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三红”铸心增光

2024-09-12 00:00:00王新明
军工文化 2024年7期

三线建设给我的家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三线情怀是我这个航二代挥之不去的情感。

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三线建设如火如荼地在贵州高原展开,成千上万的中华儿女响应党的号召,奔赴大三线。1968年的初夏,我的父亲一家五口从沈阳黎明公司来到了贵州平坝,支援三线建设。当初三线航空厂要求靠山隐蔽分散,我父亲分配在牛洞车间。

我的岳父是1967年由哈尔滨东安厂支援三线建设到贵州011基地180厂,1969年底原180厂并入黎阳公司,加入该厂34车间也是个山洞车间,先是担任了工人、技术员、工段长,根据工作需要1980年调到生产保障系统,在这个山洞车间工作了10个年头。也就是说黎阳公司总共有三个山洞车间,我父亲守了一个山洞,我岳父守了一个山洞,我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当年三线建设要求保密,我们的通信地址是贵州省平坝县207信箱32分箱,和老家亲人通信都使用这个联系方式。

1985年我爱人女承父业,也来到了山洞车间,参加工作还不到19岁,先是担任钳工,后任工艺定额员,一干就是20年。

2021年夏天,我陪同我的岳父和我的爱人来到被国务院列为三线建设工业旧址的故地,抚今追昔回忆当年的工作情景,仍然历历在目,感慨万千。当时这个山洞车间阴冷潮湿,组织上还是很关心我们的干部职工,每天还有半个小时晒太阳的时间,苦中有乐……这就是二代人一个山洞三十年的坚守。

2017年初,根据组织安排,我到贵阳所工作。当年贵阳所的研发大楼被称为“小白楼”,一楼是设计二科,二楼是设计一科,就是这幢如今看来破败低矮的研发大楼,让歼七歼八装上了中国心。可能是命运的眷顾,当年三线建设,我们家和温俊峰家是隔壁邻居。温俊峰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航空发动机著名专家,中国航发贵阳发动机设计所第一任总设计师。我们家和温俊峰家住的都是干打垒,我们家工人阶级家庭6口人,住的是30平米干打垒,温俊峰家知识分子家庭4口人,住的是20平米干打垒。

我在中国航发黎阳工作了31年、中国航发贵阳所工作了6年,在我55岁的时候,我交流到中国航发红林工作,也就是说,我这个三线二代目前是中国航发唯一在这三家单位都工作过的领导干部,同时,我作为一个拥有33年党龄的共产党员,能在三家都是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的单位工作,是组织对我的厚爱,是我个人的人生幸事,让我感到无上荣光。

黎阳老厂、贵阳所老所址、红林老厂我都印象深刻,给我的感悟是,三家单位从成立之初到现在都干的是“为航空发动机加油”的伟大事业,都在为国防事业贡献智慧和力量,都秉承着“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这是我们三线军工人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

2022年12月7日,是我即将离开贵阳所,奔赴红林新岗位的日子,这天夜晚我彻夜难眠。

来到红林后,通过详细查阅红林厂史,让我深有感触的是历史因铭记而久远,精神因传承而不灭。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历程,红林从幽幽穿洞走来。这片写满故事与收获的土地,既承载着“动力强军、科技报国”的神圣使命,也是滋养“三线精神”的文化沃土。58年筚路蓝缕的奋斗之歌,红林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文明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成功背后的“红色密码”,独具特色的“五四三”思想政治工作法是重要的红色基因。

基于这样的思考和认识,通过深入调研,我向红林党委提交了“为航空发动机加油”的专题提案,后经党委研究,决定开展“续写为航空发动机加油新篇章”工作。站在新时代的今天,红林党委提出“为航空发动机加油”的有力号召,既是对红林产品属性与精神属性的生动诠释,更是“五四三”思想政治工作法又一次璀璨“新生”。

