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龙虾营养丰富、肉质鲜美,不仅有食用价值,还具有药用价值和工业价值。随着市场对小龙虾的需求日渐剧增,部分市场已经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为了满足市场需求,采用人工养殖小龙虾的方式,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同时也可以弥补天然捕捞带来供不应求的影响。本文从健康养殖的意义为切入点展开,主要分析了小龙虾健康养殖技术的具体要点,希望能给养殖户提供参考价值。
关键词:小龙虾;健康高效;养殖技术
近年来,小龙虾养殖产业迅速发展,因其肉质鲜美、营养价值丰富,深受消费者喜爱。为了满足市场需求,需要采用人工养殖小龙虾的方式,应对市场供不应求的需求情况。为了提高养殖的质量,养殖人员需要根据小龙虾的生活习性,科学合理地开展养殖工作,在场地选择、饵料投喂、水质、脱壳管理,以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都需要投入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总之,科学采用健康高效的养殖技术,能够有效提高当地养殖户的经济收入。
1 小龙虾的生活习性
小龙虾被称为淡水小龙虾、红鳌虾等,因其肉质鲜美、口感更佳,因此受到养殖大户的青睐。虽然小龙虾对水环境的适应性极强,在低温或高温的水体中均可生存,但是一般情况下,水温如果高于30℃或是低于20℃反而不利于健康生长,因此将温度控制在20~30℃最为适宜。小龙虾的食性较为广泛,通常以小虾、小鱼为食,但是随着小龙虾逐渐生长,对饵料的需求也不同,成虾可以适当配合饲料进行投喂。此外,小龙虾的趋水性较强,通常情况下白天会隐蔽在水体中,晚上会成群结队地出来觅食,小龙虾需要经过多次脱壳才能成熟[1]。
2 健康高效养殖的意义
小龙虾的养殖在投入成本上相对较少,且销售价格也比较亲民,因此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小龙虾一般是在春季和秋季上市,但是由于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市场上经常出现季节性断货、导致供不应求的情况。不同的生长环境和养殖技术,对小龙虾的品质也产生影响,比如养殖技术不规范、养殖方法不科学,后期管理工作缺少计划性等,都会严重影响小龙虾的品质和成活率,进而影响市场销量。因此,采用科学合理的养殖技术,能够最大限度保证小龙虾的品质和成活率,不仅能够满足市场需求,还能为养殖大户带来一定的经济收益。
3 具体养殖技术要点
3.1 选择场地
结合小龙虾的生活习性,在选择养殖场地的时候,应尽量选择水源充足、交通方便的地方,方便后期进行管理工作。通常情况下,养殖的池塘多以长方形为主,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建设的面积,池塘的底部最好使用沙土进行铺设,因为沙土的透气性,渗透性以及排水能力较好,且含水量低的情况下不易滋生病菌,符合小龙虾的生长需求[2]。为了保证小龙虾的成活率,需要在养殖场地建设完成后,对池塘进行消毒处理,可以选择用生石灰清理,如果是旧池塘,在清理前要把池塘的水排干,消毒之后还要晒塘几天,再注入新水,确保消毒彻底且不影响小龙虾的生长。此外,还需要注意的是,养殖场地的选择要尽量远离工业污染地,避免后期养殖过程中,不适的环境会对龙虾的生长造成不良影响,也能进一步减少患病率。
3.2 虾苗放养
在养殖场地建设完成后,需要进行虾苗放养的工作,为了保证小龙虾的成活率,要优先选择活力、抵抗能力都较强的虾苗。健康的虾苗才能保障高品质,因此要到正规的虾苗供应地去购买,在虾苗正式放养之前,可以先在小洼里进行测试,观察适应情况,如果符合放养标准,再进行后续工作。虾苗的投放在养殖环节中是至关重要的,池塘养殖的虾苗,其放养时间可以选择在晴天早晨或傍晚进行。如果池塘中存在杂草一定要及时清除,为了给虾苗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需要对池塘进行消毒处理,同时也要给虾苗进行消毒,能够起到杀死寄生虫和病菌的作用,还可以在水面上种植水草,可以为虾苗提供栖息的场所。
