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是个体在身心得到一定发展的基础上,进行人生中的第一个转变过程。如何在这一过程中,为幼儿减负的同时又能推动其顺利过渡,是应该高度重视的问题。政策上,2019年《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指出,设置小学一年级“过渡性活动课程”的要求,这对明确基础教育阶段主体责任和责任应当如何落实指明了方向。2021年7月《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已启动试点实行。指出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坚持以学生为本、回应关切,遵循教育规律,着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幼小衔接不仅涉及智育方面的衔接,还包括德、体、美等多方面的内容,以“双减”政策为背景,分析这一阶段存在的问题,对衔接过程中涉及的多方主体做好幼小科学衔接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从科学以及国家政策的角度出发,精准推动幼小衔接中的工作。
“双减”作为现代教育的新导向,对幼儿个性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它以“儿童本位”的理念作为出发点,打破“唯分数论”的认知,使得幼儿的适应能力、学习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从而为其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中取得良好成绩提供更大的助力。这不仅是实施“立德树人”这一核心任务的关键步骤,也是推动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不可或缺的重要举措。
1.于幼儿而言,幼儿园的日常教学活动以游戏为主,而小学阶段是需要接受国家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为前提所计划实施的知识理论。这两个阶段存在着教育方式、教学环境以及教育内容的巨大差异。而幼儿在进行教育阶段的转换过程中,很难做到以游戏为中心直接过渡到以学习为中心,这需要一个缓冲的过程。在“双减”政策背景下,从幼儿视角出发推进幼小衔接工作,既要确保知识内容与教学环境的顺畅衔接,更要着眼于幼儿在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及心理层面的层层递进,助力幼儿顺利适应新的学习阶段。将幼儿各项指标之间的发展与需求横向联系并以具象化的教学形式体现,使幼儿自如地打破两个阶段的“断层”,缓解小学阶段的入学焦虑。
2.于教师而言,“双减”政策的实施与出台,更加注重幼儿的全面发展,这就有助于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与幼儿观,在幼小衔过程中更加注重幼儿的身心健康和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研究与实践,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幼儿的学习需求和发展特点,从而为其提供更加个性化和针对性的指导,确保幼儿自信、从容地迎接新阶段的挑战。同时,对教师的教学管理、教学经验和教学技能成长大有裨益,有利于教师自身专业化水平的提升。
3.于幼儿园与小学而言,有助于在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上更紧密衔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两阶段教育的协同发展。园所应对幼儿发展阶段和特点有更深入的理解,双方合作帮助幼儿更好适应新的教育环境和学习任务,推动幼儿园和小学教育建立协同育人机制,对于学校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于家长而言,对于“双减”政策教育理念的深入理解与科学把握,将帮助家长转变家庭教育中出现的“小学化”倾向,引导家长认识到幼小衔接的真正意义,不让幼儿过早背负沉重的学习负担,更新家长的育人观念,准确定位家庭的教育期望。使得家长的眼光不再单一地聚焦在幼儿学习准备上,而拓展至幼儿学习品质的培养,这种认知的转变,将为家校合作扫清障碍,有助于形成科学衔接的教育生态。
1.幼儿方面:首先,幼儿在生活习惯和自理能力方面存在不足,幼儿园阶段依赖于教师和家长的帮助,而到了小学,需要幼儿独立处理生活中的小事,如整理书包等。同时,一年级新生普遍存在入学适应困难问题,在进入小学后,他们需要适应新的社会交往规则,与新同学建立良好的友谊,处理各种社交问题。此外,师生关系的处理成为一大挑战,课堂秩序的维护有时因教师的严厉斥责而引发幼儿的焦虑。学习习惯、能力的差异也逐渐显现,如作业完成情况和知识掌握程度的不一致性,这些问题都会影响幼儿在衔接过程的体验,从而导致幼儿在面对小学任务时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2.教师方面:当前,幼小教师对衔接工作认知不足,对于衔接工作的时机和内容理解不够清晰。许多幼儿教师认为幼小衔接只是幼儿园大班到小学一年级的过渡,这种理解显然过于狭隘,幼小衔接不能只从大班开始准备,衔接之间应该是具体和连续的过程。从幼儿进入本阶段开始,所有能力的发展都应该为了下一个阶段的需要做准备,而不是短暂的,即时性的。幼儿园与小学教师之间缺乏沟通与衔接,使得教育资源缺乏有效的整合和利用,虽然幼儿教师努力更新教育观念,尝试教学组织融入小学阶段的学科内容,但缺乏有效的教学方案支持。而小学教师因工作繁重,难以关注每个幼儿的个性发展,仍过于依赖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式。
3.学校方面:幼儿步入小学,对其综合素养的要求也随之提升,这无疑给家长、教学质量评估和教学进度带来了压力。为了应对这些压力,小学往往更加关注幼儿的学习成绩。然而,不可忽视的是,幼儿园与小学的教育方式有着明显的差异。幼儿园的教育方式主要通过游戏进行开展,重在幼儿的认知和情感价值。而小学则更加注重学习效果的达成和知识点的掌握。这种教育方式的转变,再加上两个阶段教师各自独立工作,使得幼小衔接变得更加复杂。
