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效益正转变为经济效益

2024-09-12 00:00:00
南风窗 2024年18期

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今天如果试图深入调研、把握地区和城市的发展逻辑,试图从一个地方决策者的眼界出发来观察地方发展,那么,生态效益就一定会闯进视野范围,与几乎所有领域丝丝入扣地关联在一起。

比如,我们报道了山西朔州市平鲁区的产业转型努力,当地没有抛弃能源产业的传统优势,而是更多地转向了清洁能源,并且走出了一条光明大道;又比如,我们报道了山西太原市的发展宏图,一方面它利用工业基础优势向着更加环境友好的高科技漫溯,一方面则倚靠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打造演艺之城,吸引全国游客。

还有,吉林边境公路的优美生态与文化风情;山西运城治理千年盐湖并推介它的独特景观;四川绵阳平武县关坝村上下齐心保护生态,迎回了消失有年的野生大熊猫和羚牛;武汉系统性落实长江十年禁渔政策,大鱼回来了,一座城市因此增添了生气。

今年是长江十年禁渔的第四年,目前武汉允许“一人一线一竿一钩”的个人休闲垂钓。一位生活在武汉的长辈热爱钓鱼,有时上完夜班还兴冲冲直奔长江,“有一回钓到一条30多斤的鳡鱼”。能轻易钓到大鱼,正说明水中生态的好转。鳡鱼人称“长江水老虎”,性情凶猛,长可达三米,重可达200斤;过去因为当地鱼类被过度捕捞,已经难得一见,而现在则经常被游客拍到,在三峡坝区等处如千军万马出没,个体长达两米,蔚为壮观。鳡鱼多且大,表明水中食物丰富,亦即各鱼类种群数量也得到了极大恢复。

关于长江的好消息还有很多,比如江豚经常出没嬉戏,消失了几十年的鳤鱼也在洞庭湖再现丰姿……

十年禁渔政策实施的前几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长江全流域密集调研,强调保护长江生态刻不容缓,必须忍住阵痛,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出发谋划发展。“绝不容许长江生态环境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上继续恶化下去,一定要给子孙后代留下一条清洁美丽的万里长江!”随后,近30万渔民上岸转业,结束风雨飘摇的捕鱼生活;数千家化工企业关、改、搬、转;城镇污水垃圾、化工污染、农业面源污染、船舶污染等治理短板加快补齐……如今在外的游子回到长江边的家乡,都会感叹长江的水变得清澈如许,原本脏乱差的河堤两岸,也变成了绿树依依、游人如织的公园。

何止长江,全国各地的乡村,这些年都感受到了鸟兽成群、鱼儿游弋、蛙声一片、萤火飞舞的自然美景。过去我们因不懂得珍惜而失去,失去之后经历了长时间的心灵之痛,现在消失的又逐渐回来了,而此时,我们已然深刻认识到了它们的可贵。当下全国正在深入推进的乡村振兴,正是以诗意栖居的生态环境作为背景。已经多年爆火的文旅热,也必须以优美生态为支撑。各大城市面对不时爆发的“抢人大战”,如果没有一个越来越好的城市自然景观为后盾,都不好意思加入。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全球的现代化都以西方先行者为模版,“先污染后治理”,或者仅有污染没有治理,从逻辑上把现代化的发展理解为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对立,一提保护环境,就理解为限制发展。而今天中国的实践证明,现代化不仅可以摆脱蓄奴、殖民、掠夺、欺凌、控制等“传统路径”,不必以邻为壑,而且也证明,发展也不必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恰恰相反,中国的系统性的辩证发展理念,要把生态环境保护转变为一种资源,一种后盾,一种本身能够产生经济效益的内在刺激动力。

简单地说,就是生态效益可以转化为经济效益,并且正在转化为经济效益。这一内在逻辑已经在全国各地、地方各产业领域普遍可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断言被实践证实,中国式现代化的未来图景,柳绿花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