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我国农业种植水平飞速发展,对玉米种植起到良好推动作用。尤其是绿色高效种植理念的应用,不仅能够提高产量,减少种植成本,而且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相契合,能够助推地方乡村振兴。文章围绕镇宁县的玉米种植管理展开研究,结合贵州地区实际情况,针对绿色种植技术方案与病虫害防治策略进行研究,旨在加强当地的玉米种植管理水平。
关键词:玉米;镇宁县;绿色种植;病虫害防治
镇宁县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具有四季分明、雨量充沛、热量资源充足等优势,当地冬季温和、夏季凉爽,气候温暖湿润,平均气温和降水量适宜玉米生长,可以为玉米生长提供多方面保障。与此同时,贵州省内多山地丘陵,镇宁县地处云贵高原斜坡,这种复杂地形为玉米种植提供了多样化生长环境,搭配贵州地区丰富的水资源,以及各种土壤类型,可以提供不同土壤与水分条件,有利于玉米种植业的发展,为当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支持。基于此,本研究以镇宁县的玉米绿色种植为例,探讨玉米作物种植环节的高效技术措施,提出相应的水肥管理方案与病虫害防治策略,对当地玉米种植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玉米绿色种植技术要点
1.1 选择合适种植方式
根据环境土壤情况,选择相应的种植方式,是保证玉米高产的关键。例如选择地膜覆盖种植或保护性耕作,能够提高土壤利用效率。首先在玉米种植中,可以用地膜对作物进行覆盖,大幅提高玉米出苗速度,并且能够加强玉米后期的长势,提高整体产量。由于地膜具有保温、保湿、抑制病虫害等作用,能够促进玉米作物的生长发育,使其玉米秆茎粗壮、穗大粒多[1]。尤其是在阴雨时节或持续高温天气,地膜覆盖能有效遏制田地间杂草生长,为玉米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此外还可以进行保护性耕作,即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用农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在土壤表面,也可以加强土壤的保湿、抗旱能力与土壤肥力,从而为玉米作物提供更多的营养支持。
1.2 科学选种
玉米种植产量受所选品种的影响,因此在种植前,还要根据地方实际情况进行科学选种。由于玉米品种繁多,因此要参考种植区域的环境与气候,使玉米品种与环境要求相契合。坚持因地制宜原则,根据种子特性及种植需求完成选种。例如在土壤条件较好的区域,可以搭配水肥需求量较大的品种,而对于环境较为寒凉的区域,要选择具有抗寒特征的玉米品种。因此在镇宁县的玉米种植中,可选择稳产性好、抗逆性强、抗病虫害能力强、耐寒、耐热、耐密的作物品种,如‘安单3号’‘贵卓玉9号’‘裕单185’‘凤单88’‘迪卡008’‘正大719’‘正大808’‘正大811’等,均能借助镇宁县的地域气候特征,实现高效、高质的玉米种植。在选种完毕后,还要统一进行筛选、晾晒与拌种等操作,剔除干瘪种子,确保玉米播种的有效性[2]。
1.3 种子处理
完成玉米选种后,先要对其中的干瘪种、坏种以及杂物进行剔除,随后进行包衣处理,以加强玉米种子的抗病能力,相关技术要点如下。
(1)在进行晒种与除菌工作时,要将玉米种子均匀放在阳光下进行晾晒,其间定时翻动种子,保证种子所有面均匀受到光照。(2)晾晒1~2 d后,使用浓度2%~3%的高锰酸钾药剂,对玉米种子进行浸泡。浸泡时间为1~3 h,以有效杀灭种子表面的细菌。(3)将种子从药剂液中转移到温水中进行浸泡、清洗,随后进行拌种工作。将种子与杀虫剂、缓释剂等按照科学比例进行充分搅拌,这样能在玉米种子表面形成有效保护层,保障玉米作物后续的健康生长。
1.4 精细化播种