具体的放养数量可以根据养殖需求,通常在池塘养殖的虾苗,每667 m2可以放养4万~6万尾,如果基础设施比较完善、排水条件较好,放养密度可以适度增加。为了确保虾苗能够快速适应水体温度,可以将虾苗放置在塑料袋中,然后将其放入池塘中,等待0.5 h左右再打开进行放养。放养之后还需要对虾苗进行喂食,保证虾苗的存活率,喂食次数不宜太多,早晚各1次即可。另外,还需要注意的是,尽量不要选择在中午温度极高或是雨天进行放养,不仅影响虾苗的质量,实施起来也比较困,放养时要在上风处且分散放苗,如果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使用增氧机搅动池水。总之,虾苗的投放工作不可忽视,需要养殖人员充分考虑到放养时间及注意事项,最大程度上保证小龙虾养殖的经济效益。
3.3 饵料投喂
在虾苗放养工作结束后,需要对其进行饵料投喂的工作,由于小龙虾的食性复杂且摄食量大,在不同的生长阶段都需要合理为其选择饵料。幼虾多以池塘中的枝角、轮虫等为食;生长中期随着体积的增大,可以适当配以饲料作为辅食;后期随着体积不断增大,对饵料的需求量也会倍增,这时可以投喂河蚌、螺蛳等动物饵料。饵料投喂的时间可以早晚各1次,由于晚上小龙虾出现的频率高,可以在此期间多为其投喂适当的饵料[3]。另外还需要注意的是,投喂量要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和池塘水质状况,一旦水温不符合投喂时间,应该减少饵料的投喂量,避免因操作不当对小龙虾的生长产生不良影响。
由于小龙虾属于杂食性偏向动物食性的生物,在选择饵料时多以动物性饵料和植物性饵料为主,后期当虾体逐渐增大,可以采用人工配合饲料进行投喂,一般就是小杂鱼、蚕蛹等。在投喂时要选择合适的地点,养殖人员可以将饵料放置在池塘岸边,也可以放在水草处,吸引小龙虾前来觅食,长此以往就会形成习惯,方便养殖员的投喂工作能够顺利进行。投喂量要根据小龙虾的总量合理安排,同时也跟天气和水质有着密切关系,如果是阴雨天气且水质不好,要减少投喂次数和数量;如果天气晴朗,可以增加投喂量;如果遇到虾壳脱壳时,要减少投喂量,待脱壳完成后可以适当增加。还需要注意,如果饵料出现过夜的情况,应该要及时处理,不要进行投喂,以免影响小龙虾的正常生长。
3.4 保证水质
小龙虾的养殖对水质要求也是极高的,为了防止水质恶化,可以在养殖过程中采用生物调节的方式,有效抑制水体病原微生物的繁殖。同时还要随时观察池塘中水体的肥瘦情况,一般中等肥度的水质透明度在30 cm左右;瘦水质的透明度在40 cm以上。养殖人员需要根据龙虾的生长需要,采用追肥的方式保证池塘水质符合龙虾的生存环境。此外,为了保证池塘的水质清新,要进行适当的换水,如果遇到高温天气,可以增加池塘水体含量,保证温度平衡适合龙虾生长。
要想实现健康高效的养殖目标,对水质的合理控制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水质的酸碱程度不平衡,就会严重影响小龙虾的品质。理想水质的pH在7.0~8.5之间,如果过高或过低则会破坏龙虾的免疫系统,进而增加患病率。这就需要养殖人员定期对水质进行监测,一旦出现pH不平衡的情况,需要及时采取解决措施,可以在池塘里面加入适量的石灰保持水质酸碱平衡。小龙虾的生存条件与温度也有关,适宜的水温对其成长速度具有积极意义,水温控制在20~25℃最为适宜,如果温度过高或过低反而会破坏小龙虾的消化系统,不利于摄食需求。因此,养殖人员需要根据实际需要,合理调控池塘水温,必要时要增加保温设施来确保龙虾的健康生长。
3.5 脱壳管理
龙虾到一定生长阶段都会经历脱壳的情况,在此期间需要养殖人员加强管理。小龙虾在脱壳之前对营养的需求更为强烈,这时需要适当增加饵料的投喂量,来满足其生长需要。为了补充钙物质,可以在池塘里施加生石灰水,满足小龙虾脱壳时的营养需求,如果要进行换水,在脱壳之前进行,但要确保水位稳定。在脱壳过程中,要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避免蛙类、飞鸟等进入池塘,对小龙虾造成伤害。
小龙虾在成长过程中,需要经历多次换壳,养殖人员需要观察换壳的时机,当旧壳还没完全脱落而渐渐长出新壳时,一般情况下壳的表面会出现裂痕。如果脱壳不顺利,通常情况下是由水体环境和自身原因导致的。为了保证龙虾脱壳能够顺利进行,在水体环境这一方面,可以增加钙物质、磷等微量元素含量,可以选择15 d进行1次,也可以每周进行1次,以有效促进小龙虾顺利脱壳。还可以根据脱壳进度,使用促进脱壳的药物,但是要避免使用药性强的药物,避免对龙虾的生长系统造成破坏。除了受到水体环境的影响,还有龙虾自身体质的原因,可以在饲料中增加营养物质来改善体质,比如贝壳粉、鱼粉等物质,促进龙虾的营养均衡,可以帮助其快速脱壳。除此之外,还要定期进行杀菌消毒,保证龙虾顺利度过脱壳期[4]。
3.6 病害防治
在养殖期间会出现病害情况,如果不及时采取防治措施,就会影响龙虾的产量和品质。对养殖池塘定期消毒能够大面积预防病害的发生,可以使用生石灰进行消杀,间隔15 d左右实施1次,可以保证龙虾健康的生长。对于已经发病的龙虾要及时采取消杀措施,可以放置在食用盐水中浸泡5~30 min,如果效果不明显可以增加浸泡次数。如果发现小龙虾在养殖期间出现生长速度缓慢、拒绝进食的情况,很有可能是感染病菌的原因,这时可以利用高锰酸钾溶液,将感染的龙虾放进去浸泡20 min左右,根据感染的程度适当延长浸泡时间,最后进行清洗即可。
