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供给体系机制创新的现代化路径

2024-09-11 00:00:00曾婧
新农民 2024年23期

摘要:随着老龄化趋势加剧与农村经济发展放缓的双重挑战,农村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养老资源参差不齐,现有养老服务体系难以抵御老龄化风险。因此,应持续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充分发展、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同时,需健全农村养老服务供给机制,探索符合中国农村实际的养老路径,因地制宜建立养老资源与信息共享机制,创新养老企业服务供给方式,满足老年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解决医疗健康等现实问题。确保农村老年人真正实现“老有所养”,在农村老年群体中落实养老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关键词:养老服务;农村;供给体系;现代化路径

1 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体系构建的现实基础

1.1 人口规模巨大的农村:农村养老的重要性和困难性

农村高龄老人和部分低龄失能老人为因无法从事农业生产,主要依赖政府支付养老金和子女赡养,养老层次的稳定性受子女经济影响。农村子女亦面临养老和抚幼的双重压力,导致农村“老老照料”现象频发。此外,农村老人慢性病患病率高,且就医意愿低,医保覆盖不全,高龄独居老人陪护照料问题亟待解决。农村独居留守老人也面临较大的心理慰藉需求,城乡分离导致家庭形成“拆分式”的新局面。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虽然促进了经济发展,但造成了农村老人“留守”“空巢”“独居”的现象。作为弱势群体,他们长期与子女分离,情感纽带淡化,地位边缘化。由于家庭成员长期分离,缺乏亲情陪伴和交流,孙辈关系也较为疏远。再者,农村社会组织发展不足,使得老年人活动范围受限。调查显示,农村老人社会活动参与度远低于城市,更易陷入自我封闭,心理慰藉需求突出。

1.2 城乡融合发展的农村:未实现现代化的市场化的农村

随着城乡融合加速,政策资源逐渐向农村倾斜,养老服务企业亦纷纷进军农村市场。然而,政府、社区、机构间在服务协调上存在明显不足。首先,农村社区养老发展滞后,管理机制欠缺,老人难以融入;其次,政府对养老机构的监管缺失,利益纠葛影响服务透明;最后,机构间设施与服务水平参差不齐,专业护理不足。农村老人养老需求多限于基础生理层面,购买力低,市场难以形成。故即使国家和政府有政策向农村倾斜,受传统观念影响,居家养老仍是主流,现代化养老模式难以普及[1]。

1.3 资源匮乏严重的农村:农村养老的物资乏和服务弱

农村地区相对城市而言存在养老服务基础薄弱。由于二元结构的存在,使得城乡资源分配不均,导致农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及社会发展滞后。并且农村养老机构匮乏,设施不足,仅能满足基本居住需求,难以满足健康护理等高层次需求。而农村老人因长期劳作晚年患病风险高,乡镇医疗条件有限,大病治疗困难,农村交通不便加剧了医疗难题,使农村老人难以及时获得医疗帮助。此外,缺乏稳定的收入来源和充足的社会保障,也增加了年老后面临贫困的风险。

2 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供给的多样形态及现实无奈

2.1 劳动力流入地和流出地的养老服务供给差异

2.1.1 劳动力流入地农村养老:家庭养老与集体养老的供给协同

当劳动力流入优质地势,老人养老问题得到一定缓解。对于家庭而言,父母子女双方代际交换互惠互利,子女对父母以经济援助为主,生活照料为辅;父母则更多为子女提供生活帮助,经济支持较少。但是,外出务工子女需要受父母照料孙子、孙女,此额外贡献提升了老人的家庭地位,既获经济回馈又感自身价值。家庭养老作用凸显,双向供给使得家庭更为和谐,老人心态更加积极乐观。面对孤独、子女无暇照料、护工费用高昂等问题,农村老人更易接受集体养老模式,熟人社会背景使其更易适应此生活方式。

2.1.2 劳动力流出地的农村养老:自我养老与孤残临终的供给断裂

通常而言,农村老年人多愿在村庄安度晚年,但对于身体机能已明显衰退或丧失的高龄老年人则面临诸多不便。子女居住农村则照料相对便利,若在城市工作则难以长期返回照料,可能选择保姆或养老院。尽管如此,许多老人不愿离开熟悉的农村环境,他们担心离开“熟人社会”就会失去社会关系和价值感,因此,常选择“落叶归根”。但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老人数量增加,养老主体和养老资源不足,多数老人便会依靠自身积蓄和从农业生产中获得的经济收入实现自我养老,家庭成员尤其是子女赡养则为次要养老方式,社会保障为最后选择。然而,农村老人养老资源匮乏,自身积蓄多用于帮助子女改善生活,家庭赡养资源少,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和保障水平有限,都使得农村老人养老形势十分严峻。

