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建筑空间塑造与媒介场景传播

2024-09-11 00:00:00石浩生
传媒 2024年16期

摘要:电视晚会作为文化传递的重要平台,一直是国家视听文化产业发展研究的关键部分。这些晚会不仅是娱乐的载体,更是传播文化、促进交流的重要媒介。本研究从“空间”与“场景”两个概念入手,分析第31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晚会的电视媒介空间塑造与媒介场景传播。研究发现,电视建筑作为空间媒介的载体可以将文字、符号与景观完美联结,并使得现在、过去与未来在空间叙事中得以整合,从而达到电视场景融合再造的目的,给受众带来沉浸式场景传播体验,并实现具身传播的目的。基于此,笔者认为未来要进一步拓展电视建筑产业的发展空间,推动电视产业的融合升级。

关键词:电视建筑 空间塑造 媒介场景 融合传播

回顾中国电视产业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我国电视产业从蹒跚起步到快速发展,如今正不断走向融合的纵深之处。当前,我国电视产业已呈现出数字化转型、生态化成长、社会化演进的结构性革新的特征,并在终端、内容、业务和服务等方面带来全新升级。在电视产业蓬勃创新发展之下,越来越多优秀电视作品诞生,为此观众有了自主选择多样化电视内容的空间,也为组织电视文艺作品评奖提供了契机。

中国电视金鹰奖是中国电视剧的三大奖项之一,其自诞生以来便凝聚一代又一代电视观众的集体记忆,发展时序也直接反映了中国电视发展历史,已逐渐成为大众心中的文化坐标。作为以观众评奖为主要特色的金鹰奖,其节目评奖经历了三大发展历程,分别为1983—1996年以电视剧为核心的金鹰奖评选、1997—2004年形成全品类的电视作品评奖体系和2005—2020年在网络视听节目等方面对奖项评选进行优化升级。在时代发展的洪流中,中国电视金鹰奖俨然已成为中国电视作品未来发展的风向标。

随着中国金鹰奖的革新与更迭,关于金鹰奖的研究亦逐渐得到学界和业界的关注和讨论。然而综合观察已有的研究文献可以发现,除了对金鹰奖历年获奖作品的分析、评奖体系发展沿革与规则变化的研究之外,更多研究局限在活动访谈和报道梳理方面。而在当前融媒体浪潮之下,对中国金鹰奖的探讨理应进一步深入,以把握其融合实践的创新之处,促进金鹰奖从行业奖项到电视节庆的全方位升级。因此,笔者以第31届中国电视金鹰奖颁奖晚会为例,从“空间”与“场景”两个层面出发探讨其在融合实践中的应用,以回应并观照中国电视金鹰奖的现实发展。

一、电视中的建筑与媒介空间塑造

近年来,传播理论转向“空间”领域并由此带来了“空间媒介”的话语建构。法国思想大师列斐伏尔曾提出:“空间是一连串和一系列运转过程的结果。”从这个层面来看,空间就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建构的。而建筑作为实体的具象空间,一方面是人们生产实践的场所,另一方面它又是一地区别于另一地的具有媒介意义的象征。可以说,建筑即媒介,建筑与传播紧密相连。

1.作为空间媒介的载体:“七彩盒子”的价值塑造。“七彩盒子”是2022年新落成的湖南广播电视台的节目生产基地,因其建筑外墙有七种鲜艳的色彩,故被观众称作“七彩盒子”。“七彩盒子”的设计规划为“一轴多心”,其建筑面积约为22.7万平方米,以一条东西走向的主轴贯穿,两侧分别以“鱼骨状”排列6个从800平方米到3000平方米的演播厅及其他功能的公共配套区域,是湖南广播电视台未来发展的技术底座。在第31届中国电视金鹰奖颁奖晚会中,“七彩盒子”这一实体建筑空间成为融合实践的重要空间媒介。一方面,“七彩盒子”在设计之初便建构出一个电视文化承载物的场所,其集合节目录制、员工办公、观众游览、社会服务等多重功能为一体,有效地将作为“地标建筑”的“七彩盒子”与日常媒体实践互相整合并相融;另一方面,“七彩盒子”作为实体建筑,为媒介技术的建设提供场所。目前,“七彩盒子”已实现“IP化、云化、智能化”等技术系统建设,成为独特的新型融媒体播控中心。不仅如此,“七彩盒子”跨越了传统媒体生产藩篱,向智能融合生产迈进,并利用8K、5G、VR等新技术促进媒体传播的融合实践。此外,第31届金鹰奖晚会利用“七彩盒子”的400米长廊打造了星光璀璨的阵列欢庆秀,这不仅是以深度融合的实践塑造更为生动且极具创意的金鹰奖颁奖晚会,也是以“七彩盒子”这一建筑空间实体为媒介,深化受众对金鹰奖颁奖晚会的理解与关注的完美体现。

