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年过6旬的钟先生决定旅居,多番打听后,辗转两趟动车和一趟大巴,抵达广西河池三门海景区。
据悉,三门海景区以其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和壮观的天窗群而著名,气候宜人,附近的巴马县又因长寿老人众多而知名。宜居、长寿、景色宜人等多方属性加持下,推动了河池当地的旅游康养业快速发展。
当地人表示,“本地公寓的租客超九成都是外来老人,东南西北过来的都有”。
广西也结合本地特色,不断改进旅游康养服务。据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公开信息显示,截至2021年底,广西全区已成功创建21个广西养生养老小镇,这些小镇集养生、养老、医疗保健与休闲旅游于一体,构建了多元化的综合服务基地。
在健康旅游领域,“医、养、管、食、游、动”产业链不断拓展,广西特色健康食品产业得到显著提升,以南方黑芝麻糊、梧州龟苓膏、六堡茶等为代表的健康食品企业逐渐成为行业佼佼者;九千万、巴马丽琅、巴马活泉等30多个健康水品牌影响力在国内市场稳步提升;壮族、瑶族传统医药如药浴、按摩、火灸、拔罐等特色疗法被广泛融入旅游体验中,推动了健康旅游产品的特色化创新。
鉴于老年旅游市场的不断扩大及政策支持的持续加强,广西已形成秋冬暖游,短途休闲观光和“候鸟式”旅居并重的旅游市场布局。
老年旅游产品日趋丰富,涵盖了山水生态、滨海度假、森林康养、温泉度假、民俗文化体验、长寿养生、健康养生、中医药养生、养生养老等多个维度,满足了不同需求的老年游客群体。
2023年,河池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500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消费527.7亿元。同年,广西全区乡村旅游接待人数2.5亿人次,同比增长85.5%;实现乡村旅游收入约2265.07亿元,同比增长78.3%。
在老龄化背景下,像钟先生这样的中老年人越来越多,像河池一样被外来老人带热的小城也陆续涌现。
今年初,《康养蓝皮书:中国康养产业发展报告(2023)》发布中国康养可持续发展20强市和百强县名单,位居前三的是安徽黄山市、福建三明市、广东珠海市、广西北海市,贺州市紧随其后,其中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分别有10、9、8个县进入百强县榜单,三省百强县数量占总体近1/3。位列其中的市县都是既有先天生态优势,也有后天康养产业布局。
以位于2 0强市榜首的黄山为例,近年安徽聚力打造“康养黄山”。
岳西县依托丰富的温泉资源,推进“温泉+康养”“温泉+滑雪”等多业态融合发展。
背靠万亩竹海,东倚将军山,西眺卢湖的广德市卢村乡甘溪村的澄德庄园,以优质睡眠为目标,建有应用心理学体验中心、古法熏蒸馆、睡眠舱等,守护旅客的睡眠。
除了天赋异禀的自然资源,大黄山地区还有发展康养所需的中医药文化底蕴。黄氏妇科、胡氏骨伤科、吴山铺伤科等特色专科百花齐放,祁门蛇伤疗法、张一帖内科、郑氏西园喉科等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多年来,吸引了上海、浙江等多地的病人前往。
这些康养强市、强县的形成背后,一个重要的背景就是老龄化趋势愈显,异地养老、“降维养老”愈热,而中老年人正是康养产业的主力消费群之一。
这些“康养”小城有的像河池、黄山一样生态优势显著,有的则坐落于大城市周边,凭借更高的性价比吸引大城市的老年群体。
这种养老方式也被网友形象地称之为“降维养老”,值得注意的是,“降维养老”其实是异地养老的一种,异地养老包括旅游养老、度假养老、回原籍养老等,而“降维养老”倾向于异地养老类型中降低成本的类型,只是养老成本和城市能级降下去了,但养老环境和体验却是大幅度提升的。
现在,京沪老人们更愿意跨城到周边城市养老。北京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河北省养老机构收住京津户籍老人近5000人,河北社区接纳的京津户籍老人接近4万人。
京津户籍老人到河北旅居养老的达59万人次。在2023年一项针对近3万名上海老人的养老服务需求问卷调查中显示,19%的沪籍老人有异地养老或康养意愿。
究其原因,不是京沪养不起老,而是周边更有性价比。
以北京为例,养老机构月均收费约在5500元左右,如果是重度失能失智老人入住,收费普遍在7000元以上,这无疑是一笔长期且沉重的资金负担。
相比之下,在与北京仅一河之隔的燕郊养老,就显得极具性价比。入住大型普惠性养老院,每月收费在2000元到2400元。
如果是京籍老人,且入住试点养老机构,还能享受北京市养老床位运营补贴,每床每月300元至500元。
事实上,燕郊并不是个例,从上海到浙江湖州、江苏南通等地养老的老人比比皆是。
“我刚来这里冇多久,你系几时来嘅”(“我刚来这里没多久,你是什么时候来的?”)“原来你也系香港呀,怪唔得亲切,有乜事可以揾我!”(“原来你也是香港的呀,难怪感觉亲切,有什么事可以找我!”)