2.2 三大养老供给模式在农村的艰难发展

2.2.1 家庭重心下移导致的家庭养老供给不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老人们都喜欢老来膝下承欢,儿孙满堂。然而,受现代社会的急剧转型和计划生育政策影响,农村家庭结构逐渐趋向小型化,形成了独特的“4-2-1”家庭结构,这导致户均人口减少。尽管政府已提倡三孩政策,但农村家庭小型化的趋势在短期内仍难以得到根本扭转农村夫妇面临沉重赡养负担,传统家庭赡养模式难以为继,依赖家庭将牺牲老人生活质量;农村青年经济竞争力弱,生活成本高,难以支撑老人赡养;农村老人依赖微薄收入,同时,缺乏精神赡养,养老环境恶劣,代际反哺危机凸显。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导致农村家庭空巢现象严重,年轻人赡养意识淡化,代际关系松散,空巢老人经济无助、精神孤独。在家庭小型化和空巢化下,家庭养老供给是严重缺失的。

2.2.2 与农村生产生活习惯不符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形式大于内容

长期以来,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偏向城市发展,农村资源匮乏,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发展滞后,老龄化应对基础薄弱。随着国家对老龄工作的逐步重视,政府责任增强,农村养老服务供给主体多元,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覆盖仍然不足,需强化农村养老服务体系。政府所支付的流动资金虽多,但站点工作人员也是为了应付检查,养老工作流于表面,虽有助餐、助浴、日托等服务,但由于场地和资源有限,仅能满足老人的基本需求,提升生活品质还存在巨大空间。中国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城乡公共资源配置失衡突出,数据显示,城市社区养老设施覆盖率高达72.5%,而农村社区仅6.5%,远不及城市的1/10。

2.2.3 不得已选择的农村机构养老服务质量堪忧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 691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1 821元,

比农村居民高出30 130元。居民可支配收入决定了其消费水平、方式与结构。农村居民购买力相对城镇居民偏低,导致养老服务资源更多流向城镇,进而形成农村养老服务供需失衡的难题。我国东中西部农村养老服务水平因经济发展差异而显著不均。同时,农村养老服务供需失衡问题凸显,一方面,养老服务体系尚未完善,居家服务中心、社区组织、养老机构与医疗康养机构的融合不足;另一方面,养老服务内容虽向多元化发展,但物质与精神供给失衡现象仍存。供给服务不足,严重制约服务质量的提升。

3 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体系供给体系构建的思路

3.1 建立以政府供给为本的养老服务供给模式

农村养老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超越单一养老议题,立足农村现状,探索独具中国特色的养老路径。首先,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尤其是在资源整合、资金投入及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要更大程度地将资源向农村倾斜,更好地发挥城乡融合的作用。构建“四元互动”养老服务供给模式,即政府指导、社会组织负责、社工机构引导、社会力量协同[2]。各地要因地制宜,结合政策走向,深入研究当地农村老龄化趋势,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与政策,推动农村养老服务法治化、规范化、科学化。此外,还需加大公共财政支持,各级服务人员切实履行公共服务职能,强化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力度。

3.2 强调以家庭成员赡养为主的养老服务供给模式

尽管农村养老主体流动与空间变动呈现“去家庭化”趋势,但家庭养老在成本效率、亲情维系及社会稳定方面的功能仍无可替代。家庭养老是子女与居家养老的有机结合,通过经济支持、生活照料及精神关怀,实现代际反哺。这种养老模式不仅涉及经济层面的代际转移,更以家庭为依托,为老人提供生活与精神慰藉,强化了子代养老责任,促进代际交流与孝道传承。从部分省市的养老实践来看,我国已初步形成“9073”模式:90%的老人选择居家养老,7%的老人依托社区支持养老,3%的老人入住机构养老。农村家庭养老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多数家庭仍以此为首选,应努力破解制约家庭养老发展的难题,优化其发展路径,以推动家庭养老的高质量发展。

3.3 探索以农村基层组织为主的养老服务供给模式

基层社区组织能有效连接国家制度与社区资源。在中国农村养老问题中,乡镇、村等基层组织兼具公益、非营利与正式性优势,作为制度与社会整合的纽带,能有效动员并整合社区资源。其熟人社会特征、互助传统有助于增强社区凝聚力,避免老人精神孤独。此外,农村基层组织纵向链接城乡养老保障制度,横向支撑家庭养老的公共服务,既承接国家资源,又动员社区资源,能很好地满足老人需求。特别是通过社区代际养老,不仅满足老人服务需求,更增强社区团结与道德纽带感,不会产生因疏离导致的精神孤独等方面的问题。

