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的婚姻,被户口簿绊住了?

2024-09-12 00:00:00
南风窗 2024年18期

8月12日,民政部发布了关于《婚姻登记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引公众热议,争议焦点主要在两处修订内容上。

其一,征求意见稿中第二章第八条,办理结婚登记的居民应当出具的证件部分,删去了“户口簿”这一证件要求;其二,修订草案中第三章新增了第十六条,称在发起离婚登记申请三十日内,一方不愿意离婚,即可撤回申请。

关于此次修订的讨论,难以忽视的现实背景是2024年上半年,我国结婚登记人数(343万对)创下了1980年以来的最低记录;生育率上,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的总和生育率已降至1.0,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位居倒数第二。

草案发布后,有部分媒体站在尊重婚姻自由、或可缓解天价彩礼等角度,肯定了修订内容的积极意义。不过从一般性讨论观察,普通人可能没有那么乐观。

讨论很热烈,因为人们被引导联想起了更多现实处境。

人口形势异常严峻当然是现实,但与之关联的另一层现实,是在48.6小时的周平均工时、高昂的婚育成本和未尽完善的职业生涯跟前,面对生活被工作全面掌控的子女。现实中蒙头催婚催育的家长已不多见,父母带着bb5156aa3ccbee60766842bd8cfcd93daec38617cfcd386b209ca772d4c68ab4无奈的心情停滞于半放弃的状态,更为普遍可察。

在中国,最关心年轻人婚姻的永远是父母,而父母已经逐渐妥协,因为生活现实几乎无解,不解决现实问题,催婚没有意义。而现实困境,也正是制度能否收获预期效果的最强限制因素。人们为之恍惚的是,政策调整似乎是在父母放弃催婚之后,接过了接力棒,给人一种“政策性催婚”的感受。

让我们先只思考:婚姻登记不再需要户口簿,对要结婚的人,会有什么影响?最多它可以帮忙省去30元的快递费用,少则减去一趟跑腿、一份文件重量。显然争议主要建立在户口簿的象征意义,以及撤销这一材料要求的政策成本和普通人需要承受的婚育成本对比上。

不能忽略一个现代政治常识,即人们的社会关系是政府的终极性客观要素之一。具体到私人生活,法律秩序之外,还有惯例秩序,选择遵从与否,往往取决于个人在行动过程中的自我利益。在观念利益上,结婚需要户口簿,在传统的婚育文化中象征的是来自父母的知情、同意与祝福;在经济利益上,也需要纳入双方父母的参与,除了经济帮扶之外,对于一个生育福利和托育服务都不够给力的社会来说,年轻人在育儿上也多要仰仗父母的无偿劳动。

然而,眼下政策的方向,却是鼓励年轻人在父母最在意的儿女人生大事上绕过父母,发扬个人主义式的婚姻自决。年轻人的婚恋生活又不可能统一拿了《梁祝》的脚本,如果认识不到涉及中国人的家庭观念与法律关系的互动,法规上的象征性表态,再加上进步主义取向的鼓吹话语,会进一步冲击早已岌岌可危的家庭结构。

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民生目标,刚刚写入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文件,人们对于某些政策调整的意义和效力的观念,可能会发挥重大作用,进而成为影响行动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并随之产生难以预测的结果。

不管在任何时候,审慎,在涉及所有个体的规则的新设与改变方面,怎么强调都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