2.“金鹰归巢”舞台造型下的空间想象。第31届金鹰奖颁奖晚会以“金鹰归巢”为设计理念打造舞台,寓意着回归初心,回到专业性本身,也寓意这是专属电视人的行业盛会。晚会首次将3D切割打印的“金鹰女神”奖杯雕塑形象作为视觉主体,将“金鹰女神”奖杯飞扬的裙摆构成舞台的立面。为了丰富女神雕塑视觉呈现上的变化,在底座安装了可以升降10米、双向旋转的数控装置,在保证视觉效果的同时,还将直播场地分为五个功能分区:表演区、卡座区、主持区、通道区和观众区。这一专属金鹰奖颁奖晚会的舞台造型,有效将舞台与“人民同心”的晚会主题进行融合,不仅紧扣演员和各类奖项,同时也给予观众更多关于晚会节目的空间想象。一方面,通过较为仪式化的舞台造型,强化观众作为金鹰奖晚会参与主体的文化认同;另一方面,舞台的打造有利于增强观众的在场体验感,从而减少观演的“割裂感”,进一步唤起观众对金鹰奖晚会的情感认同。此外,舞美结构中镶嵌的208块屏幕构成主舞台的环形屏幕,屏幕的材质是超薄碳纤维LED屏,它区别于透光率很高的冰屏,可以较好地隐藏桁架结构和裸露的电源线、信号线等,整体呈现出更强烈的秩序感和空间感。同时,屏幕上播放的画面能够承载全场,观众通过观看屏幕完成从影像空间到现实空间的转换,让观众在这一舞台空间中产生无限联想与解读,构建起多样的文化记忆空间。第31届金鹰奖颁奖晚会通过极具仪式性的舞台设计,将演员、现场以及观众三者相互关联,在“表演”与“观看表演”的空间叙事中实现完美融合。

3.空间媒介与电视晚会的互嵌。自2000年金鹰节在长沙落户且湖南广电成为唯一的承办者和运营者以来,至今已走过24年。至此,金鹰奖作为金鹰节的固定一环完成了从行业奖项到电视节庆的扩充升级。在第31届金鹰奖颁奖晚会中,“空间”与电视晚会形成了完美互嵌的格局。一是“七彩盒子”的独特造型与晚会舞台的打造共同形成了电视晚会的流通空间。“七彩盒子”这样具有地方区域性的媒体建筑,蕴含丰富的文化层面的想象,加上极具艺术性和装置特色的舞台空间,构建出一个承载金鹰奖晚会各项活动和表演的融合实践场所,并在这一场所中创造出极具沉浸体验感的文艺表演、温馨而又有创意的颁奖环节。二是作为晚会主体的演员、观众等在同一空间维度中与电视晚会的相融。例如,晚会开幕式生动地以近两年的电视作品为主线进行串联,并通过美轮美奂的文艺表演呈现出来,通过将当下的影像和文字、符号和景观与过去相联结,使得社会的现在、过去和未来在空间叙事中得以整合。又如,交响音乐秀《人世间》,其通过将舞蹈、音乐和动画等相融,在奏响主题曲时,伴随着演员的舞动和动画画面的播放,带领观众“回归”到剧中那令人动容的时光和岁月,极大地提升了观众的感官享受和情感共鸣。

