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司副司长 杨铮:近年来,微短剧发展迅猛,吸引了包括IP内容版权商、MCN机构、信息流广告公司、广电传媒机构、影视制作公司乃至电商类互联网公司的纷纷入局。2024年以来,一批头部公司在微短剧激烈竞争的格局中脱颖而出,一批以“小资源”释放“大效应”的代表作品引发多方的热议。数据显示,国内微短剧2023年市场规模是373.9亿元(实际上达到了电影票房的70%左右),与2022年的101.7亿元同比上升了267.65%,2024年有望达到500亿元,预计2027年将超过1000亿元。应该说微短剧用了极短的时间,实现了极速的发展,正在从涓涓细流成长为大江大河。
2024年1月10日,国家广电总局发布“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计划提出,2024年要创作播出100部“跟着微短剧去旅行”主题优秀微短剧,推动了一批实体取景地跟随微短剧的热播“出圈”,营造跟着微短剧去全国各地“打卡”的新风尚。目前,已储备130余部文旅类微短剧项目,已分两批公布了28部微短剧作品,赋能文旅的效应初步显现。国家广电总局对微短剧的管理,坚持实事求是、包容审慎的态度,也定下了两个统筹和两个并重。两个统筹是:统筹活力与秩序,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个并重是:管理与繁荣并重,提正与减负并重。一手抓规范管理,一手抓创作提升,持续推动微短剧的高质量发展。
陕西省广播电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韩棚格:微短剧行业从“野蛮生长”到“有序成长”,从“涓涓溪流”到“百舸争流”,已成为网络视听行业当仁不让的“新风口”。举办“微短剧+”赋能文旅融合主题研讨活动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传承发展的探索实践,是推动文化繁荣的具体行动。微短剧行业发展要在继续加强人才培育、作品打造以及生态建设等方面下足够的功夫,“微短剧+”赋能文旅融合主题研讨活动通过各方聚势赋能,在交流、碰撞、裂变、提升中用好故事辐射带动有关产业,真正让“大流量”成为“正能量”。持续推动“微短剧+”题材创新,让微短剧有更大的社会价值体现,更好的行业生态,不断推动微短剧艺术高质量发展。
陕西有着丰厚的文化资源和丰富的影视创作经验,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如何转变为影像产品、转变为微短剧产品,是需要进一步探讨和发展的目标。近两年,形成了微短剧制作的“西安现象”和企业矩阵,西安更被业界誉为微短剧之都。2024上半年陕西省已有三部作品入选了国家广电总局前两批“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推荐目录,入选作品数量位居全国第三。陕西省广播电视局突出全局思维、破局思维和终局思维,对微短剧将从注重精品化创作规划、完善奖励扶持机制、优化行政审批流程、强化人才培养培育,拓展培育基地等若干个方面持续为“微短剧+”赋能,为文艺事业高质量发展增添新时代的陕西力量。
陕西省文旅厅二级巡视员 戴卫红:近年来,陕西省委省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指示,历次来陕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着眼扬文化优势,坚持把文旅产业作为全省四个万亿级产业之一,摆在突出位置,坚持集群布局、融合发展、链式推动。全省文旅系统聚焦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主题,以打造万亿级文旅产业集群为目标,以激活陕西特有文旅资源禀赋为突破,以推进文旅深度融合为引擎,文旅市场的强劲复苏、热辣滚烫,假日消费供需两旺、韧性十足,招商推介内引外联、硕果累累,文旅产业呈现持续向好的发展态势。2023年以来,春节、五一、中秋、国庆等节假日来陕旅游的人数持续攀升,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持续释放,文旅市场的发展空前高涨,全省文旅融合持续深化,与相关领域之间的融合也不断拓展。
对文旅市场而言,拥抱微短剧是向外发力的创新尝试;对微短剧而言,融入文旅产业更是前景无限的创作机遇。陕西具有文旅资源丰厚,旅游服务便捷,专业人才云集,产业链较为完整等诸多优势,以“微短剧+”赋能文旅融合,以文旅融合反哺微短剧创作,推动“微短剧+文旅”尽快形成实质性成果,能更好地使文旅产业发挥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 孙早:当前,微短剧行业势头迅猛,已成为最具发展活力和潜力的新兴网络文艺形态。陕西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剧本策划、生产制作经验,成为微短剧发展的前沿阵地。文旅市场更是自2023年起持续火爆,以西安为代表的一大批网红城市通过手机屏幕吸引八方来客,激发出源源不断的文旅消费新动能。因此,“微短剧+文旅”既是一次极具战略眼光的跨界行动,从根本上看,也是激发双创活力、推进文化繁荣、满足大众美好生活向往的一场双向奔赴。
