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重要性及措施

2024-09-11 00:00:00孙延
新农民 2024年23期

摘要:我国作为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对世界粮食总产量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并且对保障我国自身粮食安全同样意义非凡。因此,农业领域中主要农产品的质量监管措施尤为重要,是促进农业健康发展、实现绿色农业的主要方面。通过相关措施,进行农业技术革新改造,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关键。本文论述了农产品质量监管的主要措施,以期为现代化农业技术人员提供借鉴。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监管;现代化;绿色农业

随着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粮食安全逐渐成为影响人类生存的主要因素。我国作为农业大国,相关领域的技术革新对粮食产量具有重要影响,需借助于质量监管等具体措施,促进农产品领域中绿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其整体发展水平的进一步完善提供环境支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促使着相关观念的转变,因此,更应当将绿色发展的宗旨贯彻到底。

1 发展绿色农产品经营的重要性

现如今,资源的过度利用导致自然环境受到破坏,相关行业的发展将环境作为牺牲对象,限制了其绿色可持续发展,与科学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相悖。作为农业主产地的农村地区,由于环保意识的欠缺以及作物种植过程中农药等化学药剂的使用,不仅导致农产品安全质量得不到保证,更限制了其生产水平科学化的发展。因此,在相关政策以及科学发展观念的引导下,积极推广绿色种植技术,并采取相应的质量监管措施,强调农业生产过程中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是减轻自然资源浪费及环境污染的有效措施。

传统种植模式下,相关作物的成活率依赖于大量的劳动力资源才能实现有效监管,并且随着种植环境的持续恶化,经济利益明显不足,农产品质量得不到保障。对此,需通过加强相关地区的经济普查,了解当地农民的经济结构,借助于种植地资源的整合,将优势条件进行综合利用,相关人员通过技术宣传,强调农业绿色生产的重要性。同时,积极推行先进的绿色种植手段,借助于当地农业农村部门,建设符合实际情况的质量监测体系,并通过绿色种植技术的推广,实现质量监测、绿色推广两种措施的有机结合,切实提高农业生产科学化水平。随着绿色种植观念的引导,相关人员逐渐意识到可持续发展概念的重要性,并借助于政府出台的优惠政策,扫除推广该技术的顾虑,通过技术人员的培训指导以及当地进行的主要作物种植技术示范,落实了技术助推农业发展的政策。此外,传统农业生产过程中,主要借助于农用药剂进行病虫害的防治工作,由于农业生产部分地区不重视环境保护工作,环境状况不堪入目。借助于上述提到的管理措施的落实,在农用药剂的采购、使用以及清理等主要环节,建立针对性的管理措施,减少不必要的药剂喷洒,在保证病虫害得到治理的同时,减少其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是实现有效监管和提高绿色农业发展水平的关键[1]。

2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主要措施

2.1 强调标准流程生产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对食品的质量安全愈加重视。因此,加强农业生产环节中的种植准备、成熟过程以及果实收获等各个环节的质量监管尤为重要,且借助于实验室的标准化流程管理,可实现有效监管。

2.1.1 种子原料管控

首先,在农产品种植过程中的采购环节,由相关的检测人员制定采购表,并通过采购人员进行主要原料的采购,并附上数量名称、规格及种植要求等具体项目。相关采购流程一般包括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标准、检测方法以及主要评价依据等参数,因此,在进行相关的采购工作时,应当确保各种原料能够具体符合相关的检测要素,各种原料的成分因素等主要检测部分能够正确对应此过程中的目标参数。同时,种子等原料验收作业时,由标准管理员负责,通过核对采购数量以及相关参数是否符合前期制定的采购表,并检查原料质量保证书以及有无出厂外包装检测标识,通过核对入库标准及储存条件等,保障种子存储过程中的质量。其次,标准管理员在入库时,应在质量检测合格后尽快完成入库作业,保证产品在出厂到存储时间的精确控制。需通过等级标准环境要求下的名称、批号以及质量纯度等主要影响因素控制,使种子流通到各级农业经销部门时,保证其成批次的质量。同时,为保证有效期内进行快速查找以及物质溯源工作,应及时进行物质的标号处理,加强标准化管理。此外,标准化标号还可应用于农药的生产批次、厂家等信息的管控。入库环节中,较为关键的是各批次原料的综合管理工作,传统管理模式下,主要借助于人工进行原料纸质化入库记录,不仅存在一定的数据遗漏,还对入库的及时有效性产生一定影响,借助于第三方的电子管理平台,通过人工输入仓储信息的方式,提升了信息及时管理的有效性,实现品种入库可视化管理。此外,通过设置在线处理,使仓库管理人员能够根据仓储环境中的实时温湿度等条件的变化,进行信息反馈,制定不同批次原料的运输管理措施[2]。最后,作为种植环节中重要的源头性工作,种子的质量是保证作物整体质量的关键。采购环节结束后,质量管理员应当进行样本采集,并通过相应的实验室数据制定具体的存储时间、提出相应地区的种植建议。仓储过程中每批次样本的采购应当记录在册,根据检测人员领用原料进行数据分析时,管理员根据实际内容,将仓储内容的第三方监管数据进行实时更新。

