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经营模式与资源可利用性的关联性研究

2024-09-11 00:00:00祝洪涛
新农民 2024年23期

摘要: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保障生态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对林业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然而不合理的林业经营模式可能会导致资源的过度开发,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同时也让社会经济的变得不稳定。所以探讨林业经营模式与资源可利用性之间的关联性,对于制定合理的林业管理政策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分析不同林业经营模式对资源可利用性的影响,从而进一步探讨二者之间的关联性;通过对林业经营模式进行分类和概述,来深入分析其特征和实践案例;还可以通过了解资源可利用性的概念和评估方法,来探讨影响资源可利用性的因素。

关键词:林业;经营模式;可利用性;关联性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对森林资源的需求增加,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成了一个重要的挑战。然而,受经济、社会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各种林业管理办法对森林资源的可用性和可持续性产生了不同的影响。森林管理不当可能导致森林砍伐加剧、栖息地破坏、生物多样性丧失以及其他环境问题,这也对生态平衡和社会经济稳定构成挑战。通过了解林业管理办法与资源可利用性的关系,对于制定促进可持续森林管理的有效战略极为重要。本文通过深入了解森林管理背景下人类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探求相应的策略,使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1]。

1 林业经营模式与资源可利用性的相互作用

1.1 经济考虑和资源开采

经济因素在林业管理实践和形成资源利用模式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很多情况下,对短期经济收益的追求可能导致不可持续的资源开采,危及长期的资源供应。举例说明,对木材产品的高市场需求可能会鼓励造成森林枯竭和退化的密集采伐活动。除此之外,补贴和税收减免等经济激励措施也可能会影响有利于利润驱动的林业管理实践选择,而不是可持续的替代方案。因此,必须在经济层面考虑林业管理的重要性,同时还需要通过探索经济利益与长期资源保护目标的一致性,来使资源可利用能力得以有效的凸显[2]。

1.2 社会政治因素与政策

包括政府法规、土地保有制度和利益相关者利益在内的社会政治因素,将对林业管理实践和资源利用产生重大影响。政府的政策和条例,如森林管理计划和保护区指定,形成了资源开采和保护的法律框架。土地保有制度界定了森林资源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可以支持可持续资源管理,也可以促进开发和土地退化。另外,包括本地社区、土著群体和行业利益相关者在内的各种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可以影响决策过程和资源分配优先事项。因此,有效的治理机制和利益攸关的当事人参与策略对于促进可持续林业管理和确保资源公平分配至关重要。

1.3 技术创新与可持续实践

技术进步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可持续林业实践。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卫星图像方面的创新可以更准确地监测和评估森林资源,促进知情同意决策和适应性管理策略。另外,森林采伐技术的发展,如减少采伐和精准对林业的影响,可以将对生态系统的干扰降到最低,提高资源再生率。另外,采用农林业体系和可持续土地利用方法,可以使依赖森林的社区收入来源多样化,同时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强生态系统服务;通过利用技术创新和促进知识共享和能力建设,林业利益攸关方可以促进向更可持续、更具弹性的森林管理方法过渡。

2 林业经营模式与资源可利用性的原则

2.1 可持续利用与生态完整性

可持续利用原则强调了以维持生态平衡、长期保持生态完整性的方式管理森林资源的重要性。可持续林业的做法旨在满足当今人类的需要,同时保障子孙获得森林资源和受益的能力。这一原则的核心是基于生态系统的管理概念,承认森林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并寻求保持其生态功能、生物多样性和复原力。通过采用选择性采伐、生态系统恢复、栖息地保护等可持续利用方法,森林管理者可以提高资源可用性,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负面环境的影响,促进长期的生态可持续性[3]。

