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音乐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艺术。高校校园音乐文化是大学生的心灵鸡汤、思想的润滑剂、学习的调节剂、生活的兴奋剂。作为一种独特的校园文化,吸引大学生融入音乐文化的美妙之中,享受音乐文化带来的育人价值。校园音乐中美妙的旋律和生动的词汇及丰富的文化思想,成为打开学生心灵大门,升华学生思想境界,发挥思想引领、净化心灵、增进心理健康、陶冶性情、鼓舞士气和激励进取的金钥匙,真正发挥立德修身、励志前行的育人功能。
[ 关键词] 普通高校;音乐文化;育人功能;建设途径
[ 项目名称] 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重点课题“ 高校音乐文化建设的育人功能和方法研究”(项目编号:2023FDYZD04)。
一、引言
劳动创造了人类本身,也创造了音乐,充实了生活,提高了思想境界。音乐能带给人快乐,也能触动人的情感,净化人的心灵,提升个人素养。由此体现了音乐文化可以改造和净化人类的思想,推进人类文明的发展,促进音乐文化的文明进步。音乐蕴含着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悠久历史传统文化和积极进取的奋斗精神,共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高校校园音乐文化亦是如此,推动着校园的文明建设与学生的思想进步,这也就为高校校园音乐文化明确了育人功能和实践路径。
二、校园音乐文化的德育功能与建设途径
(一)德育功能
音乐作为一种听觉艺术,蕴藏着深厚的德育内涵,因其潜藏着深邃的文化背景和文化意境,把社会杂录、人生百态和时代主题编制在流动的音符里,传承着中华传统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把先进的思想传唱,使得音乐在育人中具有纯净的思想境界、广阔的德育空间。
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思想家列宁认为:“音乐是对人们进行教育的有力工具。”苏联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对于艺术,尤其是音乐,道德是其灵魂,是其存在的意义。”可以看出,音乐对于高校德育育人的功效非常重要。早在我国西周时期,“六艺”中的“礼”“乐”教育深刻阐明了“伦理道德、礼义廉耻”的德育育人标准,“礼”“乐”的结合,把音乐与德育绑在了一起,成为规范后世言行、品行、德行等的伦理道德要求,成为德育育人的标尺和思想,至今我国也传承着音乐的德育育人功能和不同路径[1]。
(二)建设路径
升旗仪式上唱奏《义勇军进行曲》,可以激发集体性的爱国热情,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提升大学生的品德;大学生合唱比赛中歌唱《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廉政颂》《八荣八耻》《扫得人间亮堂堂》,可以提升大学生的廉洁奉公意识;校园歌手大赛歌唱《公民道德歌》《文明礼貌歌》《感恩的心》《一分钱》《严守纪律歌》《爱国奉献歌》《劳动最光荣》,可以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品质;校园专题音乐欣赏课,让学生赏析歌剧《白毛女》,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电影《刘三姐》,歌曲《卖报歌》《红孩儿》《闪闪的红星》等途径开展德育育人活动,对于新时代高校育人具有现实意义。
三、校园音乐文化的社会功能和建设途径
(一)社会功能
音乐文化与时代同步,具有强烈的社会性。我国古代设置“大司乐”“乐府”“教坊”和“太常寺”等音乐机构服务社会,用音乐作为仪式、祭祀、庆典、婚丧嫁娶等社会功能。它以音乐的动感、歌词的意蕴、诗歌的情怀、舞蹈的神韵规范社会行为,明确社会伦理,形成民间风俗,端正社会礼仪,强化社会政治功能,协调社会人际关系,开阔人们的社会视野,宣传社会正能量,提倡社会新风尚,营造和谐奋进的氛围,推动校园文明发展进步。
(二)建设途径
1.校园音乐学习与歌曲传唱
校园音乐文化应与时俱进,在抗洪抢险、地震灾难、森林灭火等特殊时期,通过校园广播和校园活动传唱和赏析歌曲《让爱满天下》《相信》《黎明》《为了谁》《温暖岁月》《手牵手肩并肩》《你是光你是爱》《天使的模样》等爱国爱民、无私奉献的励志歌曲,传播正能量,引领新思想,发挥积极的社会作用。这些音乐文化在高校传播和学习,能够激发大学生的思想与激情,发挥着积极的社会功能。
2.校园音乐课堂与音乐活动
高校开展音乐选修课、音乐必修课,成立大学生艺术团、大学生音乐协会,举行音乐文艺汇演和合唱比赛等课堂内外音乐活动十分必要。把《文明城市之歌》《志愿者之歌》《创卫之歌》《和谐校园》《复兴之路》《中国梦》等优秀的、健康的、进步的歌曲在大学生校园生活中潜移默化地进行社会意识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担当意识,对推动社会发展发挥积极作用[2]。