2.1.2 种植环节管理

传统种植模式主要由农民进行种子、肥料等生产资料的采购,并进行自主化的农田管理,效率不高。通过植物工厂的种植模式,可实现相关生产技术的革新以及种植规模的扩大。流水线设备主要包括合理规划空间以及利用各种高效能的自动化设备,有效减少各个种植环节由于人工生产效率不高的情况。通过精量播种机、收获机以及收获运输一体机等机械设备,可实现种植、采收以及收获等主要环节的精细化成本控制。环境监测以及水肥管理系统也可实现种植过程的机械化管理,自动化的环境控制系统主要包括植物生长环境控制,例如光照强度、室外温度以及空气中二氧化碳等影响作物呼吸作用的影响因素,从而进行作物种植时期的调整,实现生长环境的可控。通过相关的环境监测设备,对上述存储、育苗过程中的各个车间进行主要因素的实时监控,对相关设备参数进行调节,确保环境适宜种苗的培育。

相较于传统种植,新兴的种植模式主要借助于植物工厂的架构,在种植环境层面切实降低了各种不利的环境影响,可有效提升其种植作物的质量监管。在相关的质量控制措施中,具有代表性的即无土栽培技术,将植物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进行综合调配,通过纯水环境,提供其所需生长条件[3]。因此,控制相关营养液的浓度以及不同作物的生长所需,是保证该技术应用推广的关键。采用水肥管理系统,建立营养物质实时检测机制,通过相关人员定期抽样的形式,保证水肥一体化系统中养分的充足供应以及水肥混合物的pH稳定,同时还应当避免烧苗。

2.1.3 种植规模集约化

新型农业主体的变革,促使农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农业集约化程度随之加深,政府的政策引领作用更加凸显。因此,推动种植规模以及制度的不断完善,加大政策支持和加强行业合作是提升种植环节科学化水平的有效措施。首先,政府部门要认识到农用机械设备对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的重要性,加大技术人才引进和农用机械研制的力度,促进科技化机械设备的研发与推广,争取实现当地农业生产机械化的进一步提升,满足当地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机械要求。并借助技术人员的知识优势,开展一系列农业专业技术宣传工作,培养一定数量的保育员以及机械设备操作人员,提升农业生产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其次,加强同周边地区农业生产研究院以及高等院校的科技交流,实现深度融合,开展设备创新以及农业生产全流程机械研发等工作。农业机械生产企业需加强同科研院所的技术合作,促进实验室成果积极向农业生产实际转化,根据农业生产实际,结合当地特征,研制出能够适应各类地形的土壤耕作机械,实现科研院所同实际生产的密切联系。同时,需建立农用机械设备的售后服务制度,并根据高等院校科研成果中的具体内容,将机械实际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技术交底,提升农户应对能力。最后,针对当地种植条件,应当采取保护性耕地的措施,并扩大该技术在当地的应用范围,逐渐形成适应性较强的农田耕作制度,即综合农业生产、环境改善以及粮食安全保障于一体的农田管理制度,促进当地农业的集约化发展。

2.2 完善质量监督体系

加强农产品的质量监督,关键在意识的强化。因此,为实现其质量安全的有效保障,建立农产品安全源头追溯,实现绿色农业的发展目标,可采取以下措施:(1)强化种植源头环节的质量安全意识,相关的农户管理部门应定期开展种植技术宣传,强调不合理种植对农作物产量及环境的不良影响,使其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并在采购种子、农药喷施等各个环节都将环保意识作为生产资料种植的基础,从自身出发,切实增强绿色种植的理念意识。此外,除源头农户种植管理,相关的农产品生产经营单位的意识强化同样重要,因此,各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等部门需建立健全当地的农产品经营档案,依据相关的农药管理法案和食品安全规定,对不合理的商户进行整改告知,并定期开展管理范围内的违规项目巡查,杜绝农产品市场化经营过程中的不合法经营现象,切实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实现绿色农业生产营销。(2)进