采用精细化播种模式,能够有效提高玉米作物产量,根据镇宁县天气情况,选择合适时间进行玉米播种,以春玉米种植为例,可以选择3—4月完成播种。对于黏湿黄泥土壤,可以采用浅播方式;针对疏松土壤,则可以进行适当深播。在玉米播种中,采用机械播种方式,合理控制玉米种植密度,避免玉米植株之间争夺土壤。通常玉米品种不同,采用播种的密度也存在差异,例如早熟玉米品种可以种植
4 000株/667 m2,而高抗逆性玉米品种的株距能够达到4 500株/667 m2。种植可采用宽窄行距,播种行距分别为80 cm与40 cm,为后续的水肥管理与除草工作提供便利条件。
1.5 加强施肥管理
播种中根据土壤实际情况,调整翻耕深度,通常情况下玉米作物种植的翻耕深度应在15 cm左右,如果播种时间较早,则可以适当增加翻耕深度。玉米后续发芽阶段,对于土壤水分要求较高,如果种植地降雨量较低,则要适时补充灌溉。与此同时,由于玉米作物对氮、磷、钾等元素的需求较大,因此应搭配有机肥料制定合理施肥方案。选择肥料时,根据产量目标与土壤养分情况,在恰当时间进行有效施肥,以保障玉米作物的正常生长。具体可以采用施加底肥、施加种肥与追肥相结合的方式:在玉米种植前,施加适量底肥以保证土壤肥力;种肥与底肥有较大差异,在作物播种后以磷肥、钾肥为首选;而在玉米拔节期、孕穗期,对于养分的需求量变大,因此要根据实际情况在适当阶段对土壤追加复合肥,以实现玉米小穗分化,促使玉米快速拔节。
1.6 生长期监控
玉米作物进入幼苗期后,便要开展全过程的生长监控。具体要对土壤湿度、田间通风情况以及玉米作物生长情况进行综合管控,及时发现各类病虫害问题。同时还要加强对缺苗、病苗、弱苗的有效处理,通过替换与填补,完成备用苗的替换,还可以在玉米密集区域进行移栽补充,调整玉米整体种植密度。如果田间玉米幼苗的缺口较大,还可以进行催芽与培育,搭配1~3次的中度耕作。其间加强玉米田间的除草工作,如果杂草生长过快,可以适当使用除草剂[3]。此外,玉米抽穗花粒期作物需要大量养分,要加强管护工作,为玉米作物提供充足的养分支持,不仅要落实田间除草工作,还要追加氮肥40 kg/667 m2。
2 玉米种植中的病虫害防治策略
2.1 玉米大斑病
在玉米种植中,大斑病与小斑病是最常见的玉米病虫害类型,其中大斑病主要对玉米叶片造成损伤,并且对叶鞘正常生长造成影响。大斑病从玉米植株的下部开始发病,逐渐蔓延至作物叶片,病斑呈梭形,颜色为灰褐色。通常情况下玉米大斑病的病斑长约为10 cm,宽为1 cm。在潮湿土壤环境下,叶片的枯焦情况还会加剧,并且导致叶斑呈灰黑色。叶片病斑呈条纹状顺着叶脉向周围蔓延。
在针对玉米大斑病进行防治时,先要掌握该类病害的发生规律。通常病原菌会在田间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的状态越冬,并且在第2年成为玉米发病的主要传播源,这类病菌的适宜繁殖温度为20~26℃。由于病菌繁殖速度较快,会通过风力传播,导致病情蔓延[4],因此在进行防治时,应选择合适的抗病品种,并且在玉米种植过程中加强对作物密度的控制,使用足量的有机肥,在发病初期可以搭配可湿性多菌灵和退菌特等药剂,以加强对该类病害的防治效果。
2.2 玉米小斑病
玉米小斑病主要多发于作物苗期,发病后病菌会顺着玉米叶片开始蔓延,进而形成水渍状小斑。之后病菌会向上蔓延发展,并且病斑逐渐扩大,呈椭圆状,在病斑边缘还会产生赤褐色病纹。玉米作物发生小斑病后,会导致叶片枯死,在病斑处会发现黑色绒毛,该类病菌可以依附在病株上越冬,或以分生孢子形式维持生存,病菌繁殖的适合温度为28~30℃。
在每年7~8月份,玉米小斑病对玉米作物产生较大伤害,尤其是在降雨量过多、土壤肥力不足时,更容易诱发玉米小斑病。针对该类病害进行防治,可以选择抗病性强的玉米品种,并且通过轮作倒茬、避免种植区连作等方式,加强水肥控制。同时在秋耕后应深耕处理土壤,防止病菌于土壤中越冬,加强玉米作物的全过程施肥管控,做好田间的排水与通风工作。可以搭配使用多菌灵或甲基托布津等药剂,以提高玉米植株的抗病能力。
2.3 玉米圆斑病
