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画:水玉玲珑 栩栩生辉

2024-09-11 00:00:00砚田小玉
东方娱乐周刊 2024年8期

内画,又称内画鼻烟壶,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工艺,其历史可追溯到清代嘉庆至道光年间,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这一艺术形式不仅融合了绘画、雕刻等多种技艺,更在方寸之间展现了艺术家的卓越才华和深厚底蕴。

现代内画艺术源于京派,分为京、冀、鲁、粤四大流派,其中尤以冀派内画规模最大、发展最快、影响最大,不久前已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冀派内画的发源地——河北衡水,还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命名为“中国内画之乡”。

内画的产生与高度透明玻璃的炼制和掏膛技术的成功密不可分。最初,艺人在小巧的鼻烟壶内壁上作画,由于内壁光滑不易着墨,只能绘制简单的图案。然而,随着技艺的不断精进,艺人开始使用金刚砂、铁珠子等工具在壶内来回摇晃,将内壁磨成细腻而不打滑的乳白色,以便进行更精细的绘画。这一过程不仅体现了匠人的智慧,也极大地丰富了内画的艺术表现力。

据传, 其最初的产生与鼻烟壶有关。当时,一个小吏在京城述职期间,因鼻烟快吸完, 便用烟签刮烟壶中剩余的鼻烟, 这一行为意外地在壶内壁上留下了具有国画线条感的刮痕。随后,这一发现被拓展成了内画壶技艺。然而, 也有专家考证认为,内画壶的真正发明者是清嘉庆年间的一位南方年轻画家甘烜文,他通过特殊的技术在壶内壁上作画,开创了内画艺术的先河。

甘烜文将小钢珠、石英砂和少量水灌入壶内晃动,将内壁磨出细纹,使颜料易于附着,然后以带有弯钩的竹笔蘸上颜色,在内壁反向作画。现存甘烜文最早的内画壶制于1816 年,据传他在1860 年辍笔。

内画艺术之所以备受推崇,不仅因为其技艺高超,更因为其艺术特色鲜明。

内画以玻璃、水晶、琥珀等透明或半透明的材质为坯,利用特制的细笔在容器内部反手作画。这种独特的作画方式要求艺术家具备极高的技艺和耐心,能够在狭小的空间内勾勒出细致入微的画面。

内画以丰富繁荣的材质、小巧玲珑的造型、精美绝伦的工艺和高超细腻的画工被誉为“ 鬼斧神工” 的艺术。

内画的题材广泛, 山水、人物、花鸟等无所不包。艺人通过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想象力,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呈现在观众面前。这些画面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

内画艺术还注重色彩的运用和画面的构图。艺人运用彩色颜料,并融入西洋绘画技法,使画面色彩典雅华美、明艳逼真。同时,他们还注重画面的构图饱满和线条流畅,通过精细的勾画和巧妙的布局,将众多元素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幅精美绝伦的艺术作品。

内画艺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承与发展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的加大和人们文化自信的增强,内画艺术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关注和传承。

许多艺术家致力于内画艺术的创新和发展,通过引入新的材质、技法和题材,不断丰富着内画艺术的表现形式和内涵。

同时,内画艺术也注重与现代生活的结合。许多艺术家将内画艺术应用于现代家居装饰、文化礼品等领域,使内画艺术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和实际需求。这种结合不仅促进了内画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也为现代生活增添了一抹独特的文化气息。

内画艺术不仅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它融合了国画、书法、篆刻等多种艺术元素,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同时,内画艺术还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色彩展现出自然之美、人文之情和社会之态。

内画的题材广泛,山水、人物、花鸟等无所不包。艺人通过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想象力,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呈现在观众面前。这些画面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

内画艺术最初就是在鼻烟壶上发展起来的,因此鼻烟壶仍然是内画艺术的重要载体。现代内画艺术家继续在传统鼻烟壶上创作精美的内画作品,同时也在不断创新,将内画艺术应用于其他透明或半透明的容器上,如酒瓶、花瓶等。

如今,内画艺术家创新研发出了内画艺术酒、水晶球、茶叶罐等150 余种新产品。这些产品将内画元素与当代的消费需求、审美取向、工业设计、时尚创意等有机结合,实现了“艺术品实用化,实用品艺术化”的创作理念。

中国书画双馨艺术大师——杨新顺,国家一级美术师、国家一级书法师。其书法师从原书协主席沈鹏,同时他也是国画大师关山月的再传弟子,“终南画派”的创始人。

为了响应国家文化复兴的号召,将中国传统的书画文化更好地推向千家万户,杨新顺老师特别选取最能代表国人精神和形象的万里长城及五岳河山为题材,历时数月精心布局,终于绘制出这套气势恢宏的《民族颂》画作。

整套画作构图新颖、气势恢宏,手法行古韵,呈新意,极富时代感,突出了长城的雄伟和五岳的俊秀,描绘出祖国大好河山的壮美气魄,彰显出中华民族的活力与气势和坚强不屈的气概,具有极高的欣赏和收藏价值。

(转载自公众号砚田庄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