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建设是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影响深远的重大事件,但是反映三线建设的文学作品却很少见到。黄中琦先生长篇小说《珙桐花》的出现,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这种缺憾。珙桐花是见于祖国西南的一种珍稀花类,因花朵形似鸽子,又叫“鸽子花”,小说题名“珙桐花”,并在小说中多次提及珙桐花意象,实际上是将珙桐花这种稀有、美丽、有价值的花朵来比喻为三线建设奉献青春年华的热血青年。可以说“珙桐花”这一意象高度凝结了三线人的热血、高贵、奉献的精神气质。这一意象的使用,极大地增强了小说的文学性。小说以三线企业阳州827厂作为典型,呈现了时代变革下三线建设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作品不仅具有历史价值,其中许多翔实而稀有的知识,还有史料的意义。小说真正的主人公是三线建设这一抽象主体,但小说写作却没有驻足于冰冷的数据和宏观的政策,而是将之落实在了具体的活生生的人上,将人物的命运起伏与三线建设密切关联起来,既呈现了三线建设的历史,也让读者感受到了个体与时代的关联,以及个体人生命运的沧桑,极具震撼力。
小说以“现在进行时”的时态,从1983年写到2003年,在向前叙述的同时,又通过人物的对话等方式回顾了之前三线建设的历史。这种“现在进行时”的优点,首先是让读者能够对“未来”保持悬念,充满期待,能够更好地代入人物的生命体验和生活场景,其次是可以保持叙述主线的紧凑性和流动性。而将过去的历史通过回顾的方式补充进来,能够在不影响主线的同时,巧妙地扩展小说的叙事时空,更好地呈现三线建设的整体性。
在完整呈现三线建设历史的同时,重点书写了1983年到2003年这二十年的历史。这二十年从小说中来看又主要分为两个时期。小说巧妙地以杨士云和魏国两人作为厂长来艺术性地区分了这两个时代。杨士云时代是年轻人的成长时期,也是三线厂稳定发展的时代。这一时代的主色调是爱国、理想、奉献等,具有浪漫主义、理想主义特点,有抒情倾向。魏国时代则是三线厂面对市场化的时代,在这一时代三线厂面临很多问题,故事情节在推向巅峰与收束,实际上也是这一代人事业的巅峰与人生的归宿。这一时代的价值观念相对世俗一些,更接地气一些,与当下相通,一般读者读起来,会觉得人物更加饱满,更具有现实感,人情、人性和社会的复杂性展示得更充分一些。
作为一部体量巨大的长篇小说,《珙桐花》需要有强大的叙事动力,让三线建设的故事也就很难深入人心。作者将小说的叙事动力与人物形象的塑造密切结合起来了。《珙桐花》是一部多主角型的小说,出场人物众多,它塑造了三线建设的人物群像。除了几位主角之外,还有很多次要人物,小说都能够巧妙地通过情节,将他们勾连起来。小说中杨士云、张斌等人的军人经历与军工厂的关联就是非常巧妙的设计。整部小说人物遭际和命运起伏变化丰富,故事引人入胜。众多人物形象都有丰富的情节、饱满的形象,小说完美地实现了人物群像塑造的艺术使命。
《珙桐花》洋洋洒洒数十万言,作者尽可能地通过人物语言,来呈现众多人物的情感与生活,细密地描述三线建设的历史人文记忆,在这种叙述形式当中,蕴含着作者对那段生活和记忆的深厚感情,也为读者创造了一种带有特定历史和地域特征的小说语言,形成了特定的时空氛围。上海话更是营造了一种三线建设的“上海风”。如果我们能够跟着作品中的人物想象一下,在那个特定的年代,地处扬州,居然能听到地道的上海话,真是一件非常神奇而有意思的事。而这恰恰是源于三线建设的历史壮举。因此,小说中原汁原味的上海话实则承载着丰厚的历史与情感信息。
《珙桐花》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历史性小说,内涵许多有价值的史料,但是作者并没有罗列堆积史料和知识,而是将一些知识性、文件性、政策性内容分散入叙述人和人物的话语中,使小说更加流畅。这些都是《珙桐花》写作艺术中特别值得称道的地方。
《珙桐花》在呈现三线厂的同时,也展现了许多时代的社会现象和问题。工人下岗的生活状况与昔日热闹繁华的生活形成强烈的对比,让人心生悲怆;中年人失去独生子女的凄苦与绝望,令人不忍直视。对这类社会历史现实的书写,使得小说在书写三线建设的同时,突破了三线建设的格局,成为一部社会小说。
黄中琦先生以青春年华投入三线建设,对那段历史有着真实的个人记忆,但是他的小说并没有拘泥于事件的真实性,而是从艺术的角度,强调精神的真实性,力求以虚构的故事表达普遍的真理。《珙桐花》正是在这样的高度上,超越了作者个人传记的意义,而成为了一个时代一代人的精神记忆,为历史和读者留下了永恒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