玉米圆斑病主要为害作物果穗,在果穗发病后,感病区域会变成黑色,导致麦穗变形,对籽粒生长构成严重影响。由于叶片随着病菌的蔓延,会逐渐形成水渍状病斑,并且出现淡黄色或者浅绿色的圆形病斑,如果未能及时处理,病斑会持续扩大,最终形成圆形大斑,并且在周围产生黑色霉层。该类病害问题会对玉米麦穗产生较大伤害,部分染病种子会影响发芽,并且持续腐烂,幼苗染病后便会枯死。在防治时,先要加强田间土壤的光照与通风,避免雨水浸染与潮湿环境促使圆斑病传播,要针对玉米圆斑病采用抗病能力强的玉米品种,在玉米吐丝盛期,使用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根据病害程度适量施用[5]。
2.4 玉米纹枯病
玉米纹枯病主要会对作物叶鞘造成伤害,使其呈现出不规则的圆斑,病斑整体呈枯草白色,边缘呈现褐色。在玉米种植环节,如果作物长期处于高湿环境,会导致纹枯病菌丝形成褐色菌核,病株松软且易解体。这类病菌可以在土壤中越冬,主要在抽雄期对玉米植株的生长构成影响,并且在灌浆期病害程度会加剧。如果田间湿度较高,或光照通风处理不当,便容易发病。应对此类病害问题时,要加强氮肥的合理施用,并且严格控制田间湿度,适时使用井冈霉素等药物,进行对玉米纹枯病的防治。
2.5 玉米锈病
玉米锈病主要会对作物叶片造成伤害,叶片感染病菌后,会呈现出黄褐色病斑,并且散发铁锈色的粉末,发病后期会形成黑色的冬孢子。由于镇宁县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量充沛,热量资源充足,在高温环境下容易产生此类玉米病害问题。通常在作物早熟时更容易发病,如果氮肥施加用量过多,则会导致病害加剧。应对此类病害时可以使用粉锈宁可湿性粉剂,同时加强玉米田间的通风,还可以搭配地膜覆盖技术,避免高温对玉米作物生长构成影响[6]。
2.6 玉米螟虫
玉米螟虫对玉米、水稻、高粱等农作物的危害较大,其病虫生命力顽强,外部温度、湿度的变化对其影响均较小。每年春季,天气逐渐升温,此时螟虫会迅速繁殖,对作物危害极大。在应对螟虫时,可采用灭虫灯等物理防治方式。
2.7 玉米介壳虫
玉米介壳虫在作物生长全过程中均会出现,其主要会对玉米茎秆构成危害。介壳虫会导致玉米植株产生倒伏现象,对玉米后期生长造成影响。环境潮湿、田间管理失效或使用农药过多,均会导致该类病虫害的产生。由于玉米介壳虫喜潮湿条件,如果在田间管理过程中未能重视通风与光照,便会导致玉米介壳虫滋生。与此同时,如果农药使用过多,也会导致介壳虫产生抗药性,增加病虫害的防治难度。因此在玉米生长过程中,应合理使用复合肥料与有机肥,并且加强对玉米生长环境的管控,避免土壤环境过于潮湿,采用合理的水肥管理策略,才能增强玉米植株自身抗病能力,保障玉米作物的健康生长。
3 结论
综上所述,在镇宁县玉米绿色高效种植中,要根据地方综合情况,合理选择种植模式,通过玉米选种、浸种处理以及精细化播种,完成玉米作物前期种植工作。同时结合施肥管理与生长期监控措施,进行玉米生长全过程的水肥管控。此外还要根据当地玉米种植常见的病虫害问题,制定针对性的防治策略,将物理防治、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手段相结合,构建全方位的玉米病虫害防治体系。这样才能与绿色种植技术相搭配,进一步提高玉米种植经济效益,推动镇宁县的农业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长林.鲜食甜糯玉米高产高效种植技术研究[J].果农之友,2024(4):66-68.
[2] 陆喜.浅析玉米大豆带状复合高效种植技术[J].农村科学实验,2024(6):37-39.
[3] 马庆霞.鄢陵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及病虫草害防治技术研究[J].河北农机,2023(10):133-135.
[4] 赵芳.玉米高产种植技术及其推广措施[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2(4):221-223.
[5] 钱光宪,兰云.玉米、大豆、大蒜苗间套作高产高效模式种植技术初探[J].种子科技,2022,40(4):28-30.
[6] 王荣山,李文文,刘爱月.探析玉米高效种植及病虫害防治技术[J].农业灾害研究,2021,11(10):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