烂尾病是小龙虾病害的一种类型,主要是由于小龙虾的尾部受到损害引起的细菌感染,一般尾部会出现水泡,尾部边缘会出现溃烂、坏死的现象,如果严重时会致使尾部掉落。想要有效防止此病害发生,养殖人员在投放虾苗时,要注意保护虾体,不要出现挤压的情况。在养殖期间还要保证饵料的充足,减少龙虾相互争食而造成该病害发生的概率,一旦发病后,可以选择生石灰进行消毒。
出血病也是常见的病害,小龙虾发病后,在虾体表面会出现大小不一的血斑点,如果感染严重则会很快死亡。如果发现龙虾已经出现此症状,需要第一时间进行隔离,然后用生石灰水进行喷洒消毒,也可以在投喂饵料时加入三黄散。
水霉病是由水霉菌引起的,发病的小龙虾组织细胞会逐渐坏死,而且活跃性降低、摄食量也会随之下降,病症严重时也会导致小龙虾直接死亡。针对水霉病的防治,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避免虾体受到伤害,也可以定期对池塘进行消毒,使用浓度在2%左右的食盐水溶液,将发病的龙虾浸泡在其中,具有明显消毒效果。
烂鳃病是养殖期间最常见的病害,发病原因主要是细菌感染引起的,发病症状表现为腮丝发黑、发生霉烂,如果不及时采取防治措施,会加快龙虾的死亡。针对此病害的防治,要清除池塘杂物,及时换水,每立方米水体可以使用0.5 g漂白粉进行预防,如果病症严重可以增加漂白粉的剂量,间隔3 d实施1次,能够起到很好的防治效果。
虾中毒症的病害主要与水体有关,水体中含有铜、汞、铅等有害化学物质,龙虾一旦发病就会失去活力,摄食量也减少,腮部逐渐变为黑色,直至死亡。因为发病原因主要是水质问题,因此防治方法需要对水质定期进行监测,如果水质污染严重要进行换水处理。在养殖工作开始前,尽量避开污染地、工业地,从源头上进行有效预防。
3.7 科学捕捞
由于小龙虾的生长速度非常快,不同的地区收获时间也会存在差异化,但多在春季末到夏季初,而人工养殖的捕捞时间一般在2个月左右,但也要根据养殖方式和环境的不同,合理选择收获时间。小龙虾的养殖周期有时会达到4个月,需要养殖人员根据龙虾的生长情况而判断最佳的捕捞时间,通常体长、体重符合一定标准后再进行捕捞最为适宜[5]。
成熟的龙虾一般身体会呈现鲜艳颜色,头胸甲都比较完整,背部会有一对大钳子且尾部狭窄弯曲,成熟龙虾的重量在30 g以上。捕捞时间尽量选在龙虾成熟期,养殖人员要充分利用好龙虾的生长潜力。为了保证龙虾的品质,在捕捞之后要放到低温环境中进行储存,能够最大程度上保证肉质的新鲜,也可以选择放置在冷藏环境中3 d左右,在进行销售的时候要根据需求,分类包装。
3.8 日常管理
近年来,龙虾养殖的话题持续火热,市场竞争逐渐增大,这也就对养殖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养殖人员需要对养殖全过程进行日常管理,在每天的巡塘工作中,可以做好日常记录,比如水温、投饵、脱壳、生长情况,将以上巡塘信息都整理下来,然后定期分析,如果在巡塘过程中发现龙虾有发病的风险,可以及时采取应对措施。通过做好日常的管理工作,不仅能够最大程度上保证龙虾的品质,还可以为日后的养殖工作积累经验。
4 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小龙虾人工养殖、实现健康高效的经济效益目标,就需要综合考虑养殖技术的各个环节,包括养殖场的选择、饵料投喂的时间、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换水、定期对池塘消毒以便减少病虫害发生的概率等。通过采用科学合理的养殖技术,可以最大程度上保证小龙虾的品质和口感,也进一步满足人们对健康食品的需求。因其养殖成本相对较低,只要养殖户采用科学的养殖方法,提升经济收入、改善生活水平的目标就有望实现。
参考文献
[1] 李华坤,张海涛,顾开朗,等.小龙虾养殖面对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现代畜牧科技,2023(7):80-82.
[2] 杨淼梅.小龙虾健康高效养殖技术[J].农技服务,2023,40(5):88-90.
[3] 王新叶.小龙虾健康高效养殖技术探讨[J].渔业致富指南,2022(5):43-45.
[4] 潘冬霞.小龙虾日常养殖技术要素[J].江西水产科技,2021(6):33-35.
[5] 徐骁迪,孙存鑫,刘波,等.大规格小龙虾养殖营养强化技术[J].科学养鱼,2021(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