行农产品的质量管理,仅通过单一的固定项目、时间巡视,无法做到全面化的监督。因此,应当根据农业管理部门提出的指导精神要求,开展种植区域管理过程中的常态化风险监督管控,并结合不定期的巡视抽样检测等措施,切实提高农产品的质量管理力度。同时,依据相关的检测机构建设标准,以当地实际的农产品种植情况,建设具有一定规模且能够实现区域内定期抽样检测要求的技术中心[4]。以检测主要项目为基础,提升机构的人才梯队建设水平,根据国家有关的检测标准,建设具体项目的针对性标准内容,规范检测环节,逐步提高当地农产品质量管控水平。

(3)主要环节的检测水平决定着该技术中心整体的工作水准,因此,在关键环节的检测过程中,通过先进仪器设备以及综合检测设备相结合的方式,加强重点环节的多层检测。先进技术设备的引进(农残速测仪、色谱光照分析器等),可有效提升整体工作效率,使农残检测等重点环节的定性及时准确,并通过具体数据进行精细化原因分析以及措施制定,对提高检测水平具有重要价值。

2.3 建立质量追溯架构

首先,建立农产品的产地质量追溯以及市场准入制度。随着农产品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相关网络购物环节的发展,农产品的质量管理面临严峻挑战。需通过加强其生产基地的种植管理以及产品的检验措施,将不合格的农产6c304072c66e5774dd03ea07fcfdba89f22b69c87998290819868e4745afe479品遏制在源头,减少其外流而影响整个市场大环境。同时,建立一定要求下的市场准入制度,即在进行源头筛选后,市场监管部门建立针对项目的检测台账,对主要经营内容进行管理,并对以往出现安全状况较多的主体内容安排重点检测,提高市场准入门槛。其次,培育市场经营安全主体。随着溯源体系的建设,生产经营主体在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愈发显现,加强其意识观念是基础性工作。由于相关经营主体的互联网应用水平不高,其相关农产品的经营模式,仅停留在自产自销的传统模式,难以实现高水平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生产经营,农产品质量追溯工作的开展具备一定困难。需借助于农业家庭农场、合作社的形式,以生产经营主体的身份,进驻区域内的质量监管体系,形成从乡镇到市区再到国家层面的层层监管,并借助于此溯源体系,实现农产品的品牌建设,以及其源头、经营主体以及消费者的相互监督溯源体系建设。最后,深入贯彻国家农产品监督指导精神,通过上级的农业农村部所建立的农产品质量监督队伍,以及企业注册资质审查等工作,使得各类农产品在生产源头即佩戴“身份证”,保证溯源工作的及时性[5]。因此,相关地级市以及乡镇农业农村部门应当在结合重要指导精神的前提下,将当地主要的农产品进行源头管理,借助二维码识别技术等先进的溯源管理措施,确保农户在采摘过程中即进行标识的张贴,切实提升其溯源管理工作质量。

2.4 宣传绿色农业理念

《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是农产品质量管理主要遵循的法律,农业监管部门应当在充分学习的基础上,给予相关农户进行培训学习的机会,将各乡镇中的大队部作为主要场所,通过专人实地进行讲解,切实增强农户的农产品质量管理意识。同时,需加强生产经营主体的营销意识,通过组织当地主要经营人员的定期学习,提高其重视程度。此外,应当通过各种形式的条幅、宣传标语等进行理念宣传,切实提高农产品质量管理对实现绿色农业的重要作用。

3 结语

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是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的关键、是践行绿色发展的重要环节、是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的有效措施。因此,分析相关地区的农业生产实际情况,并针对其进行农产品质量监督溯源等基础性工作,是保证农业生产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加强质量监管可实现农业发展的现代化进程,并且通过强调标准化生产等主要措施可实现该目标。

参考文献

[1] 万德慧,王鉴,王炫影.海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热带农业,2024(2):70-73.

[2] 李海滨,卢涛.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质量与认证,2024(4):87-88.

[3] 李钰,王雅蓉.农药残留与兽药残留检测及其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中的应用[J].中国食品,2024(6):74-77.

[4] 郑霖娟,林昆.区块链技术在鱼类农产品质量监管中的应用研究[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24(2):43-46.

[5] 贾伟强,付梦杰.合作社农产品质量监管激励机制研究[J].农业与技术,2024,44(3):16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