2.2 适应性管理和持续改进

适应性管理原则:强调林业管理实践中学习、实验和调整的重复过程,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条件和利益相关者的需要。认识到森林生态系统固有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适应性管理方法可以优先考虑灵活性和恢复力,根据监测反馈和科学见解进行实时调整。自适应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定期监测和评估森林状况、利益相关方的参与和合作以及实施相应的管理干预措施。通过采用适应性管理原则,森林管理者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与资源枯竭和环境退化相关的风险,提高面对环境变化和不确定性的适应能力。

2.3 公平与社会公正

公平原则强调确保包括地方社区、原住民和边缘化人群在内的所有利益对于公平公正地获取森林资源和利益的重要性。认识到与森林资源相关的各种社会、文化和经济利益,公平的林业管理方法优先考虑包容性决策过程、透明的资源分配机制,以及习惯权利和传统知识体系。另外,公平的森林管理结构通过解决权力失衡、促进社区赋权和促进资源管理参与性的方式促进社会正义。坚持公平和社会正义原则,林业管理实践将有助于减轻贫困、增加社会凝聚力和可持续发展成果。

2.4 传统知识与原住民观点的融合

传统知识与土著观点相结合的原则,在为可持续林业管理实践提供信息的基础上强调土著智慧、文化传统和当地生态知识的价值。原住民和当地社区本着深刻的生态理解和互利、尊重自然和世代管理的文化价值观,制定了管理森林资源的复杂战略。通过将传统知识系统纳入林业管理规划和决策过程,森林管理者可以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的复原力、可持续性和文化完整性;另外,承认和尊重原住民权利和习惯管理制度,对于促进社会正义、文化多样性和森林资源有效共同管理至关重要。

3 林业经营模式与资源可利用性面临的挑战

3.1 森林砍伐和栖息地丧失

森林过度采伐仍然是全球林业管理办法和资源可利用性面临的最重大挑战之一,其将林地转用农业扩张、城镇化、基础设施开发,继续退化森林生态系统,减少资源可用性。森林过度采伐不仅会减少林地总面积,还会导致栖息地丧失、破碎和退化,威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解决非可持续土地使用方法、治理不善、森林转型等森林采伐驱动因素的经济激励措施,需要保护工作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相结合的综合战略。通过促进森林恢复、可持续土地利用规划和有效执法措施,森林管理人员可以减轻森林过度采伐的影响,保障自然资源的可用性[4]。

3.2 非法采伐与木材贸易

非法采伐和非法木材贸易对林业管理办法和资源供给构成了重大挑战,尤其是管理和执法能力薄弱的地区。非法采伐活动,包括未经许可的砍伐木材,破坏了对可持续森林资源的有效管理和防止破坏森林的努力。另外,违法木材贸易还将助长犯罪,加剧资源获取和控制方面的社会冲突。解决非法采伐问题,需要一种多方面的方法,将执法、政策改革、利益攸关的当事人参与和国际合作结合起来。通过加强森林管理,提高木材供应链透明度,促进可持续森林认证计划,森林管理人员可以减少非法采伐的普遍性,推广负责任的森林管理方法。

3.3 气候变化与环境退化

气候变化对林业管理实践和资源可用性提出了重大挑战,加剧了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率和强度,改变了降水模式,并增加了森林生态系统对病虫害和野火的脆弱性。土壤侵蚀、水污染、生态系统恢复力丧失等环境退化,进一步削弱了森林提供基本生态系统服务、支持可持续资源利用的能力。缓解气候变化和环境退化的影响,需要采取适应性管理策略,增强森林复原力,促进生态系统恢复,减少森林破坏和森林退化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通过将气候变化考虑因素纳入林业管理规划,实施基于生态系统的适应措施,促进景观面的保护方法,森林管理者可以提高资源可用性,建立应对气候相关风险的能力。