二、电视空间中的场景融合再造

最先提出“场景”概念的是罗伯特·思考博和谢尔·伊斯雷尔,他们在《即将到来的场景时代:移动、传感、数据和未来隐私》一书中大胆预测场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传播时代,场景成为媒体的核心要素之一,移动传播在本质上就是基于场景的服务。在新闻传播领域,“场景”强调媒介要更好地与在地环境相结合,从而最大程度上提升受众的媒介需求,满足受众预期。从这些层面来说,电视晚会所营造的“场景”将带领观众感受前所未有的仪式感与在场感。

1.双平台制作与沉浸式场景传播。数字时代,技术破壁是文化出圈的关键手段。第31届金鹰奖颁奖晚会作为一场电视行业的盛会,充分利用信息传播技术打造沉浸式场景传播新范式。一方面,此次晚会以湖南卫视和芒果TV双平台直播的形式最大限度覆盖受众,既有传统电视晚会的仪式所在,又有网络传播新形态,是金鹰奖颁奖晚会融合实践的成功典范。在晚会开始之前,湖南卫视便启动了线上和线下的各类宣传活动,并在晚会直播当天在芒果TV的精选页上进行推荐,从而为双平台引流。此外,晚会通过双平台制作与传播,运用5G、VR/AR和8K超高清视频技术等共同为大屏小屏的观众制造一场沉浸式视觉盛宴;另一方面,此次晚会亦通过技术手段为观众打造出更具仪式感和沉浸感的视听享受。例如,晚会节目《与光同行》通过跨越时空和虚实结合的情境联唱带动观众沉浸其中。节目保持了演出场景的2e394cc9cd05df73813afacad769d33ce309dc85075676f3966dc0c389d2fdd8相似性,利用一列行驶中的道具火车作为叙事线索,通过屏幕素材、道具、灯光、声音和特效装置的配合,呈现出演员与窗外的自己进行“隔空对话”的蒙太奇效果,也带来更具沉浸感的艺术化表达。

2.基于现实选择的场景建构。依托于“七彩盒子”的现场空间和舞台造型,此次金鹰奖颁奖晚会基于现实空间进行场景建构,完成线上线下的场景呼应。在晚会文艺节目的具体设计中,导演组提前将录制场地结合进颁奖晚会短片“下节看点”的拍摄中,台网实时进行的现场直播会展示建筑全貌,带给观众实时经历的体验感。在开场VCR短片中,鸟瞰的航拍视角展现新建成的“七彩盒子”建筑全貌,穿梭机在城市夜幕中穿过整个金鹰影视文化城抵达直播现场,为观众带来无比震撼的视觉观感。而在开场节目《有梦的人会发光》中,舞台装置与舞台空间得到充分利用,演员王凯作为主持人的搭档,以歌舞音乐剧的形式开唱,乘坐升降装置降落在舞台中央。且以个人奋斗经历改编的歌词展示演员入行以来不断追梦的过程,在音乐剧的间奏部分以及开奖嘉宾、颁奖嘉宾、获奖嘉宾和主持人的出场等环节被巧妙设计进节目中。尤其是在每一轮开奖前,伴随着音乐的律动,开奖嘉宾从摆放奖杯的走廊通道里走出,有效地将舞台景观与视觉文化相融,这场内容出新、场景出彩的盛会,铸就了颁奖晚会的“高光时刻”。此外,颁奖晚会亦进一步以受众需求为主导,汇集了音乐剧、Live秀和舞剧等形式多样的文艺表演,每一次的演出都呈现出极具创造力、亲和力和感染力的场景艺术。例如,中华风尚秀《中国》的表演中融入VR等技术手段,打造出人中有画、画中有人的古风场景,点燃了观众热情。

