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科学绿化的实施意见》指出应科学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增强生态系统功能和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构筑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园林绿化工程可优化城市的生态环境,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绿化工人应采取科学高效的养护策略,提升苗木成活率。本文深入分析园林绿化工程养护的关键因素,指出苗木死亡原因,探讨提高苗木成活率的多维策略,提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养护措施。
关键词:园林绿化工程;养护期;苗木成活率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居民审美需求逐渐增加,会对环境宜居性提出更高要求。园林绿化是当下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有效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为居民提供优质旅游资源。在此背景下,园林绿化工程的养护管理重要性凸显,其中苗木的成活率直接关系到绿化工程最终效果。绿化工人需针对园林绿化工程的苗木采取科学的管理策略,确保苗木能健康成长,为城市绿化贡献持久的生态效益。
1 园林绿化工程养护期苗木死亡原因
1.1 灌溉技术不科学
在甘肃省园林绿化工程中,灌溉技术不合理是导致苗木死亡的重要因素。甘肃省地形狭长,气候复杂,大部分地区干燥寒冷,平均年降水量仅387.2 mm,且降水集中在夏季。在当地园林绿化工程养护期,仅靠自然降水无法满足苗木生长需求,必须实施人工灌溉,且精准控制灌溉量,否则可能导致苗木死亡。例如甘肃常见绿化工程树种沙冬青平均每次的灌溉需水量约为80 kg/株,水分供给不足或过量都可能致其死亡。近十年来甘肃地区最高年平均降雨量仅为514.9 mm(2018年),沙冬青等树种年均需水量的基本需求约为450.25 kg/株,巨大的天然水分缺口只能通过人工灌溉补足。但研究表明在沙冬青每次的灌溉量超过157.89 kg/株时,其根系会因水分过量而缺氧,导致根部功能受损,引发根系疾病。西北红豆杉是喜半阴湿环境的针叶树种,对灌溉管理的要求与耐旱的沙冬青存在一定差异。其平均每次灌溉需水量约为95.37 kg/株,不可超过172.43 kg/株,年均需水量基本需求约为520.78 kg/株,水分需求较高,即便在甘肃降雨量较多的年份,自然降雨也难以完全满足西北红豆杉的需水量,因此人工灌溉是其苗木生存发展的关键。园林绿化工程养护期间,若负责人无法根据实际降雨量精准计算苗木需水量,为其提供适宜的灌溉,容易导致苗木死亡。
1.2 施肥方法不合理
