接缝都被藏在内侧,然后一点点的按压贴实。”

在这次展会上,《森林女王》凭借独到的设计风格和高超的技艺,毫无悬念地成为最佳作品。在接受采访时,当被问到做面塑的初衷是什么时,施明宽的回答是:“我希望自己能成为面塑这项传统技艺的传承人,不忘初心,发扬创新。”事后,有学员调侃师傅的回答充满了“官方味儿”,施明宽却认真地说:“我师傅曾说过,面塑应该被更多的人看到。我想让它走上世界的舞台,接受全世界的赞美。”

施明宽说到做到。从2021年开始,中国的非遗项目频频出现在国际舞台,向全世界展示了一个更有魅力的中国,这其中就包括面塑技艺。2022年3月,在法国巴黎卢浮宫博物馆卡鲁赛尔展厅的艺博会上,施明宽携带作品《敦煌飞天》参展。

在制作《敦煌飞天》这组作品时,施明宽不仅遵照“三庭五眼”的黄金比例,还曾特地前往寺院请教高僧,飞仙的眼睛应该是怎样的。这组摄人心魄的作品,施明宽先是用3个月时间做出雏形,然后又花了两个月的时间微调细节,直到连手臂上的血管和毛孔都清晰可见,才最终在巴黎展出,惊艳世人。

《敦煌飞天》在巴黎“火”了以后,施明宽接到的海外邀约也越来越多。2024年的上半年,他带着作品,先后去了三个国家。在接受采访时,他说:“我以前经常听到‘文化自信’这个词,当我带着作品走出去转了一圈后,终于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文化自信’。”

2024年5月,施明宽应邀前往新西兰城市奥克兰。因为国外对食品类把控非常严格,作为面塑主要原料之一的面粉不能入境,可这也没难倒施明宽。新西兰盛产巧克力,也是当地人最喜欢吃的食品之一,于是在奥克兰的非遗宣传展厅上,施明宽干脆用巧克力捏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作品,再饰以丰富的色彩。

在活动现场,施明宽的面塑作品不仅展示了中国传统手工艺的精湛技艺,还传递出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参展的外国友人纷纷驻足围观,拍照留念,对非遗面塑赞不绝口。在展会的最后,施明宽的两件作品,《龙凤呈祥》和《四大天王》被奥克兰国际艺术中心收藏,之后但凡有大型活动,都会被拿出去展示。至此,承载着中国文化的“面塑”,成为文化传播最为生动的代表,让全球观众得以一窥东方艺术的魅力。

在奥克兰一鸣惊人的施明宽,受邀前往奥克兰国际艺术中心开课。文化的传承,离不开传扬,施明宽毫不犹豫地答应下来。除了定期到奥克兰授课,施明宽还想到了更长线的产业合作。当地人喜欢吃巧克力,也喜欢文创类作品,所以他开始思考和筹划用面塑技艺,跟当地的巧克力工厂合作,做一些文创巧克力。

施明宽在国外爆火的消息传回国内,立刻得到了当地教育局和文旅局的支持。施明宽在简阳高级职业中学开创了工作室,预计将在2024年9月开课。面塑的魅力在于,其古老的技艺不断地进行传承、改变和突破,拥有很强的技巧积累。简阳政府也希望这门代表当地传统的技艺,能以课堂传播的形式传承下去。

预设面塑课程的消息一出,立刻得到热烈回应,中央美院、四川美院相关专业的很多学生,都特意前往简阳找到施明宽学习这门传统手艺。面对这群充满热爱和天赋的年轻人,施明宽非常动容,在他看来,这些“00”后接触过现代美术,学习过生活美学,对美的追求更高,而非遗技术作为载体,需要不断有创造力的年轻人实现“重塑”,使之适应市场,才有更大的发展空间,生命力也会更持久。

2024年6月,施明宽被四川省传统文化保护联盟大师专委会、评审委员等审定为“四川省雕塑糖艺大师”。盛誉面前,施明宽只说了一句话:“作为面塑非遗传承人,我会始终做到以匠心守恒心。”

用小小面团,捏出大千世界。在施明宽的工作室里,一朵朵色彩艳丽的糖花被翻出,阵阵甜蜜扑鼻而来。学员们来自四海,其中不乏外国友人,他们在施明宽的指导下揉捏着翻糖膏,而橱窗里展陈着塑造出的作品,不但有中国古代的“四大美女”“八仙过海”,还有坐在飞鸟上的天使,俊秀的动漫人物,古希腊的神话人物……施明宽“塑”有专攻,带领学员们所做的努力,不只为传承,更多的是将传统技艺带上国际舞台,让东方魅力在海外开出越来越多的绚丽之花。

编辑/朱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