西安交大将立足自身区域特色、产业优势、学术积淀,充分发挥强大的理工科背景和新闻与新媒体学院的专业研究能力,以微短剧传播与应用评测体系为牵引,汇聚业界学界创新资源,搭建起涵盖高校、政府、媒体、平台、企业的深度融合创新联合体,推动文化驱动和产业驱动相结合,探索和实现微短剧赋能社会发展、丰富文化生活的更多可能性。在这所“没有围墙的大学”里,将结合学校加强新文科建设的任务要求,着力打破学科门类壁垒,探索文化产业数智化人才培养新路径,为培育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提供高水平人才支撑,共同助力文化创意产业健康繁荣发展。千年中国看西安,悠远厚重的历史在这里留下了灿若星辰的文化遗产。高校是传承、传播和创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西安交大愿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用新的方式呈现出热气腾腾的美好生活,以新的技术记录辉光日新的文化新风景,讲述更多小而美、微而精的中国故事。
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院长 汪文斌:西安交大新媒体学院未来将聚集自身优势力量,联动工科学院形成合力,将理论研究同数据分析相结合,为微短剧评测工作做好后援,对“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推荐作品进行追踪、分析、研究、评议,推出相应产品,并将同学界组建专家委员会,洞悉微短剧发展大势、举办大型盛典活动,引领微短剧健康发展。期待在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之下,西安将加快建成名副其实的“微短剧之都”。
山西广播电视台编委、山西省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节目评审专委会主任 杨静: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与山西广播电视台联合打造的山西首档文旅奇幻系列微短剧《心灵奇旅》,以山西的历史文化为主要内容,运用了微短剧的表达方式,将影视、表演、游乐、穿越……各种形式的元素都融合在一起,让观众轻松地感受山西的历史文化。从内容体验来说,微短剧在文旅上的前景还是可观的,微短剧的品质和内容质量一定是核心。推出的这套评测体系可以说已经涵盖了微短剧的核心要素,也全面反映了微短剧的整体质量,对于微短剧的质量提升和市场的健康发展会起到引领作用。同时,要注重评测过程的公正性、评测结果的应用性和评测标准的科学性。
曲江文化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陈共德:近年来,短剧作为网络视听文艺新形态,以多元化的展现手段,成为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满足多样化收视的重要载体。同时,借助网络短视频的传播,也带动一些拍摄地或景区成为观众追捧的热门,“微短剧+文旅”的新型文旅推广模式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文旅企业和影视企业入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的关键就在于‘两个结合’。”具体到影视产业,就是要从中华文化宝库中凝练题材、获取灵感,推出更多蕴含时代价值的文化产品,成为业界共识。2022年以来,国家广电总局也相继发布了《关于开展“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的通知》等多项支持产业发展举措,多重政策利好,为短剧提供了更大的价值衍生空间,念好内容经,打通产业链,开辟新赛道,已经成为行业发展的领航标。交大新媒体学院与国家有关部委、高校联合发布的微短剧传播与应用评测体系——繁星指数,更是引领和助推短剧产业发展的生动写照。曲江文化产业集团将持续发挥曲江文化品牌和国有企业的主力军的作用,期待与交大新媒体学院一道,在内容创作、“微短剧+文旅”、校企联合、产业生态链打造等领域深化合作,为短剧产业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抖音集团媒体合作部运营负责人 戴诗媛:抖音集团在微短剧赛道持续发力并不断加大对平台创作者的扶持力度,着力提升内容品质。2021年,抖音推出微短剧优质内容扶持计划;2022年开始小范围尝试精品短剧内容创作;到2024年年初,抖音正式发布“辰星计划”,携手广电机构、融媒体、影视机构等,共同探索微短剧内容创作的更多可能性。目前,有600多家机构、8000多名创作者在抖音深耕微短剧内容生产与传播,涌现了一些头部爆款内容。未来,抖音将继续致力于打造优质内容,持续优化相关产品功能,推动“微短剧+文旅”的双向奔赴。
腾讯视频微短剧文旅业务负责人 陈佳欣:腾讯视频对微短剧采用“情绪+”的创作方法,即进情绪要“快”、抓情绪要“准”、讲情绪要“狠”。在故事选择上,微短剧要把情绪作为抓手,选择市场热门的题材类型(基本点),更新人物和设定(破题点),带出话题与思考(升华点);在制作手法上,微短剧要以叙事为本质,用拍摄抓住情绪、剪辑加强情绪、音乐烘托情绪。只有那些既洞察生活,抓住社会情绪又具有优良叙事的微短剧,才能实现口碑与市场的双赢。未来,腾讯视频将推出“城市火星计划”,进一步加大与各地文旅部门以及内容创作者的合作交流,通过公司专业的制片护航、运营保障、营销支持以及商业化协同,结合地方典故、文物和古迹,找到适合创作和传播的最优内容,以深度赋能地方文旅发展。
本期微观点摘自中国传媒沙龙第4期嘉宾发言
【编辑:杭丽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