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小时候,几乎都有极强的探索精神,对未知的一切往往充满好奇,总是跟在家长的身后问这问那。面对层出不穷的问题,家长的思维犹如安了马达,不停地为这些怪想法作答。看似啼笑皆非的问题,有时居然藏有深意。认真呵护这份好奇与探索,其实就是为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
在女儿小时候,每晚我都给她讲童话故事,但有时会故意不告诉她故事的结尾,让她展开想象续编。她可以随心所欲,自由创编。
记得讲童话故事《皇帝的新衣》时,女儿是这样创编的:“妈妈,皇帝的新衣其实就是一件什么也没有的‘空气外衣’,为什么聪明的皇帝连这一点都看不出来呢?妈妈,骗子可真是坏蛋啊!他们骗了皇帝那么多钱财,却没有缝制出好看的衣服。为了惩罚他们,我想请皇帝脱下他的那件新衣让骗子穿,在街上走一走,让人们都嘲笑他们。”孩子完全沉浸在无拘无束的想象世界里,她的观点总是爱憎分明的,坏人就该有坏的结局。
女儿编出来的故事,经过她自己的思考,有着独特的儿童视角,让我时常感到新奇,听起来更有趣、更煽情。我一次次地被她的小世界感染着,吸引着。也正是这样,没有谜底的故事,有了万千个结局。在每个卓尔不凡的结局中,我看到女儿探索着慢慢成长,像一枝绿色的藤蔓,学会了攀爬与上升。
卢梭曾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为了使他对你所教的东西发生兴趣,那就不应该使他的脑筋对你所说的话是那样的默认,就不应该使他除了听你说话以外,便无事可做。给孩子的思想充分留白,并让孩子“有事可做”“有法可想”,自主思索与探究,不知不觉中,她的思想逐步得以升华。
小孩子都喜欢科学小实验,女儿也不例外。每个小实验,她都投入全部的专注与热爱。印象最深的是女儿六岁那年,有一次她自己尝试做简易手工香皂。试验原料有面粉、少许刮下来的香皂片,胶水等。整个制作过程非常考验孩子的专注度、耐心与手眼协调能力,女儿认真地按比例调配原料,然后细心搅拌,每个步骤都一丝不苟。可是,反复几次都没有成功,眼看着用光了三瓶胶水,依然没有做成香皂。
女儿来来回回地忙着,一会儿到厨房抓一把面粉,一会儿去卫生间洗刷试验器材。每开始新的一次试验,都不是简单的重复,她要思考上一次失误在哪里,才重新开始。我在一旁提醒她仔细观察,可我从不揭晓问题的所在。这样,女儿在未知的路上求索,用自己的思维去丈量,努力了无数次都没有成功。女儿自言自语道:“失败是成功之母,失败是成功之母。”也许那些科学家都是这样给自己鼓气的吧!
直到半夜,女儿终于做成了一块小香皂。她高兴地手舞足蹈,对自己千辛万苦得到的成果分外珍惜。后来,我一直戏称这是差点用了“一整袋面粉”的试验。
正是这“一袋面”的实验,让我联想起卢梭的提醒:“如果你的头脑常常去指挥他的手,那么,他自己的头脑就会变得没有用处。”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用线索为他们点亮逐梦的光,孩子自然会追光而行。他们沿途努力探寻而来的谜底,则是父母所给予的最完美助力。
编辑|龙轲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