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县林下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2024-09-11 00:00:00陈建朱玉粉张启勇寻明国陈荣早
新农民 2024年23期

摘要:在林地资源相对紧缺的现实情况下,发展林下经济,采取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提高林地资源利用率和林地收益是林业产业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本文对费县林下经济产业发展模式进行了归纳分类,总结了全县发展林下经济产业的经验做法,分析了产业发展存在的困难,指出了产业发展壮大的途径,对各地发展林下经济产业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林下经济;产业调研;可持续发展

林下经济属于生态低碳循环经济,是绿色、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是推动林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2023年9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省考察时强调,森林是集水库、粮库、钱库、碳库于一身的大宝库。要树立增绿就是增优势、护林就是护财富的理念,在保护的前提下让老百姓通过发展林下经济增加收入。费县是林业大县,森林资源丰富,林业产业体系完整。实现林业一产基础实、二产实力强、三产活力足,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费县落地生根、开花结果需要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为盘活森林资源,推动全县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笔者就费县林下经济发展情况开展了专

题调研。

1 费县森林资源基本情况

费县地处沂蒙山区腹地,总面积1 660 km2,辖12个乡镇(街道)、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402个行政村,总人口93万人。费县自然生态优美,宜居宜业宜游,全县林地面积6.86万hm2,森林覆盖率38.44%,有省级自然保护区1处、省级森林公园2处,是国务院批准的第二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先后获评国家园林县城、国家卫生县城。县域内现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8处,其中4A级旅游景区1处、3A级景区6处,是全国美丽乡村标准化试点县、全国林下经济示范县、山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山东省康养旅游示范基地、山东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山东省旅游强县,也有中国板栗之乡、中国核桃之乡和中国绿色生态山楂之乡的美誉。

截至2023年年底,全县林下经济经营和利用面积1.54万hm2,产值10.91亿元,林下经济经营主体318个,从业人员达到20万人。

2 现有林下经济发展模式

多年来,费县立足林业大县的实际,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充分利用森林资源,坚持以林为主,多业并举,建立起林下种植、林下养殖和森林景观利用等多种森林生产模式,林上、林中、林下、林内全面立体开发利用,林地利用率和林地综合效益不断提高,为建设“活力之城、幸福费县”贡献了林业力量。

2.1 经营模式

2.1.1 政府+国有(集体)林场+国有企业模式

该模式为政府搭台、国有(集体)林场提供林地、国有企业开发运营,其林地多为公益林地,多用于森林休闲旅游。费县国有塔山林场林地和鲁商集团合作开发,打造沂蒙山银座天蒙旅游区的成功证明了该模式的可行性。

2.1.2 国企+合作社+农户模式

即国企注资、合作社托管、农户经营模式。目前,全县建成73处乡村民宿、22处精品民宿,年接待能力达到5万人次,形成了“北部以大田庄乡、东蒙镇、薛庄镇为重点,南部以马庄镇芍药山片区、新庄镇柱子山片区、费城街道许家崖片区为重点”的民宿集聚区,依托民俗、生态等资源优势,探索出一条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集采摘餐饮、研学实践、休闲度假于一体的农旅融合新路子。

2.1.3 国有林场+国有企业+专业合作社模式

即“国有林场提供林地、国有企业出资、合作社提供管理技术和知识产权,利益分成”的合作模式。此模式解决了土地制约、资金不足和管理难题,多用在商品林林地上。“金如意”黄山楂优良品种示范推广项目即采用这种模式。

2.1.4 国有(集体)林场+农户模式

该模式为国有林场把林地承包给农户,农户自主发展林下经济,适用于商品林地。费县国有祊河林场拿出13 hm2杨树林地出租给养殖户,建设鸵鸟养殖基地,实现了树木生长和鸵鸟养殖两不误。目前,该基地有鸵鸟340只,其中成鸟220只、幼鸟120只,基地主要依靠鸵鸟产蛋及鸟蛋孵化进行盈利,年产值200万元,带动10名当地群众就业。

2.1.5 科研高校+公司+合作社模式

此模式由科研院校提供技术支持,公司负责产品保护价回收,合作社负责荒山流转和种植管理,适用于公益林、荒山和瘠薄山地。费城街道67 hm2连翘种植基地就是采取的这种模式。

2.1.6 合作社+农户模式

此模式由合作社联合带动周边农户发展林下经济,适用于商品林地。费县青石岭核桃种植专业合作社在13 hm2核桃成龄园内发展林下养鸡,年出栏6 000只,

年纯收入60万元,户均收入10万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2.2 生产模式

2.2.1 林下种植模式

除传统的林-粮(地瓜、绿豆等)、林-菜(叶菜类、土豆、大葱等)、林-油(花生、大豆)种植模式外,近年来,林-药、林-菌种植模式发展迅猛,林下种植丹参、桔梗、金银花较为普遍[1]。费县国有大青山林场独辟蹊径,在公益林隙地内种植丹参和黄精获得成功;费县迦南菌业利用果树枝条木屑做培养基种植香菇,实现了果树修剪枝条变废为宝,值得大力推广。

2.2.2 林下养殖

包括林-畜(牛、猪、鸵鸟)、林-禽(鸡、鸭、鹅、兔等)、林中养蜂、地下养蝉等模式。全国林下经济示范基地——费县柱子山林下中药材种植基地既在林下种植金银花、丹参等中药材,同时进行林下养鸡,实现了经济效益倍增。

