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空中加油精神 建设世界一流企业

2024-09-12 00:00:00尚忠孝罗元元
军工文化 2024年7期

↑空中加油首次对接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金城南京机电液压工程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南京机电”)曾投身三线建设三十年,不仅在专业发展取得累累硕果,更铸就了以空中加油精神为缩影的三线精神,空中加油精神是南京机电人宝贵的精神财富,正激励全员向着成为世界一流的航空机电系统供应商大步迈进。

胸怀国之大者,投身三线建设,坚决承接好党中央决策第一棒

忠诚奉献,在三所诞生时注入基因。1961年国防部第六研究院正式成立,同年7月18日,中央军委总参谋部正式批复第六研究院成立十个研究所,其中之一是飞机附件及地面设备设计研究所即六院三所,也就是南京机电的前身。南京机电从诞生之日起就将航空报国的红色基因融入血脉。六院三所的六位初创者,在向工厂借的两间平房内开了建所讨论会。仅三年就发展至近700人,建立起三个综合研究室。1965年随着科研体制改革,六院三所被撤销,相关专业与人员分散到十厂一所,相关专业负责人以许党报国的高度责任感保留专业火种,在新的单位均组建相应设计室,为后续复建打下基础。

自力更生,在三线浪潮中艰难复建。随着党中央作出的三线建设战略部署,这为三所复建创造了契机。1967年,复建获得批准,并将所址定在湖北省襄阳县泥咀区的隆中冲,新番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九研究所,轰轰烈烈的三线建设正式拉开序幕。

此时的隆中冲是个野兽出没、荒草遍野的乱坟岗。绝大多数老三所分散人员放弃大城市的优越生活和工作,陆续来到新址集中,住房是干打垒的土坯屋,喝的是苦咸水,成为三线建设的志愿者。大家白天搞基建,晚上搞科研,搬运水泥、制作预制板、装卸砖瓦、砂石等,推起车来一路小跑,争先恐后,嘴里还相互喊叫着,比谁干活猛,装得多,跑得快。当时还流传着“单身汉三件宝(热水瓶、高筒靴和手电筒),生活离不了”的说法。大家都抱着“要把航空附件科研事业迅速搞上去”的决心,做到了科研不停顿、基建不中断。几年后,一个固定职工1500人的综合性飞机附件研究所,就在隆中山沟里建成。

艰苦奋斗,在三无条件下孜孜以求。20世纪70年代末,在一无国家立项、二无相关资料和实物做借鉴、三无地面模拟试验装置的条件下。南京机电人以高度的历史主动精神和使命感责任感,敏锐地把空中加油技术列为预先研究项目,凭借国家有朝一日肯定会需要的信念,项目团队坚持10年苦苦摸索,完成了地面原理样机研制。1988年,由于周边形势变化,中央军委提出了发展加油机是当前最急迫的任务。当看到在湖北山沟的南京机电已经完成地面原理样机时,原解放军副总参谋长何其宗称赞说:“六○九所的同志们不简单,有远见,没想到你们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坚持十年预研,搞出了这么大的工程,争取了时间,帮助了领导决策,这是我们空海军做梦都想要的装备呀!”1989年,中央军委决定把研制空中加油工程作为第一号任务,又称8911工程,确定由六○九所研制“空中加油”吊舱。

↑三线建设

勇攀高峰,在三机编队间为国争光。空中加油吊舱的部件达40余项,新研率达95%,技术难度很大,“8911工程”启动后,全所动员了全部的技术力量和加工力量,不分白天黑夜投入到战斗中……先后攻克了许多技术难关,完成加油吊舱的设计、生产、总装、试验等一系列研制工作。并创造了一年设计、二年生产样机、三年试飞、四年设计定型的奇迹。1991年12月,“空中加油工程”首次空中加受油试验成功。1998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在1999年国庆阅兵大典上,国产空中加油机轰油六与两架歼八飞机,组成加受油机三机编队首次飞跃天安门,向全世界宣告,我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五个具有空中加油能力的国家。

刘华清将军在回忆录中写道:加油机工程,从1989年1月开始启动,1994年11月,全部通过设计定型审查。这项工程的研制成功,结束了国产飞机不能进行空中加油的历史,标志着我国已经掌握空中加油技术,填补了我国航空技术的空白,打破了西方国家技术封锁,为我军航空兵远程作战提供重要技术基础。这是我军航空装备的一个小小跃进。

