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分析了乡村振兴战略中农村生态环境整治提升的重要性及其路径,提出相应的策略,包括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强化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促进生态农业与绿色发展,以及增强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旨在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益参考,并为农村生态环保工作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乡村振兴;生态环境;环境污染;生态保护;生态农业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农业农村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其中乡村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乡村振兴战略致力于推进农村经济、文化、生态和社会治理的全面升级,在当前工业污染、农业生产方式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状况严峻,直接影响农民的生产与生活质量。因此,探讨有效的乡村生态环境整治提升路径,在乡村振兴中实现绿色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
1 乡村振兴中农村生态环境整治提升的重要意义
1.1 保障农村可持续发展
农业生产、农村生活和生态环境构成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要素,在传统农业生产模式下,农村生态环境承受着巨大压力[2]。化肥过量施用、农药滥用、生活污水直排、工业废水和废气污染等问题,使得农村的土地、水资源和生物多样性面临严重威胁,诱发土壤贫瘠化、地下水污染和空气质量恶化等不良后果,严重影响农村的粮食安全、健康养殖业、水资源等方面,直接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积极推进农村生态环境整治提升,优化农业生产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生态安全管理水平,有助于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的协同发展。比如推广保水、保肥、保墒的生态种植技术,建立健全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以保障农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1.2 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目标之一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在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很难实现这一目标。生态污染导致农田产量降低、食品安全风险上升,直接危害农民利益;水体污染导致饮用水水质下降,对农民健康产生长期潜在影响;大气污染引发呼吸道疾病、影响农民的身体健康。这些问题既破坏了农村的生态环境,也降低了农民生活质量。在乡村振兴中推进农村生态环境整治提升,有利于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一方面,加大农村生态治理力度,可打造优质的生态环境,降低患病风险,提高农村居民的健康水平。另一方面,优化农田耕作、生态养殖、水资源利用等方面的管理措施,有助于提高农业总产值、畜牧业产出、农民收入,提升农民生活水平,生态环境整治也能为乡村旅游、文化产业开发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拓宽农村居民从事非农产业的就业渠道,进一步提高农民生
活质量。
2 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分析
2.1 大气污染问题
近年来,农村地区大气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成为影响农民健康和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因素。首先,燃煤、燃木、秸秆焚烧的应用,产生了大量有害物质,包括颗粒物(如PM2.5、PM10)、二氧化硫(SO₂)、氮氧化物(NOx)等,这些污染物在空气中累积,不仅影响能见度和空气质量,还会增加农村居民呼吸道疾病患病风险[3]。其次,农村地区生活污水处理能力不足,生活污水直接排放至河流、湖泊及地表,这些污水含有大量有机物、病原体等污染物质,经过气化和挥发过程,转化为大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和挥发性有机物,进一步加剧了农村空气质量恶化的问题。再次,畜禽养殖也是农村大气污染的一个关键来源,畜禽粪便、尿液释放的氨气,会污染空气质量。大气中氨气会与SO₂、NOx等生成细颗粒物,增加PM2.5浓度,部分农用化肥和农药在使用过程中挥发到空气中,随大气传播,加重农村大气污染。最后,在农业生产中,土壤扬尘也是大气污染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长期开垦土地、无序扩张耕地、不合理的土地管理方式,导致土壤质地疏松,扬尘污染空气质量。风力、机械耕作等活动中的土壤携带大量颗粒物,扬起并散布到大气中,造成农村大气颗粒物浓度升高。这些因素相互交织,使农村大气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对农村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2.2 水体污染问题