甘肃大部分位于干旱区和半干旱区,降水量少、土壤肥力不佳,因此恰当精准把控施肥量对维持植物生命至关重要。例如白蜡树年最低氮肥需求量为149.23 g/株、磷肥245.68 g/株、钾肥151.37 g/株,该量级的施肥能满足白蜡树在贫瘠土壤中的基本生长需求。施肥量过多也会带来副作用,如果白蜡树每次施氮量超过354.12 g/株,就可能因氮盐浓度过高而抑制根系对水分的吸收,导致生理功能障碍,苗木生长受阻,严重时甚至引发植物死亡。此外,过量的磷肥与钾肥也会破坏土壤的化学平衡,造成植物对其他微量元素的利用率降低[1]。云杉喜酸性土壤,其钾肥年最低需求量为182.47 g/株,最大施肥量应控制在399.88 g/株以内。施肥超过最高值可能导致云杉的根系受到化学伤害,影响水分养分的正常吸收,进而影响整株植物的健康。在甘肃省园林绿化工程实践中,工作人员时常未能根据植物种类精确制定施肥方案,并严格控制施肥量,因施肥量不合理而导致苗木死亡的事件时有发生。
1.3 土壤管理效率低
甘肃地区普遍存在土壤盐碱化问题,多数地区土壤pH在7.6以上,呈弱碱性,直接影响植物对营养元素的吸收。某些区域土壤盐分浓度超过0.32%,远高于多数植物的盐分浓度耐受阈值,导致根系吸水受阻,进一步加剧了植物的脱水现象。在部分园林绿化区,土壤有机质含量不足2.3%,低于植物能健康生长的5.1%标准,甘肃省降水稀少且不均,不足以支持土壤中营养元素的充分循环,人工施肥是维持植物生存的必要条件,但当下园林绿化工程过度依赖人工干预,又可能因管理不善而导致环境污染,土壤肥力反而下降,削弱苗木长势,甚至导致苗木死亡。
1.4 病虫害防治不当
甘肃地区日夜温差显著,春冬有季节性干旱,导致特定病虫害高发。例如春季干旱且升温快,苗木发芽,为病虫害传播提供了适宜条件,蚜虫等害虫数量急剧增加。植物传染性病虫害的传播速度极快,在未得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柳树炭疽病能够在一个生长季内感染区域内超过72%的柳树种群,直接影响苗木生长,破坏其结构完整性,造成枝条死亡甚至全株死亡。甘肃园林绿化工程中广泛种植的沙冬青抗逆性极强,但其在春季依然容易受到叶螨侵袭,导致叶片黄化脱落,严重影响光合作用,减缓生长速率,严重时可致死。若病虫害防治措施不合时宜,例如在病虫害发展初期未能实施生物防治或给予适当化学干预,会使后期控制难度大幅增加,苗木恢复健康所需成本大幅上升。传统的化学防治手段很难精确控制药剂使用剂量和时机,有概率对植物生长环境造成副作用,无法实现预期效果。
2 园林绿化工程养护期提高苗木成活率的策略
2.1 做好种植前的准备
2.1.1 评估土壤条件
园林绿化工程中,绿化工人应在移植苗木前全面评估土壤条件,详细了解土壤的理化性质,据此挑选合适苗木[2]。土壤分析的关键指标包括pH值、有机质含量及养分状态,甘肃地区多山地形和半干旱气候导致土壤多为弱碱性,平均pH约为7.8,而多数植物生长的适宜pH是微酸性,pH范围通常应控制在5.2~7.3。该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仅为1.58%,低于苗木健康生长的最低推荐值3.1%。绿化工人需调整土壤参数,如施用石灰调节pH,增加有机肥以提高土壤有机质比例,提升绿化工程的成效。
2.1.2 选择适宜苗木
完成调整后,绿化工人须挑选适应当地环境条件且生长势强的苗木,考虑到甘肃特殊的气候和地形条件,推荐选择适应性强的树种如云杉和沙柳,其年均成活率可达92.3%与94.7%。若需引入外来树种,必须确保其在甘肃特定气候下具备良好的生长潜力,例如西北红豆杉已在该省成功种植超过十年,成活率达到93.4%,适宜在甘肃种植的树种如下表1所示,移植苗木时需选择根系发达,枝叶茂盛且无病虫害的苗木,提升成功率。
2.2 应用科学种植技术
2.2.1 合理挖掘树坑