四、校园音乐文化的审美教育功能和建设途径
(一)审美功能
音乐的美与生俱来,因为“美”成其为“乐”,其本身就是以“美”和“乐”而诞生的,是天生的审美学科。这种美是外在音乐旋律的形式线条美,是内在音乐思想表达的内涵美。
从形式上看,音乐音响强弱变化、音乐节奏组合、旋律起伏跌宕、曲式结构巧妙、和声丰富多彩、音色的和谐美妙等,在演奏技巧和歌唱表演中得到美的享受。从内涵来看,音乐体裁、题材、风格、歌词、创作背景等方面更加真实、生动地再现了音乐的本源与音乐创作的主题与意图。在声乐和器乐两个方面带给人们不同的声乐感知和思想引领,得到心灵的洗礼,使人们在不同的器乐演奏中感受到器乐的美妙与和谐[3]。
(二)建设路径
1.剧目欣赏
校园可以通过歌剧、芭蕾舞剧、音乐电影、音乐剧等专题欣赏。例如:歌剧《白毛女》《洪湖赤卫队》《王贵与李香香》;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花木兰》《牡丹亭》;音乐电影《刘三姐》《阿诗玛》;音乐剧《金沙》;等等。它们都取材于神话、传说、现实生活、时代强音和社会百态,充分表达人们的思想情感和社会的时代主题。其音乐风格各异,彰显民族色彩和时代特点,音乐的曲调、节奏、音色、和声、力度、曲式和织体等配以歌词意境、创作背景,多重展现音乐的审美功能。
2.歌曲和器乐曲欣赏
婉转起伏的音乐线条和丰富饱满的和声组合,给人以丰富的音响感知;悠扬抒情的音乐带给人舒心悦目、恬静明朗、静怡养神的感受,欣赏到美妙的旋律,能从中产生联想和想象;铿锵有力、气势豪迈的音乐旋律给人以精神振奋,带来力量,提升精气神,创造清新的思维空间;低沉婉转、优柔缓慢的音乐带给人乡愁、思恋、悲痛、忧愁的美感,触动人的心灵,拨动人的心弦,带给人无限的遐思;杂乱刺耳的音乐带给人急躁、紧张、混乱、恐慌的音效,给人以新鲜、刺激,挑动人的情绪,引发人的思绪,触动审美的神经。
3.其他途径
音乐作为一种审美艺术,在校园里科学合理地选用音乐进行校园休憩时广播、食堂进餐时放松、公寓休息时怡心静思、课堂中和实验后静怡调神、课间休息时提神助力、运动会上鼓舞士气等都潜移默化地给予学生美的熏陶,品味音乐之美,提升学习兴趣,激发精神活力,和谐同学关系。
五、校园音乐文化的教育功能和建设途径
(一)教育功能
早在我国原始社会就留下了音乐教育的痕迹。据史料记载,在原始社会就有音乐教育活动。《吕氏春秋·纪 · 仲夏纪 》记载的“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葛天氏之乐;先秦典籍《列子·黄帝》中记载由夔编制的“击石拊石,百兽率舞”乐舞。这里的夔就是舜时的专职乐官,专门管理乐舞,是氏族社会乐舞的负责人,用音乐和舞蹈维系着整个氏族的社会。周初诞生了中国古代第一所音乐学校,其中“春官”和“大司乐”是教育机构;秦汉时期的“乐府”,隋唐的“太常寺”“梨园”“教坊”等音乐教育机构影响至今,促使宫廷音乐、文人音乐、民间音乐交融发展,是当今高校音乐文化建设中发挥教育功能的重要借鉴。
(二)建设途径
高校音乐文化建设途径丰富多彩。比如,歌手大赛、讲音乐故事、合唱比赛、音乐欣赏、器乐表演、交响音乐会、音乐沙龙、联欢晚会和音乐创作等活动,把音乐的美融入校园,以歌词内涵唱出每一段情怀,以音乐舞蹈表演欢乐与愉快,以美妙的器乐曲奏响时代华章,以丰富多彩的音乐形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励志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廉洁教育等,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音乐文化环境,提振师生活力,发挥教育功能。
六、校园音乐文化的智育发展功能和建设途径
(一)课堂音乐文化智育功能与建设途径
在课堂教学中,用音乐作为引子,引导学生融入课堂,能够激发其积极情绪,活跃思维;融入恰当的音乐进行思政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课后以音乐结尾,能够缓解师生疲劳,保持愉悦心情,释放压抑情绪。音乐文化在课堂合理布局,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促进智育的活跃程度。
(二)课外音乐文化智育功能与建设途径
课余时间校园广播播放晨曲唤醒晨中的小鸟,把黎明告诉学生,开启美好的学习生活;课间播放轻松愉快的音乐调节情绪,放松疲倦状态,激发动力;午间和晚间播放红色歌曲、励志歌曲、合唱曲、钢琴曲、小提琴曲和民族器乐曲等,开阔学生的思维视野,促进学生的智育发展;在实验实训室以低音量形式播放清晰流畅、婉转动听的音乐,能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创新创造能力,调节稳定心态,提高实训技能水平[4]。
(三)馆舍音乐文化智育功能与建设途径