农村水环境污染问题涉及地表水、地下水、河道水质恶化等多个领域,其根本原因在于化肥过度使用、农药乱施、畜禽养殖废水排放、生活污水处理不当,以及工业废水直排等多种因素。首先,过量施放化肥导致氮、磷等养分过剩,在水体中聚集引发富营养化问题,严重破坏水生态系统平衡,不合理使用农药使农田周边水体中的农药残留超出安全限值,危及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其次,缺乏有效的污水治理措施,废水被排放到河流、湖泊和水库中,导致水体持续遭受污染。最后,农村生活垃圾和工业废水中含有有毒物质、重金属和有害化学物质,这些物质进入水源地,使水质变差,水生态受到持续破坏,农村水体污染问题给农民的饮水安全和农村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此外,地下水污染也不容忽视,由于土壤养分、农药、家畜养殖废水等污染物的浸入,地下水中的有毒物质、病原微生物和颗粒物含量严重超标,地下水环境长期受到污染,超出自然净化能力,进而导致地下水质量持续恶化。
2.3 土壤污染问题
农村土壤污染源类型多样,涉及农业生产、工业企业、生活垃圾等多个方面。首先,化肥过量施用使氮、磷等养分数量失衡,会导致盐碱化、重金属沉积和有机毒物在土壤中积累,造成土壤结构破坏和生物活性降低。其次,农药过度使用使农田土壤中残留浓度不断累积,这种现象不仅威胁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稳定,同时也影响了土壤生态系统平衡。最后,工业废弃物以及生活垃圾的不规范处理,同样是农村土壤污染的关键因素。工业废弃物含有多种重金属、有害化学物质,土壤中重金属过量会导致植物生长障碍。在城乡交错区域,一些工业企业无视环保法规,将新兴有毒、有害化学物质排放至土壤中,加剧土壤负担;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不当,一些村民将生活垃圾随意堆放于田边地头,导致有毒有害物质渗入地下,破坏土壤生态系统结构。
3 乡村振兴中农村生态环境整治的提升路径
3.1 制定和完善相应政策
针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整治工作,政府应秉持生态文明理念,制定一系列方针和政策措施,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发展和环境治理等各个领域落地生根。首先,着力加强顶层设计并推动落实相关法律法规,提供完善的政策支撑。一方面,制定并实施跨区域生态补偿政策,确保生态敏感区、生态重点区、生态功能区和生态保护红线区的保护。另一方面,利用税收优惠、财政补贴、政府采购等政策手段,引导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使农业转型升级,降低农业生产过程中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其次,为顺利推进乡村生态环境整治提升工作,有必要创新政策和项目实施体制机制。一方面,监管部门要做到强化环境检测、严格过程管控以及加大督查力度,促使政策落地见实效。另一方面,结合不同区域的特点和环境问题,采取分类指导和差异化执行策略。最后,明确制定生态补偿标准和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强化地方政府在生态环境修复领域承担的责任。经由这些政策的整合、创新和升级,为乡村振兴战略中农村生态环境整治提升提供有力支持,进而实现生态环境恢复、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农民生活质量提高的目标。
3.2 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协同推进
乡村振兴过程中,全面深入地实施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是农村生态环境整治提升的关键路径,要强化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力度,同步推进空气、水体、土壤等环境综合治理。结合地域特点、季节性污染问题,利用源头减排、过程控制及综合治理技术,构建高效的地域环境治理框架[4]。在加强生态保护方面,一是要重视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及自然保护区的维护;二是对水源涵养地进行保护和修复,打造生态廊道,关注涵养地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三是对稻田、水库、河流等水生态系统进行改造提升,促进湿地生态功能恢复。在环境治理方面,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严格控制污染源排放标准,严厉打击违法排污行为,持续开展环境污染治理攻坚行动。例如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的生态环境治理项目,克什克腾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遭受着河流水质恶化、土壤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严重生态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当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生态治理措施。在持久化有机污染物(POPs)污染源治理方面,推动实施农田污染修复技术,建立农田沟壑和排水系统,以控制流失农田中POPs等环境污染物。在水源涵养地保护方面,采取备水源、水源地综合治理及补水设施建设措施,结合河流水质监测系统,有效保护了当地水生态体系。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加强生态廊道建设,实施山岱林分带保护措施,设立自然保护区,保障生态系统稳定。对照“三生空间”保护要求,出台适应克什克腾旗区域特点的生态保护政策法规。克什克腾旗积极应对生态环境问题,通过这一系列举措,实现了乡村振兴战略中农村生态环境整治提升,取得了显著的成果[5]。
3.3 促进生态农业绿色发展
