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内驱力从哪里产生?
春和景明,有朋友邀约周末去河边露营。一起玩的,还有她的另外一个朋友以及她八岁的女儿。这个小女孩自始至终就没来缠过妈妈,她像一只矫健的小鹿,在那大片树林子和野地里奔跑、观察和玩耍。大太阳下,她蹲在那里玩水和泥,浑身沾满泥浆,仍然兴致勃勃,边玩边笑边给自己编故事,一两个小时不起身。她丝毫不怵另外三个上初中的姐姐,跟她们谁都能找到话题,热情地招呼着姐姐们去观察蚂蚁洞和蜘蛛网,说几句蚂蚁世界的有趣知识,还特别讲述了希腊神话里那个有名的蜘蛛的故事:极擅长纺织的人类女人阿拉喀涅因为傲慢得罪了更加傲慢的雅典娜,被她不客气地变成了可怜的八脚蜘蛛。她此前没有接触过家养猫狗,但跟黄狗“阿胖”玩得极好,她甚至还从小包里掏出书来,拍着“阿胖”的脖子给它读了十分钟。总之,一个敢讲,一个敢听。
这个小孩子身上有着遏止不住的勃勃生气,只是看着她如此孜孜不倦地玩耍,我也觉得自己仿佛也生出许多热爱、兴致和乐趣来。另外三位姐姐,都是十二三岁的年龄,就在躺椅上摊平,基本不怎么动弹,叽叽咕咕聊些大女孩世界里的事情,完全无视这碧绿静谧的树林,简直是辜负了这样美好的天气。不过转念一想,她们居然肯从电子产品中抬起头,陪老母亲们出来会友见面,还苛求什么呢?
老父亲老母亲们一边烤肉一边闲聊,都觉得这个小妹妹的状态松弛且自在,好奇心和探索欲保持得真好,像一片还没有被破坏的净土,真的很难得。于是跟那位妈妈继续聊,了解了更多这个孩子的状况。
在妈妈眼里,这是个很有意思的小孩儿,她的成长状态像是在海边捡贝壳,而且到处是闪闪发光的小贝壳。三四岁时,妈妈一时兴起,带她认了三百来个汉字,然后这个小孩子就开启了自驱模式,慢慢自主阅读起来,从绘本到桥梁书,直至一年级时能读二十多万字的小说。她对自己喜欢的书可以不吃不喝不玩地沉浸其中,怎么雷霆万钧地喊她她都听不见。现在二年级,她最爱的事情是听故事,无时无刻不在听,睁眼起床就开始听,穿衣洗漱吃饭都不能耽误她听,一直来到校园门口,才依依不舍地关了音频。下班接到她,一直到晚上入睡前,时间都用在无穷无尽地听故事上。听完不过瘾,要求把书买回来,开始一本接一本地读。这样密集读书的状态也会有中断的时候,但看书已经成了她的一个习惯,无聊的时候她总是会选择翻开一本书读一读。她爱逛书店,喜欢去书市和书展,有一阵常在放学后坐公交车去书店里待上两小时,在那里翻她喜欢的书。
这个小朋友的内驱力还表现在许多方面,比如,她硬是靠自己摸索和练习,百折不挠,学会了骑自行车、跳绳和打羽毛球。五岁时的夏天,几乎每一个傍晚,她都会自己推着车,拿着跳绳和球拍下楼,到小区广场自己反反复复地练习,直到熟练骑车穿行在人群里;跳绳从方法完全不对,一个都不会,进步到一次能跳一百多个;以及,羽毛球最终能听她使唤了。这个妈妈跟我们感慨说,别的不说了,就说跳绳这件事,她是看着孩子从零到一个、两个、四个、六个、二十个、五十个,然后来到一百多个的。她清清楚楚记得小朋友每一次练习的倔强,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坚持。最近这段时间,这个小朋友开始琢磨奥数题,研究魔方和七巧板,会主动练习写字并且要求增加书法课的次数。前几天,她居然信誓旦旦地说要背《千字文》,并且果真就拿起《千字文》看了起来,蹲在马桶上还不忘念几行。
不能再让她说下去了,再说下去我们这些老母亲的心脏会受不了的。于是我们赶紧打断了她,直接问她到底做了什么,小孩能有这么强的自驱力。
她说,如果非要探究在这过程中她做了什么,可能有三点她觉得最重要:
一是要给足孩子信任、鼓励和称赞,虽然小朋友可能会骄傲,甚至会膨胀,但总比打压她,让她自卑怯懦强。毕竟从骄傲回归到谦虚容易,从自卑走出来变得自信就太难了。
二是不能着急,要看得长远些,不要急功近利。她从不过多地干预孩子的自主性,不会跟她提任何过分的要求。虽然她注意到孩子的兴趣,会为她积极创造条件,但不会舍本逐末,比如看到她对奥数产生兴趣后,所做的不过是给她买本奥数的书,让她根据喜好自由探索书中任何一个章节,而不是直接安排她去上奥数课。这样在奥数解题上的进步当然非常慢,但从这样的自由探索和动脑琢磨中得到的乐趣,远比会解题重要得多。社会变化这么快,未来是什么样我们无法预测,孩子能找到自己的热爱是最重要的,比如发现自己热爱烘焙,特别享受做出精美好看又好吃的食物,并且努力成为一个有自己特色的烘焙师,这就是成功。
三是留白的重要性,不要给孩子安排太满了。学习毕竟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自由的时光对任何一个人都是重要的,对孩子们也一样。
说到这一点,朋友说起近日网络上某海淀妈妈晒的自家三年级娃的周末日常。这个孩子的周末从周五下午3点放学开始。到家先上一小时外教课,而这个外教课一星期有5节。然后是一小时演讲课。晚饭后再上一个半小时思辨课。就到了晚上8点半,但这才正式开始写周末作业的时间。他需要在入睡前把周末的校内作业全部完成,好有时间去应对周六周日满满的安排。周六早上可以睡个小懒觉,而这个所谓的“懒觉”是指睡到早上8点。周六上午去上线下的英语课以备考PET;下午一节书法课、一节奥数课,就到了4点半。晚饭后他可以去游乐场、剧院、电影、密室等玩耍放松了。周日上午一小时编程课,然后去博物馆研学,很快就到晚上了。晚上再去上两小时的游泳课。一个“充实而快乐”的周末就此结束。当然,孩子并不都在上奥数英语这样的课程,很多是素养课,学习强度和任务压力并没有那么大;但可怕的地方在于,所有这些都是由严密计算的时间表支配的,时间被划分成一格一格,衔接得紧凑而饱满,节奏也很快,跟学校的课程表一样。
总要给孩子自由选择和决断的空间,总要给他们专注于做完整一件事的时间,总要给他们精神放空的时间。对于长大这件事而言,可能这样的时间更重要。在这样的时间里,孩子们才有可能发展出内驱力;总被各种既定的安排推着走,内驱力从哪里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