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科技霸权正在滑落

2024-09-12 00:00:00
南风窗 2024年18期

赫尔曼·豪瑟(Hermann Hauser)

赫尔曼·豪瑟,科技企业风险投资公司Amadeus Capital Partners的联合创始人,欧洲创新委员会成员。

哈泽姆·丹尼·纳基布(Hazem Danny Nakib)

哈泽姆·丹尼·纳基布,英国标准协会数字战略咨询小组成员,伦敦大学学院荣誉高级研究员。本文已获Project Syndicate授权。

1853年,奉菲尔莫尔总统之命,美国海军准将马修·佩里率领四艘军舰前往日本,劝说其结束长达200年的闭关锁国。当他抵达现在的东京湾时,佩里向德川幕府发出了最后通牒:开放对美国的贸易,否则后果自负。

这些“黑船”(因以煤为燃料的蒸汽机冒黑烟而得名)的到来是一个关键时刻。面对这种令人印象深刻的科技实力展示,幕府勉强同意了佩里的要求并最终在1854年签订了《神奈川条约》。一年后,幕府从荷兰人那里,得到了作为谢礼的日本第一艘蒸汽驱动战舰。

尽管科技可能构成威胁,但它也为学校和医院等重要基础设施提供了动力。尤其是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主权个人”已经与大量科学技术密不可分地连接在了一起,其中包括能源网、互联网、移动电话以及现在的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等互联系统。而正如佩里舰队所展示的那样,科技也是国家军事主权的支柱。美国已凭借其科技优势成为了世界上第一军事强国,在80个国家拥有750多个军事基地,是其他所有国家基地总和的三倍。

但这种国家主权的图景正在迅速改变。美元作为全球储备货币的地位支撑着美国的金融主权,但美国的经济主权则日益受到挑战。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在2014年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中国的制造业产值约等于美国和欧盟的总和,也是120多个国家的第一大贸易伙伴。

两个超级大国目前都在争夺对半导体、人工智能、合成生物学、量子计算和区块链等关键技术的设计、开发和生产控制权。美国国务院在2023年委托进行的一项研究对64项新兴技术的研究贡献进行了追踪,结果显示中国在其中80%以上的领域领先于美国。

随着科技领域的竞争不断升级,美国开始迫使各国站队,并让盟友采用其专有的技术、标准、价值体系和供应链,从而正在构建我们所说的“技术主权圈”。美国越来越多地将全球供应链中最具创新性和最复杂的部分留在国内生产,借此打造一些“卡脖子”的战略节点。比如,美国借助楷登电子和新思科技等公司,在芯片设计软件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欧洲也力图在这一快速演进的行业中扮演重要角色。欧盟不仅境内有生产极紫外光刻系统的荷兰ASML公司,还是人工智能研究人才的净进口者。与美国相比,欧盟是更多科技、工程和数学专业学生和计算机科学家的故乡,也是更多初创企业的诞生地。

但当一国国内生产被证明不可能的时候,“技术主权圈”就会试图培养根深蒂固的不对等依赖关系。在这方面,英国的遭遇是个典型。2020年,美国迫使英国将中国技术企业华为排除在其5G网络项目之外,手段就是威胁要切断该国获取美国情报和使用美国芯片设计软件的权限。同样,今年1月初荷兰也被迫停止向中国供应ASML公司的尖端设备。

每个国家都可能很快面临自己的黑船时刻。那些没有关键技术所有权作护盾的国家,有可能沦为技术殖民地,通过制造简单的电子产品、冶炼稀有金属、标记数据集或从事托管云服务(从实体矿山到数据矿山),来满足科技霸主的需求。

在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加剧的背景下,量子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和合成生物学等新兴技术有望突破人类探索的极限,提升集体治理水平。但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用一些人类尚未发明的东西来取代今天的黑船:一个构建于统一人类利益基础之上的全球合作框架。这样一个框架必须反映我们日益增长的相互联系和技术依赖性,以及所面临的各类全球性挑战,从战争、核扩散到疫情和气候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