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村生态环境整治提升,要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和乡村产业转型。一方面,普及环保科技,发展生态农业与绿色农业,以实现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协同发展。逐步引入保土、保水、保墒等生态农业技术,如无土栽培、滴灌、有机肥替代化肥、生物防治替换化学防治等。这些技术有助于减缓农业生产对土地、水资源的消耗,保障生态平衡。另一方面,在推动乡村产业转型方面,加强环境友好产业发展,充分利用新能源、生物质能和环保科技创新,推动农业产业环保化、绿色化、可持续化。发展循环农业、绿色建筑、农村生态旅游等环保产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以江苏省宜兴市滨海镇为例,在乡村振兴战略实践中,实行农业生产和生态环保协同发展取得显著效果。首先,改进农田水利设施,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实现节水、节肥与提高农作物产量的良性互动。据统计,当地水肥一体化应用率达到80%,比传统农业节水25%,节肥35%,有效降低了运营成本,带动了农作物产量的稳步提高,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其次,利用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发展生物质能产业。2019年,该地区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4%,累计推广生物质能利用项目85个,发电装机容量达3 800 kW。在环保方面,生物质发电厂每年可减少化石能源消耗约15.6万t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8.2万t;同时,焚烧控制系统可实现废气和废水处理达标排放,对环境友好。最后,结合该地区特色水产养殖和盐田养鱼,开发农村生态旅游业。近年来共发展成34个农家乐特色景区,吸引游客约5 000万人次,使当地农民人均收入提高25%。农村生态旅游业为当地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江苏宜兴市滨海镇的发展案例充分体现了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生态环境整治提升的实践成果。通过推动生态农业与绿色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农村实现可持续绿色发展奠定了基础。这种创新探索为全国农村生态环境整治提升提供了有益借鉴,为进一步完善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支持。
3.4 增强农村居民环保意识
在增强农村居民环保意识方面,加强环保知识普及和教育是关键。首先,要广泛宣传生态文明理念及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让农村居民充分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与紧迫性,组织开展环保宣传活动,如举办户外知识竞赛、绿色文化节等,以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方式增加农村居民参与度,结合各地传统文化,将环保理念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塑造绿色文化氛围,鼓励农民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实践。例如,开展植树造林、清理河道、分类收集垃圾等志愿活动,旨在将环保意识从认知层面转化为实际行动。河南省信阳市羊山新区在增强农村居民环保意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该地区注重环保教育的力度,引入环保课程,将环保知识纳入小学、初中和高中的教学,充分利用课堂、实地活动和社会实践为融合点,让学生亲身体验环保实践。2019年统计显示,当地各级学校共开展环保教育活动1 400余次,直接受益学生约10万人。在羊山新区,广泛开展以农民为主体的环保科普活动。针对当地土地资源、生产方式及生态系统特点,根据居民的需求,邀请专家为农民进行生态农业与环保理念的培训。此外,还定期为农民开展环保知识进村入户活动,帮助农民掌握环保技术。据统计数据,截至2020年底,累计开展环保科普活动约2 500次,覆盖了全区90%以上的农户。羊山新区充分挖掘当地的土地资源和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和绿色旅游业。通过典型示范和教育,拓展农民环保的认知边界,增加其环保经验。例如开展世界地球日活动,邀请农村居民参与策划和组织,实现以活动为载体,传播环保理念。
4 结语
农村生态环境整治的有效实施意义重大,在这个过程中,要深入分析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实施相应的政策措施,加强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促进生态农业与绿色发展,确保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建设繁荣、绿色、和谐的美丽乡村。在探索乡村振兴模式的过程中,应继续关注农村生态环境领域的挑战与机遇,为未来实现可持续的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力支持与有效路径。
参考文献
[1] 岳帅廷.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生态环境整治路径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24,49(1):170-173+189.
[2] 梅潇潇.美丽中国视域下农村生态环境治理[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3,34(11):45-47.
[3] 刘安石,黄国明,许保民.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生态环境的问题与对策——基于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农村生态环境整治的思考[J].现代园艺,2022,45(21):106-108.
[4] 高琪.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生态环境治理问题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22.
[5] 马靖然,吴福旎,胡娜,等.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整治——以龙岩市礼邦村为例[J].乡村科技,2020(3):10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