3.具身场景与独特情感体验。对晚会观众而言,身体是一切感知的入口,只有身体介入,文本空间的意义才能展开。晚会现场的观众通过现场空间以及大屏达到具身场景体验,而通过小屏观看直播的观众亦以视觉和听觉的形式嵌入晚会空间,通过沉浸式观看晚会共同实现身体的“在场”。第31届金鹰奖颁奖晚会尤为重视提升观众的参与感和体验感,在大屏小屏与多元场景的融合塑造中为观众带去独特的情感体验。例如,金鹰奖颁奖典礼的点名环节是最受观众期待的一个看点,主持人往往会以脱口秀的形式问候到场的嘉宾和观众们,并通过不断回顾历届金鹰奖的盛况来互文当下。通过主持人轻松、幽默、大众化的叙事话语,围绕选定当年的“关键词”、行业热点和社会情绪总结电视成就,主持人引导的话题游走于不同语境的语言片段中,在“正话反说”与“反话正说”的表达技巧中完成情绪的激发,现场观众可以用具身在场的方式进行即时反馈,直播观众亦往往将自身知觉投入到晚会中,从而共同构筑关于金鹰奖的文化记忆,完成情感升华。

此外,此届金鹰奖颁奖晚会尤为强调“互动性”的彰显,强调观众的情感参与。一方面,晚会在颁奖和投票等环节均以“观众的选择”为核心,让观众在参与晚会的过程中感受到其主体性;另一方面,获奖作品与观众情感实现双向奔赴,此次晚会获奖的电视93fe4ec408b6637f96564b6bcb3c197e75a87cfe1c77b6df7aa9fe37c95d83fa剧作品无一不从“观众视角”出发,塑造了较完整的真实具身互动生活图鉴。

三、结语

媒体深度融合时代为我国电视产业的发展带来无限契机。当前,我国电视产业在整体结构和布局等方面进行了优化调整,并通过加强台企联动、跨界经营等形式进一步拓展了电视产业的发展空间,推动电视产业的融合转型升级。作为引领电视文艺创作方向的金鹰奖颁奖晚会,以建筑空间和场景建构等方式进行融合实践,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并为我国电视产业发展提供参考样本,未来亦应“顺势而为”,在实践中时刻彰显中国特色并坚持深度融合以创新发展格局,从而满足不断变化的受众需求和娱乐市场的发展要求。此外,金鹰奖作为电视行业的最高奖项之一,亦应始终坚持正确的价值尺度,以行业发展为先导,以时代需求为导向,以人民性和时代性彰显电视文艺样式的社会价值,与人民同向同行,与时代同频共振。

(作者系湖南广播电视台卫视频道导演)

参考文献

[1]刘茜,段婷婷,周颖.数字化转型 生态化成长 社会化演进——2022年中国电视产业经营年度报告[J].当代电视,2023(02).

[2]胡智锋,陈寅.中国电视金鹰奖电视文艺节目评奖的回望与启示[J].当代电视,2020(10).

[3]尹鸿,杨慧.中国电视剧发展的一面镜子——中国电视金鹰奖评析[J].当代电视,2020(10).

[4]张雪,杨向荣.符号化:空间媒介视阈下的城市形象建构[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01).

[5]张伟博.媒介、建筑与空间视角下的城市形象传播研究——以南京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20(12).

[6]黄晓阳.魏文彬和他的电视湘军[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

[7]彭兰.场景:移动时代媒体的新要素[J].新闻记者,2015(03).

[8]喻国明,梁爽.移动互联时代:场景的凸显及其价值分析[J].当代传播,2017(01).

[9]曾一果,李蓓蕾.破壁:媒体融合下视频节目的“文化出圈”——以河南卫视《唐宫夜宴》系列节目为例[J].新闻与写作,2021(06).

[10]张甍.自觉践行新时代人民文艺观——评第31届中国电视金鹰奖颁奖典礼暨第14届中国金鹰电视艺术节闭幕式晚会[J].当代电视,2023(06).

[11]王冬冬,姜懿宸.场景再现与沉浸感塑造:技术赋能下的央视春晚舞蹈类节目流变[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2(04).

[12]龙睿,吴旭云,李明.媒体融合趋势下电视产业升级的路径探讨[J].传媒,2018(16).

【编辑:沈金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