3.4 社会经济压力与土地利用冲突

包括人口增长、城镇化和农业扩张在内的社会经济压力,将助长土地使用冲突和对森林资源的竞争需求,挑战林业管理办法和资源可利用性。土地使用冲突起因于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如土著社区、土著居民、商业企业和政府机构在林地获取和控制中的利益冲突。解决土地使用冲突,需要一个全面的决策流程、透明的资源分配机制、考虑所有利益攸关方需求和利益的公平利益共享安排。通过促进参与式森林管理方法,强化土地保有权,促进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合作,森林管理者在促进可持续资源管理方法完善的同时,应对社会经济压力,减少土地使用冲突。

4 林业经营模式与资源可利用性的策略

4.1 多元化经营模式与可持续发展

多元化经营模式是提高资源可利用性的十分重要的解决途径之一。林业经营在传统上来说往往以单一的木材生产为主,然而现代林业经营木材、非木材林产品、生态旅游、碳汇等多种经营形式已经趋向于多功能化和多元化发展;并且通过多元化经营模式,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林地的综合效益,还能减少对单一资源的过度依赖,从而降低经营风险,并使资源可持续利用性得以有效的提升。除此之外,多元化经营模式还可以促进林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并通过拓展就业机会,来促进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从而为林业经营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5]。

4.2 采取生态保护与恢复措施

想要进一步使资源可利用性得以有效的凸显,离不开生态保护与恢复措施的实施。通过加强生态保护区建设,来推进自然保护地管理,并开展生态恢复工程,不仅可以有效地保护和恢复林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功能,还能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恢复,从而进一步提高林地的生态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与此同时,生态保护与恢复措施还能够改善土壤质量,并调节水文循环,从而减少自然灾害风险,并进一步为林业经营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使资源可持续利用性得以有效的提高。

4.3 加强技术创新与管理优化

充分加强技术创新与管理优化也是提高资源可利用性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引入先进的林业科技和管理技术,不仅可以提高林地的经营效率和管理水平,还能进一步优化生产流程,从而降低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举例说明,利用先进的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对林地进行监测和评估,可以精准地把握林地的生长状况和资源分布情况;还可以采用精准林业技术和设备进行精细化经营,来最大限度地提高木材采伐的效率和质量。通过实施信息化管理系统,不仅可以加强数据管理和决策支持,还能够提高林地经营的科学性和精准性。利用技术创新和管理优化,来提高林地的资源利用效率和经营效益,从而促进林业经营的可持续发展。

4.4 促进合作与伙伴关系

促进合作与伙伴关系也对实现资源可利用性的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林业经营与多方利益关系息息相关,这就需要各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和协同合作,形成合力推动林业经营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加强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科研机构等各方的合作与沟通,不仅可以建立健全的合作机制和伙伴关系,还能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作主体、社会参与的多元治理格局。与此同时,充分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并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技术,可以共同应对全球性林业问题,从而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通过促进合作与伙伴关系,还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各方优势,来共同推动资源可利用性的提升和林业经营的可持续发展。

5 结语

在面对日益增长的林业资源需求和环境挑战时,必须认识到林业经营模式与资源可利用性之间的紧密关联;从而通过制定和执行可持续林业管理方法,来平衡资源利用与保护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进一步保障子孙后代也能够享受到丰富的森林资源。政府、利益相关者和全社会都应当共同努力,并采取行动来促进合理的林业经营实践,加强监管执法,推动科技创新和知识共享;只有通过合作与协调,才能进一步实现可持续的林业发展,并通过保护地球的生态系统,来为子孙后代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宋磊,金星姬,PUKKALA TIMO,等.长白落叶松人工林多目标经营模式研究[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3,47(2):150-158.

[2] 梅路俊.辽宁省国有林场森林分类经营策略探讨[J].温带林业研究,2023,6(3):96-98+102.

[3] 杨清群,阳原喜.赣北地区林下经济发展现状与优化策略探索[J].江西农业,2023(14):142-144.

[4] 李璟,沈雅飞,王丽君,等.人工林土壤碳的影响途径研究进展[J].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2023,3(3):89-98.

[5] 陈幸良,窦亚权.发展竹林林下经济做大做强竹业产业[J].世界竹藤通讯,2023,2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