强化使命担当,培育空中加油精神,筑牢南京机电人精神家园

在项目成功之后,六○九所党委组织及时总结空中加油工程研制经验,形成了传承至今的“热爱祖国、为国争光;自强自立、艰苦奋斗;团结协作、顾全大局;顽强拼搏、无私奉献”三十二字空中加油精神,在随后几十年中,逐步塑造形成了南京机电人鲜明的精神品格,助力企业克服创业路上的一个又一个难关。

↑空中加油工程现场办公会

热爱祖国、为国争光,彰显矢志航空的初衷与本色。南京机电在60余年的发展的历程中,经历了组建、解散、复建、重组合并、独立运营等多个阶段,足迹历经河南洛阳、湖北襄阳、江苏南京等地。无论是复建之初,分散人员从五湖四海奔赴襄阳投身三线建设,抑或是重组合并时,一声令下,近两千名员工携家带口,浩浩荡荡,告别建设了三十余年的故土家园。南京机电人将对党的无限忠诚,将对祖国无限的热爱融入航空事业中,只要党有号召,只要国家有需要,南京机电人都义无反顾、勇往直前,热爱祖国、为国争光永远都是南京机电人的初衷与本色。

自强自立、艰苦奋斗,彰显攀登高峰的品质与作风。南京机电至今先后五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不仅在空中加油工程中成绩卓越,在液压、空气管理和辅助动力等专业领域同样硕果累累。无论是从一张照片获得灵感,历时十年研制出填补国内空白的EPU,亦或是三天绝处逢生,一举完成替代的恒速传动装置。一代又一代南京机电人自强不息、锐意探索、敢于突破,不等不靠,充分发挥自身主动性,攻克了一道又一道技术难关,在高水平自立自强上奋勇攀登,近五年获授权专利近千项。努力把创新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自强自立、艰苦奋斗永远是南京机电人的品质与作风。

团结协作、顾全大局,彰显团结向上的姿态与面貌。无论是空中加油吊舱研制过程中,六○九所发挥多专业综合型科研设计的优势,从各专业抽调技术骨干,共约百名优秀工程技术人员集中形成了以飞机燃油系统为主的联合团队,集智攻关,解决研制难题。还是新时代,积极推进AIPD体系变革,最大发挥团队效能。抑或是为了确保科研生产进度,无数南京机电人舍小家,为大家,放弃个人休息时间,力保项目节点。团结协作、顾全大局是南京机电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风险挑战、不断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的胜利的重要保证。

顽强拼搏、无私奉献,彰显持之以恒的责任与担当。南京机电从借来的两间平房起步,发展成为我国军用航空机电综合管理、液压、燃油、空气管理和辅助动力等分系统的研发牵头和总成单位,发展成为民机液压、燃油和空气管理系统的国际合作、转包生产和自主研发基地,发展成为机载液压、燃油与环控系统事业部牵头单位。一路坎坷,一路艰辛,靠的是一代代南京机电人的顽强拼搏,靠的是“献了终身献子孙”的无私奉献。这里有96人大接力,108个小时完成三个月的壳体加工任务的“14泵精神”。这里有为送急件,司机24小时疾驰1400多公里连夜冒雪翻越秦岭。这里有82岁的离退休老同志,在报告厅勉励年轻人他一生最好的时光都是在工作岗位上度过,他还要再与年轻人携手奋斗的谆谆教导。顽强拼搏、无私奉献永远都是南京机电人的优良传统和代代相传的“传家宝”。

做好精神弘扬,聚焦深化改革,建设世界一流航空机电系统供应商

空中加油精神不仅是南京机电的型号精神,同样是三线精神和新时代航空报国精神重要组成部分。“热爱祖国、为国争光;自强自立、艰苦奋斗;团结协作、顾全大局;顽强拼搏、无私奉献”的空中加油精神与“艰苦创业、勇于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三线精神和“忠诚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攀高峰”的新时代航空报国精神高度契合,共同塑造起军工人的精神家园。

↑空中加油评审会

南京机电正在联合襄阳市政府对原襄阳职工家属区(609园区)进行改造,并积极打造空中加油精神纪念馆,坚持“修旧如旧、保护为主、原址原貌、落架重修”的思路,计划将609园区打造成具有三线记忆和航空文化特色的,集康养、研学、体育、服务休闲于一体的3A级景区。

南京机电大力弘扬新时代航空报国精神、三线精神、空中加油精神,并以先进文化力建设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积极发挥文化在企业深化改革中的促进作用。2023年,营业收入突破70亿元大关,近三年同比增长20%,经营发展能力处于行业先进水平。

新时代,新征程,南京机电将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努力打造南京机电先进文化力建设新高地,为成为世界一流的航空机电系统供应商,为建设新时代航空强国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

(作者单位:航空工业南京机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