移栽苗木前,合理挖掘树坑可显著提高苗木成活率。绿化工人应确保树坑尺寸与苗木根球相匹配,通常树坑的深度应达到苗木根球高的1.3倍,宽度则是根球直径的1.5倍,以根球底部与侧面各有15.24~30.32 cm的空间为佳。合理的树坑配置有利于根系在新环境中迅速扩展,优化土壤与根系间的气体交换。在挖掘树坑过程中,应使用锋利工具,减少对土壤结构的破坏,保留足够原生土以便填回树坑,避免植物根系出现外来土壤界面适应性问题[3]。树坑底部填土应松散,便于排水,避免水分在树坑底部积聚形成水盘,导致苗木烂根。
表1 甘肃园林绿化工程适宜树种
名称 拉丁学名 类别
榆叶梅 Rosaceae Amygdalus 落叶灌木
银杏 Ginkgo Biloba 落叶乔木
五角枫 Acer Elegantulum 落叶乔木
大叶黄杨球 Buxus Megistophylla 常绿灌木
榆叶梅 Rosaceae Amygdalus 落叶灌木,丛生,每丛6~8枝
红枫 Acer Palmatum 落叶灌木
大叶黄杨球 Buxus Megistophylla 常绿灌木,冠幅80~100 cm以上
贴梗海棠 Chaenomeles Speciosa 落叶灌木
2.2.2 优化苗木起挖
优化苗木起挖可确保苗木顺利过渡至新种植地,起挖苗木时,绿化工人应使用专门工具如专业剪刀,确保大根切割平整干净,切割点应留有3.18~4.76 cm的清晰边缘,促进伤口愈合与新根发生。起挖过程中,绿化工人应做好苗木根部的保护措施,尽可能根部保持湿润,可使用0.3%的尿素溶液喷雾,有效减少根系水分蒸发,为根部提供初步养分供给。装载苗木时应确保根球和枝叶得到充分保护,绿化工人可在运输车辆上铺设软垫,用防风布覆盖苗木,确保其在运输过程中不受风干和机械损伤。
2.2.3 改善苗木定植
实施苗木定植前,绿化工人须对苗木品质进行细致检查,精确剪除所有存在疾病迹象或损伤的根部,剪除长度需达到该根部长度的23.67%,确保移植苗木的根系健康,降低植物病害风险。除去根部外,绿化工人需合理配置苗木的导向枝和结构枝,提升未来树形的美观,保证苗木整体健康。定植过程中,绿化工人还应对苗木方向进行适当调整,可使用支架辅助苗木生长,使用宽度为1.70 cm左右的柔性材料,围绕主干轻轻绑扎,在保证其主干垂直的同时避免对树皮造成损伤。苗木定植后,绿化工人应采取措施防止机械损伤,施工设备人员的流动应限制在距离苗木主干至少2 m的范围外,防止压实新栽种植物根系附近的土壤结构,造成内部缺氧。苗木周围可采取遮阴措施,避免影响喜阴植物生长,模拟其野生植株自然生长的光照条件。
2.2.4 强化水肥管理
苗木水分管理同样关键,定植当天,绿化工人需确保每株苗木接受37.85 L的初始水量,使土壤紧密围绕根球,消除空气隙,促进初期根系与土壤的结合。苗木定植后的前几周内,绿化工人需每隔3d补充26.32 L水,满足苗木在新环境中的水分需求,帮助其顺利度过移植初期。施肥管理也需精确控制,初次施肥应在苗木定植四周后进行,采用含氮量为0.82%的复合肥料,每株施用量约为284.72 g,根据具体树种需求进行优化调整,为苗木提供足够养分,提升其生长活力,同时避免过量肥料引起烧根问题。苗木定植后的施肥间隔和用量需根据苗木的生长反应与季节变化调整,绿化工人应细致观察每次施肥后苗木的生长反应,据此调整后续管理策略。
2.3 实施养护管理策略
2.3.1 做好遮阴防晒
