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母亲走了,享年94岁。
她一生务农,一辈子没出过村,只去她儿子工作的县城、省城小住过几天。不过,绝对可以说,她是经历过“九死一生”的人。
死,是生者的必经之路。而死期,永远藏在一个盲盒里,谁也无法知道。一个人假如能准确知道自己死期,那该是很恐怖的事。
今年五一假期,母亲突然跌倒在家门口。此前,她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像未跌倒一般。但这一次,状况却急转直下:她面色苍白,气喘吁吁,两天没进一粒米。当医生的堂叔一把脉,脸色沉重:赶紧准备打地铺、穿寿衣,这人不行了。
等我接到急电,从几百里外赶回老家,母亲已平静了好多,只是还在呻吟。每一声,都重重叩击着我们做子女的心。
这已经是一年内的第二次警报。去年五一前夕,母亲半夜开始胡言乱语,声称村上几个逝去的先人要带她过去。姐姐、妹妹、妹夫几十个电话急令我回家,见最后一面。
更早之前,2009年前后,母亲背痛、腿痛,浑身贴满膏药。从县城到省城的大小医院,都看遍了,最终诊断为骨癌晚期。其间,我有意抓拍了好多照片,想着挑一张作为她的遗像。但最后,她神奇地挺了过来。当她带着止痛药和一脸笑容回到村里时,邻居们都暗暗吃惊。
我们心里并不踏实,想想母亲一生不易,总得有点仪式感,于是提前两年给她做八十大寿,“冲冲喜”。等到她真正80岁时,我们又正儿八经地办了一次。
依稀记得更早之前,母亲在四十来岁时,也生过一场大病,好像是腮腺炎,右边脸颊肿痛,无法吞咽。那应该是母亲第一次住院。在雨如瓢泼的台风季,我坐在父亲的自行车后座,蹚着水路,赶往医院。说是看望母亲,其实是去大饱口福——表哥们送来的馓子、苹果,最后都成了我的美餐……但母亲活过来了,继续生龙活虎地奔走在乡村和田野。
母亲是怕死的,不止一次跟我说过:“现在日子这么好过,什么都不愁,就怕个死。”话一出口,便觉得不妥,提醒我:“你不能在外面说啊,让人家笑话,这么大年纪,还怕死,哈哈。”
她怕死,更怕无事可做。即使年已八九十,什么也做不动,还是每天在家前屋后踉踉跄跄地“巡查”,指挥女儿们种植些什么。姐姐本来是专程回家照顾她的,反被步步盯着,烦不胜烦。两人几次激烈“交战”,差点翻脸。
也正是这样的经历,让我一直觉得,母亲的生命力是顽强的。在她五一节跌倒之后,我也以为还和以前一样,她最终会挺过来。原本计划在单位开完月度例会之后,再回去看她,岂知前一天晚上,妹妹打电话告诉我,她正准备给老母亲穿寿衣。姐姐也语气焦灼:“妈妈要你回来,她说怕自己熬不过今晚。”
这是母亲第一次明确要求我回去。以前,她总说“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回不回去都随我。
待我匆忙赶到家,母亲又有了胃口,开始要喝饮料,要吃蛋炒饭,喝鱼汤……我们一一照办,但心里更为紧张,怕这是回光返照。
第二天早晨,母亲在半梦半醒之间,要去客厅里坐。难受了一夜,她的眼睛多半时间都闭着。我们那送葬时,孝子贤孙披麻戴孝,而曾孙辈须戴红色。妹妹买来白色、红布,姐姐做缝纫活。我们统计着亲戚人数,一直呻吟的老母亲突然睁开眼睛,说:“还要,做,几个,红帽子啊……”
姐姐和妹妹大笑,笑她亲眼看到我们在制作为她服丧的孝服,笑她油尽灯枯还在过问身后事。笑着笑着,姐妹们开始抹眼泪,知道眼前的亲人就要远去,以后没得“妈妈”喊了。
母亲困守在病榻上,从最后一次跌倒到最终离开人世,苦撑了54天。也许,这是她另一个版本的“临终交代”:人生,不是随时可以剧终。活着不容易,死也没那么容易。
在她最后的日子里,我们24小时陪伴,看着死神一步步挨近。亲情与医学,彼时都苍白无力。当一个94岁的生命奔向终点时,她已满身疲惫、伤痛。我们心里忐忑,只能默默祈祷老人家可以轻松解脱,安然抵达彼岸。
有人说,遗照,其实是人生的毕业照。21年前的春节,父亲寿终正寝。如今,母亲又从人世间“毕业”。而我们,也将再一次告别自己生长的村庄,正如当年高考之后的背井离乡。只是这一次是从家乡正式“毕业”。以后回去,就是故乡。
回到工作生活的城市,我点开老家的摄像头,再看不到那个熟悉的身影。虽说早有心理预期,还是愣怔了许久。“头七”那天,在母亲离世的20点26分,我将摄像头的画面截屏数张,在朋友圈里敲下两行感悟:老宅,在云端,从此空空荡荡;乡情,在心里,依然满满当当……
人生与伴侣·共同关注2024年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