红林作为贵州三线建设时期最偏远的一个军工厂,在黔西和大方交界的穿洞里有5个车间,能走到今天,成为设计制造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控制系统产品的专业化企业,一定有其成功的密码。我们思考总结认为,“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红林与生俱来的鲜亮底色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在“三线精神”的持久滋养下,始终红心向党信念红,始终行动跟党根脉红,始终“铸心”为党产品红,是红林走到今天的政治思想保证,也是走好新时代航空发动机自主研发新长征路的胜利保证。我们将其提炼为“三红”,即信念红、根脉红、产品红,并以此为核心理念,打造了“为航空发动机加油”党建特色工作品牌。

品牌打造中,我们既为“铸心”加油,也为人心“加油”。破解难题见真招,将红林主干道从“堵心路”变为“顺心路”,真正把“职工所盼”转化为“职工所赞”,红林大道成为职工网红打卡地。

2023年10月,我们邀请中国军工文化专家郭勇来公司授课,讲完课后我陪他观光“红林大道”,看完之后他即兴写下《红林大道感怀》,“昨夜夜色斑斓,在红林大道做一番别样的畅想,品一段美好时光。漫步其间,有一种韵律涌动心头,静谧地诉说着他的过往。有一种涅槃的顿悟刷新了我的眼光,他让宽敞铺展了明天,他让未来托举了明亮,他让有目共睹的巨变竖起里程碑,上面刻着铸心的力量。为老百姓办好事办实事,心里总把他们惦记,总为他们着想,这就是最实在的关爱。践行初心使命。不仅让大家有理想有信仰,牢记“国家利益至上”,还要从关心大家的衣食住行做起,让大家活得精彩有趣,甘愿奉献得到成长。一条红林大道让我们看到了中国航发“铸心”文化的落地,也是“三线精神”的传承与发扬。路旁,我仰视的不仅仅是一条文化长廊,还有拓展的雨棚在上,这里是能为大家遮风挡雨的地方,那滋润灵魂的感悟,让我有一种诗情激荡。”

经过这么多年的工作锻炼和学习,“三线精神”对我的帮助很多,启示也很多,结合中国航发弘扬培育的新时代航空发动机精神,我自己有四点深刻体会。

对党忠诚的可贵品质。当年三线建设是听党话、跟党走,让毛主席睡好觉,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是“一切献给党”的深厚历史回音。如今,是让党中央放心,让习总书记放心,不辜负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航发155字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跑出新时代航空发动机自主研发加速度。

坚定信念的崇高境界。1965年3月建厂,仅用五年时间就实现发动机整机点火成功,这是当年三线建设者对发动机有着坚定的信仰,艰苦创业,百折不挠,这是“一心铸重器”的生动实践。如今,我们胸怀国之大者,必须树立新时代航空发动机不能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后腿的意识,必须树立“唯有牺牲多壮志,心让航发傲蓝天“的信仰、信念、信心。

求实创新的科学理念。实事求是闯新路,是对发动机研制规律的自觉遵循,中国航发在黔单位走出了“厂所结合,科技先行,使用发展,渐进改型”的产品研发道路,这是“一图绘到底”坚持系统观念有机统一的经验启示。如今,厂所结合的道路仍然弥足珍贵,实现正向研发,建立AE0S体系等现代化管理方法和工具仍然需要尊重科学规律。

自强不息的顽强意志。当年三线建设条件差,包袱重,投入少,但是不等不靠,硬是干出两大系列航空发动机,获得国家发动机研制唯一两个最高奖银奖(没有金奖),这是“一次做成功”在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宝贵财富。 如今,中国航发在全集团吹响质量至胜的冲锋号角,必须为军方顾客提供优质可靠的航空动力装备,强国必须强军,军强才能国安。

贵州的三线建设奠定了贵州现代工业文明的基础,三线建设孕育的三线文化丰富了多彩贵州,三线建设培育的“三线精神”是贵州军工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新时代贵州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下加快航空动力自主研发,跑出航空发动机加速度的红色基因和精神动能。

精神的力量催人奋进,文化的沃土孕育胜利。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传承三线魂魄,坚守动力梦想,持续贯彻落实中国航发党组“1+4+N”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框架体系文件要求,持续探索丰富“为航空发动机加油”内涵,奋力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为“让中国的飞机用上更加强劲的‘中国心’”贡献智慧和力量。

(作者:中国航发红林党委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