在甘肃省内气候多变且日照强烈的地区,绿化工人应采取有效的遮阴防晒策略,减轻高温对苗木的直接伤害,帮助维持土壤湿度和温度,优化苗木的光合作用环境。所选遮阴材料和结构应能调节光线透过率,使其保持在43%~57%,确保植物获得充足光照而不致受到烧伤。绿化工人可使用反光网或遮阳网进行防晒,覆盖范围应根据苗木的种类和尺寸决定,例如对于高度为1.82 m的幼树,应将遮阴结构高度设置在2.45 m,形成宽敞的遮蔽空间,防止强烈的阳光直射。遮阴网的张紧度需调整至适中,避免因风力造成的摩擦伤害苗木枝叶。遮阴策略还应根据苗木生长的具体阶段灵活调整,初生苗木根系尚浅,更易受到土壤温度变化的影响,遮阴需求相对更高,其遮阴率可能需要达到60%以上,而根系较深的成年树木对强光照射的抗性更强,遮阴率可以适当减少至38%。遮阴结构的布置应确保苗木在一天中的不同时段都能接受均匀光照,避免由于日照不均造成的生长不良。在特定季节,尤其是干燥炎热的春夏之交时期,遮阴结构需结合定期水分管理策略使用,可采用滴灌系统补充必要水分,保持土壤湿度,降低根部温度。
2.3.2 调整苗木形态
绿化工人在园林绿化工程养护期需及时调整苗木形态,优化苗木结构,增强其生理功能并提升抗逆能力。精确修剪是形态调整的核心环节,绿化工人需为苗木去除病弱枝和交叉枝,调整过密枝,上述枝条往往会影响苗木通风,阻碍光照接收。修剪操作应在苗木的休眠期进行,减少对植物生长活动的干扰[4]。修剪工具必须保持锋利且预先消毒,避免传播病菌,促进快速愈合。若苗木主干存在多个竞争主枝,应精选留下位置最优和生长势最强的1~2个,其余应精准剪除。绿化工人还需对主枝进行定向修理,形成理想的树冠结构,可使用绑扎带或支撑棍轻柔地引导枝条生长至合适方向,促进树冠均衡发展。绑扎带应选择宽度适中的柔性材料,防止刮伤树皮或限制树木生长。树冠密度也是形态调整的重要参数,理想的树冠应允许空气自由流通,光照能均匀到达内部和下层,促进叶片光合作用与有氧呼吸。调整树冠密度时应充分考虑树种特性和生长环境,制定、实施精确计划,维持苗木生长活力。
2.3.3 监测防治病虫害
园林绿化工程养护期的病虫害管理应做到精确诊断、及时响应。园林养护人员须定期开展苗木检查,特别注意是否存在异常生长迹象,如叶片枯萎或不正常的落叶现象,及时识别病虫害初期征兆。养护人员应使用高性能放大镜和样本采集工具,在现场进行初步病虫害鉴定,实时记录数据,判断病虫害的种类和严重程度,标记苗木感染的具体位置,根据感染情况制定针对性治疗方案,选择合适的生物或化学防治剂。例如,若检测到某区域的苗木受到蚜虫侵害,应立即在局部喷洒含有2.68%吡虫啉的杀虫剂,具体用量按每1 kg干叶2.47 mL计算,避免药剂过量使用导致的环境污染。养护人员还可引入生物防治方法,借助捕食性昆虫或病原微生物来控制害虫生长,降低病虫害防治工作对化学农药的依赖程度,可在虫害多发期引入对应天敌,如使用瓢虫对付蚜虫、使用寄生蜂控制某些幼虫数量。引入外来物种前应开展详尽的生态评估,做好局部实地试验,确保不会破坏现有生态平衡。
3 结语
园林绿化工程的成功不仅依赖良好的结构设计,还需要有效的养护管理策略。本文给出一系列园林绿化工程的苗木养护策略,覆盖从苗木移栽前到后期养护的每个阶段,可显著提升苗木的成活率,增强园林绿化工程的持续效益。未来园林绿化养护工作需不断创新和完善,充分适应快速变化的城市环境,满足甘肃特殊的气候条件,确保园林绿化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乔梁.园林绿化工程养护期提高苗木成活率的策略分析[J].居舍,2023(10):136-139.
[2] 徐光喜.园林绿化工程养护期提高苗木成活率的策略探讨[J].中华建设,2023(4):17-19.
[3] 易晓燕.园林绿化工程养护期提高苗木成活率的探讨[J].四川建材,2022,48(8):171-172+177.
[4] 赵改红.园林绿化工程养护期提高苗木成活率的探讨[J].城市建筑空间,2022,29(S1):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