以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为例,馆舍包括校史展览馆、图书馆、中医文化馆、中药科技馆、生命科学馆和学生宿舍。校史展览馆和图书馆等公共教育活动场所选择轻音乐、钢琴曲、小提琴曲、萨克斯曲、短笛和葫芦丝曲等,以抒情优美、婉转流畅、轻松平和、舒缓和谐的乐曲,营造宁静的学习状态。中医文化馆播放古琴曲、古筝曲、埙曲、琵琶曲、箫曲、葫芦丝曲等轻柔、舒缓、柔情、平和的古乐,营造清心悦目、古朴飘香、文化深邃、底蕴厚实的中医文化意境。中药科技馆用长笛曲、横笛曲、古箫曲、骨哨曲和巴乌曲等空旷、通透、悠远和奔放的音乐,传播中药的魅力与价值、采药人的艰辛与快乐、制药人的奔放与执着。生命科学馆是现代医学科学的展现,钢琴曲、小提琴曲、萨克斯曲、小号曲、二胡曲、扬琴曲等中西方现代音乐相结合,聆听现代西方医学气息和中国古今医学的声音,以现代化节奏与古韵相结合,把观众带入神秘的世界,探索和感知医学科技的奥秘。学生宿舍是学生的家,利用早晚和午间播放不同的音乐会让学生在宿舍感到温馨和愉快。例如:晨起播放《黎明》《苗岭的早晨》《商山早行》和《荒山之夜》等民族器乐曲,唤醒学生,倾听百鸟争鸣、雄鸡报晓之声;午间播放大合唱和大合奏,让学生感受音乐的力量,激发爱国热情和团结精神;晚间睡前以舒伯特的《小夜曲》《催眠曲》,贝多芬的《月光曲》,古曲《关山月》《汉宫秋月》等优美抒情、轻柔舒缓的音乐,帮助学生静心学习、催眠入睡,提高智育发展质量[5]。
七、校园音乐文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和建设途径
(一)心理健康教育功能
音乐疗法早已被医学界作为心理疾病、精神疾病、手术分娩和失眠多梦等临床治疗手段,音乐是心灵的鸡汤一点不为过。音乐对于调节个人心理健康、促进心理和谐、提升心理机能具有积极的辅助治疗作用。音乐对人的情绪影响力极强,可以让人的情绪变得兴奋、喜悦、激动、低沉、忧伤、暴躁等,刺激个体心理和内分泌系统,转变个体心理行为,成为音乐治疗师治疗个体疾病的特殊手段。人在情绪好的时候,心理往往是积极的,会把坏事看成好事,反之亦然。音乐通过正反两个方面来对人进行心理调适治疗和矫正,改变人的情绪,左右人的心理,制约人的行为。如果传统的心理治疗认为“认知决定情绪”,那么音乐心理治疗则是“情绪决定认知”,所以在高校校园里播放健康向上的音乐是非常必要的。
(二)建设途径
以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为例,课间播放和声强烈的音乐,课后播放抒情悠扬的音乐,可以把学生上学的朝气蓬勃与音乐同步,把上课后的疲劳从音乐中释放,把学生放学时轻松愉悦的心理与音乐融为一体。早晨播放《晨曲》《黎明》《太阳升起来》可以带给学生朝气与活力;午间和傍晚播放《青春进行曲》《青春圆舞曲》《土耳其进行曲》《拉德斯基进行曲》和《斗牛士进行曲》等可以给学生带来阳光与美好、兴奋与快乐、进取与拼搏的积极心理;在校园文艺晚会、歌手比赛、颁奖晚会、开学典礼、升旗仪式、毕业典礼等主题活动中选择健康、进步的音乐,可以营造良好的氛围,增强集体荣誉感和个人荣誉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这些途径都可以潜移默化地调动学生的积极心理,塑造完美的人格[6]。
八、结语
高校音乐文化育人丰富多彩,形式多样,但也因院校不同特点各异。就医药院校来说,既具有其他普通高校所共有的音乐文化育人功能,也具有医药类针对性强的音乐育人功能和建设途径。不仅能在思想引领、艺术素养、美学修养和专业素质等方面发挥功能作用,也能在医药、临床、护理、中医、中药等专业的科技馆、实验实训室、临床辅助治疗、妇产科缓解压力和疼痛等诸多方面发挥育人功能作用,确立良好的建设途径,在项目实践过程中得到有效实施。实践证明,音乐文化育人在医药院校能够积极发挥育人功能和强化专业建设,提升教学质量等。婴幼儿托育与管理专业和大学生创新创业等全国大赛中斩获一等奖,都离不开音乐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在临床治疗和实验实训中得到患者和学生的认可,也证明了音乐文化在医药院校的育人功能和建设途径上的潜力是非常大的,还有很大的空间需要再挖掘,值得进一步进行实践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孙卫国.中国古代音乐教育机构及其历史功用[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1(03):26-29.
[2] 付梨.王时《高级单声部视唱练习曲20 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7.
[3] 徐忠奎.唐代教坊中的音乐教育[J].民族音乐,2011(03):6-8.
[4] 谢静杨.音乐表演中的意境生成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5.
[5] 郝彤.蔡邕与他的“焦尾琴”[J].儿童音乐,2023(04):55,73.
[6] 魏松,苏碧芳.论歌曲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教学形式的研究[J].北方音乐,2014(02):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