3.4 鼓励以养老企业为辅的养老供给模式

农村老人养老服务购买力低,社会化企业缺乏进驻动力。但民营养老机构凭市场竞争优势,能高效配置资源,激发农村养老市场活力,政府应减少干预,大力培育其成为养老主力。此外,养老社会企业侧重社会价值创造,具有自我造血功能,非完全依赖政府补贴,在农村养老服务供给、弥补政府不足、促进养老产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政府应将非“城市‘五保’、‘三无’和失能半失能”的老人引向民营养老机构或社区养老组织,通过市场竞争确定民营养老机构及收费标准,使养老市场透明公开,也使得消费者更加信赖企业。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民营养老领域,激发农村养老资源存量,优化增量。

4 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供给的运行机制

4.1 加强党的领导,动员协调多方资源

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家庭、社会、养老机构和民间非营利组织为补充,多元供给主体协调提供养老服务的新型养老格局。针对农村现状,应结合传统与现代养老文化,打造社区化养老平台,拓展养老资源渠道,加强组织建设。在扩大服务供给、促进消费的背景下,需激活农村现有或未开发资源,优化资源配置。由于城镇化带来的农村“空心化”,首先应盘活存量资源,其次要开创多元化渠道,通过改造、租赁、开发等方式增加养老供给。政府加大财政投入,重点支持农村社区适老化改造,改善养老居住环境[3]。同时,整合社区资源,提高利用效率。通过吸纳多方参与,以社区为平台,按需配置资源,消除资源分散的弊端,满足大多数养老需求。最后,各养老产业灵活经营,采用多种模式,促进资金和资源汇集农村社区,打造适合农村老人的养老社区。

4.2 压实地方政府责任,加大对农村地区投入

目前,国家针对“养老”出台了系列制度规范,但农村养老保障及政策建议仍显不足。地方政府的政策做法应与国家保持一致,结合地方实际细化落实。农村养老服务需结合上下政策与需求表达,赋予县级政府转换空间,将国家政策意图转化成与基层情况相匹配的具体政策,减轻乡镇压力。明确养老服务公益属性,为农村老人提供需求表达渠道,实现内外事务融合。此外,应积极推动地方和基层制度创新,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老人实施养老阶梯补贴,建立全面细致的农民养老制度。改善农村内外环境、就业状况,促进公共资源向基层、农村和弱势群体倾斜。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家庭为支撑、社区为依托、社会组织为辅助的养老服务体系,注重适老化改造和精神文明建设,改变老人传统思维,与时俱进。

4.3 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实现符合村民需求的养老供给方式

农村基层组织应发挥其链接社会资源的优势,有效介入到养老服务中来,积极在文化、环保、健康等领域发挥作用。基层社会组织的参与可拓展农村养老资源渠道,推动养老体系的创新化、多元化。针对老年人多样化需求,组织应灵活提供多层次服务项目,拓展老年教育、文化、娱乐、体育等活动,以专业的养老人员和养老服务来加快农村文化建设与产业发展。同时,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促进养老机构转型升级,发展医养结合,打造“互联网+养老服务”模式,利用信息技术提供全方位的养老监测,使农村老人即使不愿离开自己的“熟人社会”一样能享受到外部的医疗资源、信息技术。

4.4 监督养老企业运作模式,着力提高养老服务质量

首先,养老企业应构建良好的品牌形象,提供优质养老服务,以此来赢得村民认可度,进而保证农村养老服务更好地开展。其次,企业应完善内部管理制度,提升人才管理能力,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提升护工及志愿者技能和服务质量。借鉴邻村成功经验,创新性地制定养老服务发展规划。同时,加强信息公开,及时回应老人的服务需求,响应市场号召。最后,政府和社会组织应互相监管,确保企业提供的养老服务达标,满足老人需求,评估企业是否带动当地经济效益增长。

参考文献

[1] 陈思.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养老服务供给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J].今日财富,2024(6):74-76.

[2] 刘智勇,贾先文.传统与现代融合:农村养老社区化模式研究[J].江淮论坛,2019(3):72-77.

[3] 黄惠,卢义桦.农村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原则与运行机制[J].南京社会科学,2023(12):7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