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山发芽

2024-09-11 00:00:00鲁慧旎
意林 2024年13期

我曾站在世博中心迎接中外友人,也曾看过外滩青旅上的璀璨夜景和乡间办公室窗外的瑰丽晚霞,但我真正独立地成长,是在我的20岁,随着颠簸前行的绿皮火车,在深山发芽。

第一次见到曹妈妈,是在山路上颠簸2小时后。好不容易脚沾到地,抬眼一瞧,便看见了她严肃的面容、黝黑的皮肤、紧蹙的眉头,给生性胆怯的我留下的第一印象是“好凶啊”。

为了能以更好的状态去支教,一开始,我们实践队便特意邀请曹妈妈,以石笋山村妇联主席的身份,为我们讲解一下孩子们的大致情况。

整整75位孩子,不用看任何笔记,你提一个名字,曹妈妈就立马能如数家珍地道来,她初见时不苟言笑的面容,在谈到孩子们的时候,所有的棱角都柔和了……终了,曹妈妈轻叹了一句:“他们啊,过得太苦了。”她素来生活在群众之中,见不得人们生活中的苦难——她的心与他们一同跳动。

走进深山,叩开门扉,亲眼去看,你会发现,这个世界有点不太一样,甚至能颠覆你的认知。短短几天,我便见到诸多苦难,上海的阿姨听闻后,主动提出要捐些衣物,于是我去找了曹妈妈。

“不,衣物什么的完全不需要,捐来也浪费。”

骤然听到这句话,我有点不可置信,但曹妈妈还是斩钉截铁地说:“他们不缺衣服,缺的是衣柜。”那时我还是不太理解,直到实地去家访,我才明白曹妈妈的话。

家徒四壁的两间砖房,一间堆满了杂乱的蛇皮袋,致使一家五口,只能挤在仅剩的、不足20平方米的房里。我亲眼看到蛇皮袋垒成高高的一座小山,从破洞处能看到满满当当的衣物。明明衣物堆成山,但家里的五岁妹妹,依旧套着褴褛的大人衣物,因为矮小的孩子只能趴着,努力从最底下的蛇皮袋拽出衣物……

我突然有点羞愧,为我的刻板印象,同时也好感动,感动于认识了曹妈妈,这么一位浸透苦难,却满身光辉的英雄。

曹妈妈本名曹桂树,就像她的名字一样:质朴、真实。她生在这座村、长在这座村,是土生土长的石笋山村人。严重的肾病时刻困扰着曹妈妈,明明被医生叮嘱要好生休养,她却固执地依旧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在炎炎烈日下,戴着一顶半旧的草帽,穿梭在深山里,叩响每一扇木门,一家不落,被村民亲切地称作“曹妈妈”。

老舍说:“有一种脚步声叫大善。”曹妈妈脚步不停,就这么坚定地走在石笋山的各个角落。

对社会来说,曹妈妈是千千万万个基层工作者中的一员;对地处偏僻的石笋山村来说,她是数千位村民的“唯一”。她在基层深深扎根,忠于人民,致力于用自己的力量推动山村发展。曹妈妈的先锋精神深深感染了我,在我之后的工作中,她就像一位楷模,引领着我用更认真的工作态度,更踏实的工作方法,完成每一项任务。

在曹妈妈的身上,我们仿佛看到了无数在大山深处的乡村工作者。或许他们面对的是世界上一群渺小的人,但是在中国、在世界,有这么多的山,这千千万万的山都需要深深扎根在基层的人,用无畏的勇气、坚定的信念指引希望和光明的未来。沧海一粟,固然渺小——而正是这样渺小的人们,挺立在座座山峰之上,组成了这个国家坚强的后盾。

“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在重庆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里,爱在无声流淌,石笋山村也随之永远留在了我的20岁,那么美好,让我想再次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