这是发生在广州某养老院里几位香港老人的对话。对于大多数的香港老人而言,来内地养老,是全方位升维的享受,降维的开销。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已有9万香港老人长居内地,占香港老人总数的6%。
梳理发现,当前选择“降维养老”的群体可分为以下两大类,一种是大城市活力老人(多指60岁及以上,且身体健康、活动自如的老人)四处旅居养老,这类群体带火的多是具备生态优势和特色的小城;另一种是城市老人面对高额养老成本,转向附近小城,花更低的价格住进更好的养老院。
调查也显示,选择异地养老的老年人年龄以70岁至80岁为主,身体多数能够自理或者不需要太多的照护。
其中,家庭条件更好、收入更高的老年人群,异地养老方式更偏旅居,会去海南等更远、条件更好的地方旅居。
这些老人大多身体健康、经济独立、心态开放、对新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他们不再将养老仅仅看作是等待生命终结的过程,而是将其视为人生新阶段的开始,一个可以继续追求个人兴趣和发展的机会。
传统的养老观念认为,老人应该留在子女身边,尽享天伦之乐。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观念的更新,越来越多的老人开始追求更高质量的晚年生活。
他们愿意离开熟悉的环境,到一个全新的地方开始新生活。这种转变的背后,是对健康、自由和生活质量的重新思考。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超过2.5亿,占总人口的18%以上。而据国家卫生健康委预测,2035
年左右,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联合国《2022年世界人口展望》预计,到2050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的占比将达到38.8%,粗略估计也是5.4亿。
这一数据的增长,对养老资源的分配、养老服务的供给以及养老模式的创新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随着中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城市的管理者也在为这种“降维养老”趋势提供便利。
为鼓励本地户籍老年人异地养老,京沪采取的引导性政策方向是将本地养老政策外延至周边城市。
《2022年北京市老龄事业发展概况》显示,2022年,北京进一步推动养老项目向河北省廊坊市北三县等环京地区延伸布局,做好京津冀运营补贴拨付工作,向河北省、天津市共计拨付运营补贴3090.25万元。
除此之外,北京一些地区也直接向老人发放现金补贴以鼓励老人异地养老。
例如,2020年6月,北京市西城区就明确提出,入住天津、河北以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和乌兰察布市等地养老机构的西城户籍老人,每人每月可享600元的补贴。
在京沪向外“疏解”老人的过程中,京沪周边城市也瞄准了市场机遇,以各项举措主动承接京沪老人的养老需求。
从2018年开始,苏浙皖三省的上百家养老机构先后与上海签署了区域养老一体化试点合作协议,内容包括养老人才培训培养、相关服务标准互认、智慧养老、产业协同发展等。
2023年3月,河北省就出台行动方案提出将在环京14个县(市、区)启动一批协同养老示范项目。
2024年4月,京津冀三地民政部门联合发文提出,适时组织津冀地区养老机构普惠签约活动,吸引京籍老年人异地养老、回乡养老。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副秘书长张劲松表示,客观来讲,目前二、三线城市各方面条件还比不上一线城市,城市的服务体系、产业体系还不尽完善,养老机构从硬件、服务能力方面距离老年人的需求还有差距。
为更好地吸引一线城市老年人入住,地方政府应加大力度做好城市环境改造,建设老年友好城市、老年友好社区,同时积极和大城市医疗机构对接,提升区域医疗服务能力。
中国品牌2024年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