2.2.3 森林休闲旅游

全县森林休闲旅游蓬勃发展、方兴未艾。北部山区以大青山胜利突围纪念馆为代表的红色旅游、沂蒙云瀑洞天景区为代表的亲子游和沂蒙山银座天蒙旅游区为代表的森林休闲游吸引着全国的旅游爱好者;南部乡镇的荷畔听雨、双山踏雪,青龙山问道、丛柏庵怀古,沂蒙石林探幽、茶旅文化体验,令人神往。

3 发展林下经济的具体做法

多年来,费县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狠抓森林资源总量增加的同时,大力推广林业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林下经济发展势头迅猛,林业产业成为农民致富、集体增收、社会增效的新增长点。

3.1 政策指引,保障林下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林草局等部委《关于科学利用林地资源促进木本粮油和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文件精神,费县先后出台完善了《费县全域旅游总体规划(2016—2030)》《加快推进费县全域旅游发展的实施方案》《关于加快推进康体寿养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费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全县林业产业发展的意见》《费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费县乡村旅游三年提升行动计划(2023—2025)》《费县关于加快乡村民宿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确立了“南部林下种植、养殖为主,北部狠抓森林旅游”的总体发展方向,保证了全县林下经济特别是森林休闲旅游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

3.2 优化环境,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和工商资本进入森林旅游业

沂蒙山银座天蒙森林休闲旅游项目是费县大力开发森林旅游,引进工商资本与丰富森林资源融合发展的缩影。该项目由国有林场提供林地,鲁商集团投资建设、专业化开发运营,是省重点项目、省服务业重点项目和省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入选2015年中国旅游投资优选项目名录,成为山东省入选的19个项目之一。项目总投资50亿元,按照5A级景区标准打造,世界最长、跨度最大的人行玻璃悬索桥和亚洲第一悬崖栈道是游客的必备打卡点,已成为景区的亮丽风景。

费县利山涧景区,由山东华箴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投资10亿元,利用农村闲置资产,打造出山东省首个融生态、体验、教育和娱乐于一体的森林户外乐园。在为全县群众提供休闲娱乐场所的同时,公司也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实现了多赢[2]。

3.3 办好节会,做好全域旅游大文章

现在,北部乡镇的大樱桃采摘节、山楂节等节庆活动已在沂蒙山区小有名气,蒙山登山节吸引了全国各地的登山爱好者;南部乡镇的桃花节、流苏节、葡萄采摘节、大枣采摘节、核桃擂台赛,好戏连台……丰富多彩、景色各异的节会为人们的休闲提供了更多更优的选择。素有“天然氧吧”之称的费县已经成为全省、全国的旅游胜地,每年都会吸引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休闲旅游观光。

3.4 注重品牌引领,发挥充分示范带动效应

目前,费县柱子山中药材种植基地是全国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对全县的林下经济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成为费县林下经济发展的一张靓丽名片。沂蒙山银座天蒙旅游区、沂蒙云瀑洞天旅游区、许家崖旅游区、费县利山涧旅游度假区等也已声名鹊起……这些景区的成功开发运营不仅有力促进了当地旅游业,也极大带动了当地服务业,促进了群众增收和全县乡村振兴。

3.5 精准培训,为林下经济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为保证全县林下经济从业人员及时掌握最新技术和信息,费县科技局、县农业农村局、县文旅局、县林业发展中心、县果茶中心等单位发挥部门优势,通过举办培训班、电话热线、现场培训、视频连线、上门服务等形式,为林下经济从业者排忧解难、提供优质高效的技术服务。2023年全县共组织培训23次,培训相关从业人员2 100人次。

4 目前存在的困难

林下经济市场主体不强,生产规模偏小而零散,缺乏龙头企业的强力拉动;品牌建设严重滞后,产品低端、价格低、利润空间窄,缺乏深加工项目;资金投入少,相比较其他行业、产业而言,对林下经济产业的投入少得可怜,发展资金基本是企业和群众自发投入,这也是林下经济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科技服务不够,与全县林下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不相适应,表现为技术培训少、培训形式和培训内容单一等。

5 工作建议

5.1 扶持培育一批龙头企业

对发展前景好、带动力强、群众认可度高的合作社(龙头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利用3-5年的时间培育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叫得响的龙头企业,进一步带动全县林下经济产业发展。

5.2 抓品牌重销售

积极开展林下经济特色产品推介、营销和宣传活动,打造一批有市场影响力的知名特色区域品牌。广泛组织林下经济产品开展森林生态标志产品认定,以及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志农产品等认证。充分利用线上线下等多种渠道及各类新零售模式,大力发展冷链储运、连锁经营、直采直供、农村电商、网络营销等现代物流和新型营销方式,推动生产者融入现代销售和物流体系。通过精深加工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进而获得高效益[3]。

5.3 加大资金投入

要加大财政专项资金、政府投资基金、税费减免、各项补贴、担保贷款及贴息等政策的扶持力度。狠抓招商引资,吸引社会资本和工商资本进入林下经济产业,鼓励合作社和农民向林下经济产业投资。

5.4 注重科技培训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必须抓住培训环节,努力提高广大从业人员科技素养,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形式,培养一支林下经济产业队伍,实现整体科技素质提升。

6 结论

发展林下经济就是让大地增绿、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源,是拓展林业发展空间、实现森林提质增效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相信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林下经济一定会成为建设美丽中国和社会主义强国的生力军,林业产业会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何茜,李吉跃.林下经济[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20.

[2] 张伟,陈飞.林下经济助农增收[J].农业知识,2012(2):18.

[3] 陶怡,明财道,陈厚荣,等.加强林业经济管理 促进林业和谐发展[J].中国林业经济,2017(4):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