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的教育课

2024-09-11 00:00:00和菜头
意林 2024年13期

早年间我还在昆明的时候,有人和我说了一句话,让我受用终生:“如果你在井底想要爬出来,别人伸手来拉你的时候,你不说找几块砖头垫脚,起码也应该先踮起脚尖,尽全力伸出手去,方便别人够到你。”

当然,我的青少年时代生活要比现在严酷得多,条件艰苦得多,选择也少得可怜,所以这些比喻不是掉在井里要伸手,就是被熊追力争倒数第二名,都暗黑得很。

到头来,我们总要仰赖他人的援手。也许一点点帮助,一丁点机会,整个命运的轨迹就会改变。为此,比喻里教育我们说,为了在无数双高高举起的手里被选中,为了让别人觉得帮自己一下更值得,你就得用尽全力站得更高一点,把手伸得更长一些,先去充分表达你的个人意愿和个人努力。

会有这样的回忆和感慨,是因为看到一位老读者的倾诉。他说自己的外甥辈要出国留学,雅思只考了5分,再次补习要再交10万块补习费。就算是补起来了,学习成绩在国内连专科都上不了,出国也只能选择英国。而且,家里能提供头两年的留学学费。这位读者为了支持外甥,想要抵押自己的小房子赞助学费。而与此同时,那位小朋友正在每天忙于刷视频,无心学英文。

我回答说:既然结局都是失业,为什么要留学一趟把全家变成赤贫再失业?就不能在大家还有点储蓄的同时原地失业吗?既然结局都是啃老,那么起码有点老本可以啃不好吗?去英国读个“过水大学”究竟解决了什么实际问题?

小朋友在井底,井口一堆大人伸手全力去够,但是小朋友别说伸手回应,连站都没有站起来,安安静静蹲在井底低头玩泥巴——那为什么要伸手去拉呢?不伸手的人意味着并不需要帮助,这是个常识。非要伸手去帮助他们,只会让他们非常不快,非常烦躁,觉得这些所谓的帮助,是在麻烦自己。

我不认为我小时候因为资源匮乏,因为机会稀少,因为竞争残酷,那些教育就是好的,就是对的。世界不至于是一口深井,人生也不应该以避开暴熊追击为要务。不过,这些教育依然有的道理,放在今天也依然成立:

如果不需要别人的帮助,就要明确告诉别人不需要,别浪费别人伸手的精力;

如果想要得到别人的帮助,自己起码应该做出努力争取的姿态,表现出不愿意错过的态度;

如果得到了别人的帮助,别忘记这帮助是有代价的,别忘了这援手并非自己的专属,并不是别人没有别的伸手对象。

无论是抓住还是推开一只手,代价都要自己背,无论自己懂不懂,代价都会自动发生,都需要背负。

在一个富足的、丰沛的、充满一切的世界里,这些道理同样成立。因为只要有井,就分井里井外。只要伸手,那么手就不止一只。同样的,只要有井,有高高举起的无数双手,那么就存在选择。我坚持认为,如果别人并不需要,那么就一定不要主动给予,免得缘分早尽。

说到底,我们每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都是用自己的一双手种自己的福田,都是端起碗吃自己福田里种出来的米。

这就是我通过手上过的教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