4.家长方面:幼儿进入小学之后,家长的期望值会逐渐增高,期待内容转变为“希望幼儿成绩越来越好”,并且随着年级的上升,家长的育儿焦虑逐渐增加,跟风心态普遍存在,热衷于为幼儿报各种各样的兴趣班,辅导班。尤其是经历了三年的疫情,线上课程的占比增加,当“内卷”一词从学术词汇成为四处谈论的生活词汇,其中就经常应用于子女教育语境。很多家长既感叹内卷之艰辛,又不断加码教育投入。除此之外,家长缺乏专业的引导,他们往往对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区别不够了解,导致难以帮助幼儿有效地适应新环境。部分家长因缺乏相关知识,过度介入幼儿的学习或施加压力。这些做法不仅可能妨碍幼儿的正常成长,还可能对其身心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作为教育系统基本组成要素的各学段,虽然幼儿发展具有阶段性而呈现各自独立的一面,但各学段要在幼儿学习与发展过程中形成前后相继的整体育人功能,必须重视相互之间的衔接,因为幼儿的发展亦是阶段性与连续性的统一。
1.教师基于幼儿特点培养其适应力
幼儿园到小学的学制安排,作为教育体系的首要环节,具有其固有的客观性。在幼小衔接的实际操作中,提前培养幼儿各方面的适应能力是这一过程中最常见且有效的途径,这一策略的出发点在于立足幼儿本位,培养其在下一个阶段生活学习所需能力,更好适应下一学段的要求。如:帮助幼儿提前建立基本的规则意识,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卫生习惯等。这一做法是由于学前教育与小学阶段除学习方式不同之外,面临着更加复杂的人际交往关系与社交环境。不同方面的差异,构成了幼儿在衔接过程中需要不断深化个人已有经验,为应对这些差异提前打好基础,做好步入小学的各种身心上的准备,才能更好地完成自身角色的转变、学习方法的更迭和社会交往方法的改变。
2、幼儿园应主动探索幼儿可持续发展路径
首先,幼小衔接阶段的落脚点和出发点为“尊重幼儿,积蕴其可持续发展能力”。幼小衔接是教育事件,但对幼儿来说更是早期生活中经历的重大生活事件。在身心、学习、社会交往、生活上都应做好准备工作,必须注重这些衔接工作的持续性和整体性,并且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做好针对性教育。其次,尊重幼儿的主动权和话语权,摒弃“小学化”的做法,使得幼儿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自成长力”。最后,幼儿园应该注意与小学学段的衔接,以小学阶段的学科教学目标为导向,根据幼儿的兴趣组织各领域的教学活动,不应过早或者强制要求幼儿学习小学的内容。
3.小学完善教学合作与实践
幼小衔接的关键在于双向合作与理解。小学应主动担当,与幼儿园合作制定衔接计划,实现资源共享和教学共行。小学可设立多元化课程体系,合理利用图书角,科学实验室等场所提供一定数量的图画书、教具和操作材料,帮助幼儿逐步适应从游戏活动向课堂教学为主的转变。同时,调整一年级教学方式,营造支持性环境,利用环创,黑板报制作等方法减少幼儿陌生感和不适应,让幼儿在外显的环境中逐渐建立起自身对小学环境的适应。此外,小学一年级课程应降低难度,注重基础教学。这一过程并非倡导绝对的“零起点教学”,“零起点教学”在某种程度上容易给家长和幼儿园的入学准备带来很多困惑,甚至放弃该做的幼小衔接工作。这一工作体系应倡导在家园共育的基础下,共同帮助幼儿适应新的学习阶段。
“幼小教研共同体”的建立至关重要,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是衔接各主体的桥梁,通过两个学段之间教师的相互学习,及时变更自身所处阶段的教学组织方式和方法。在这个共同体中,教师们通过线上线下的形式研究教学方法,总结衔接经验,并通过座谈会等专业化培训的方式提升专业能力。教研员和教育研究者们关注衔接中的关键问题,用教育理论与实践指导幼小衔接教师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各教育主体间的协同配合,可为有效衔接创造有利条件,共同推动幼小衔接工作的顺利开展。
4.家长角色转变,共筑幼儿成长之路
在幼小衔接阶段,很多家长都有一个认识误区:要让幼儿提前学习小学的课程。首先,家长应该转变自身观念,从思想上重视家庭教育,与幼儿沟通,了解他们的情感需求,提供积极支持。家长可以和幼儿共同探讨幼儿眼中的小学生活,以便为他们提供更完备的生活需求,帮助他们转变学习观念,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其次,家长可采用启发式教育等多元方法,根据幼儿特点引导他们逐步适应小学生活。如可以亲子共读衔接阶段的各类图画书,参观小学,与小学生进行座谈会交流,助其适应学习环境;最后,家长要经常了解学校和教师的阶段性培养目标,积极配合学校教育,实现同心同向共同发展,不能狭隘地认为幼儿上小学了,就完全“归”学校和教师管理了。家长应定时与学校进行沟通,了解幼儿在各方面的不足,积极参加学校的入学准备活动和家长会,提供有建设性的建议,为幼儿的全面发展保驾护航。
在当前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幼小衔接的科学性已经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之一,特别是在“双减”政策的推动下,更需要注重幼小衔接的科学性和质量。幼儿心理特点的连续性决定了两个阶段间存在过渡期,在这期间内既保留前一个阶段的特点,又展现后一个阶段的萌芽。因此,幼小衔接这项任务并非孤立存在,而是需要学校、教师、家长乃至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和努力,开展全面行动。为了更新传统幼小衔接的教学模式,教育工作者需要采用多元化、跨学科的方法,开展富有成效的行动。而建立统筹、联动的组织平台,正是推动幼儿园与小学紧密合作的关键所在。只有确保两个学段之间的衔接畅通无阻、稳健有力,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连续性与整体性,为幼儿的顺利过渡和未来的成长奠定坚不可摧的基础。
(作者单位:陕西理工大学教育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