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高考的高中物理授课分析

2024-09-04 00:00:00徐强
数理天地(高中版) 2024年16期

【摘要】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和技能,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因此,高中物理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新高考模式下的高中物理教学改革途径,结合新课程标准和新高考制度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对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新高考模式,提升学习效果.

【关键词】新高考;高中物理;课堂教学

新高考模式的实施和新课程标准的推出对于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在当前高中物理教学中,很多教师仍然秉持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僵化受限,无法适应新时代学生的教育需求.这导致学生在面对繁琐枯燥的物理知识时,无法产生学习兴趣.鉴于此,高中物理教师应对新高考模式下的教学进行有针对性的探索,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新高考的考试要求和方式,从而为他们日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1 新高考对高中物理教学的影响

1.1 教学内容的变化

新高考侧重于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物理学科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在教学内容上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首先,新高考要求物理教学更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强调对物理概念、定律和原理的深刻理解;其次,新高考增加了对物理学科前沿知识和跨学科知识的考查,要求物理教学能与科技发展步伐同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1.2 教学方法的变化

传统的高中物理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在被动接受知识.然而,新高考改革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采用探究式、合作式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这些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使学生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建立知识体系,提高物理学科素养.

1.3 教师角色的变化

在新高考背景下,教师的职责也发生了显著变化.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协作者和推动者.教师需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有利于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教学环境.同时,教师还需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提升专业素养,以适应新高考改革对教师角色提出的新要求.

2 新高考下高中物理教学的特点

2.1 课程结构体现基础性和选择性

新高考物理课程的设置不仅保证了基础性,同时增加了选择性.这样不仅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求,也体现了新高考对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重视.基础性课程注重于掌握物理学科核心概念和基本技能,而选择性课程则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在兴趣和志向上提供了自由选择的空间.

2.2 课程内容体现时代性和生活性

新高考下物理课程紧跟科技发展步伐,及时反映了物理学科的最新成就和发展趋势.同时,课程强调了实际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学习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2.3 突出过程与方法

新高考着重于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估,物理教学也更加关注过程和方法的教学.教师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体验物理规律的发现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问题解决能力.同时,物理教学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通过实验活动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3 基于新高考的高中物理授课策略

3.1 构建突出新高考氛围的教育环境

新高考的特点在于对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应用能力进行了重点考查,因此考题类型和所涉及的知识点都有所改变.相比之前,学习的难度显著增加,这给本来就有压力的高中学生增加了焦虑感和紧张情绪.因此,为了降低重复率,教师可以通过调整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增加实验和实例分析,营造浓厚的新高考氛围,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扎实的基础知识应用能力.同时,教师应该注重考查知识点的变化,并将其融入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新高考的要求[1].

例如 在教学“抛体的运动”时,教师可以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索能力为目标,采用以科学实验为主的科学探究方法,总结平抛运动和斜抛运动的普遍规律.教师可以投掷粉笔和纸片,并解释抛体运动的概念,引出一个探究问题:“粉笔和纸片都是抛体运动吗?”同时,教师引导学生从运动分解的角度分析抛体运动.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在探索物理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以及勇于创新的探究精神,进一步增强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最终完成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和内化.

3.2 设计分层问题全面促进学生发展

在高中阶段,由于学生的认知理念和学习习惯等存在差异,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呈现一定差异.如果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一刀切”教学方式,很容易导致学生之间产生“吃不饱”和“吃不下”的两极分化.这与新课程改革标准中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不符,很容易使学生对物理学习产生畏难心理.故此,教师有必要注重学生的学习差异,采用分级梯度问题设计,以照顾不同学生群体,提升学生参与度,专注学生最新发展区来极大地提升思维能力[2].

例如 在教学“力的合成”这一部分物理知识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三个不同层次进行教学.第一组是学习能力强且知识基础扎实的学生,第二组是学习能力较强但知识基础一般的学生,第三组是学习能力相对较弱且知识基础薄弱的学生.接下来,教师可采取不同的难度级别来设计这三组思考问题.对于第三组问题,可以涉及一些相对基础的概念性知识,比如“合力与分力的定义是什么”,以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对于第二个组,可以提出关于“如何将平行四边形法则运用于实际问题”的问题,以促进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他们的实际学习能力.对于第一个组的学生,则可以提出一些难度较高的问题,如“在合力夹角改变的情况下,如果假设分力的大小保持不变,如何计算合力?”这样的问题,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和效率.

3.3 借助物理实验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

在新高考的推动下,物理教师应关注采用创新教学方式,在日常授课中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热情,从而帮助他们真正理解物理知识的实质.物理实验具有生动、直观等特点,将其引入物理课堂,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在实践中探索问题的能力的提升[3].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可以利用物理教材中的内容,策划有趣的物理实验,从而激发学生的潜能,使他们通过实践联系理论,更好地理解物理概念和定理.

例如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认识与“超重和失重”相关的内容,理解其发生的条件,并正确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超重和失重现象,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引入有趣的实验.实验步骤如下:将一个钩码挂在一张纸条下方,然后用手指捏住纸条的两边,使钩码保持相对平衡的状态.接下来引出疑问,激发学生思考:如何才能巧妙地利用钩码使得纸条被撕裂呢?学生会根据他们的个人经验,提出自己的见解——通过向下施加力量来实现纸条的撕裂.教师接着发问:“从之前的实验中可以得知,纸条可以承受钩码的重量,为什么它还会被扯断呢?”考虑到学生对问题答案的理解可能受到限制,教师可以增加实验的可视性,将纸条换成弹簧测力器,并展示匀速和变速两种情况,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力的变化,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此外,教师还可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相关的实验探究活动.例如,组织学生到户外观察,仔细记录所观察到的生活现象和问题,并在课堂上与其他学生展开讨论.必要时,可以开展相应的实验来逐步验证猜测,旨在培养学生的物理概念掌握能力,同时还能提升他们的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

3.4 物理教学要和社会生活相结合

物理知识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目前的新高考内容逐渐增加社会生活方面的要求,更注重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适当引入生活化情境,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活跃课堂气氛.这一教学方式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并且符合高考新模式和新方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述一些物理学家的经历,让学生了解中国在物理学领域所做出的贡献,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科学意识.同时,从教学内容的角度出发,探索所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的紧密关系.

例如 在教授“圆周运动”这个课题时,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对常见的圆周运动进行思考,从而提升他们对该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可以将公园里的旋转木马作为例子,通过观察和思考,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圆周运动的基本特征,包括圆心、半径和角度等概念.此外,摆钟也是一个很好的圆周运动案例.它通过摆动方式计时,钟摆的质心在摆动过程中进行圆周运动.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和实验来了解摆钟的运动规律,进一步加深对圆周运动的感知和理解.

3.5 在小组合作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国家要求新高考背景下的教学活动不仅要体现教师备课的团队精神,还要教会学生如何以团队合作的方式完成当前的学习任务,进一步提升成绩和学习效率.在物理课上,教师要参照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技能水平将学生分组,引导各组学生认真落实学习任务,在更加开放、和谐的课堂中快速克服困难,构建更加系统的知识学习体系.

例如 在讲授“力的合成与分解”这部分内容时,教师一定要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讲解教学内容,并向学生讲解高考知识的比重,保证学生的参与度.此外,教师应引导学生分组完成“合力与分力的关系”的讨论,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表达自己的想法,听取他人的意见,探索所学知识的内涵.在互动交流中集思广益,针对学习难点和重点共同规划方案.学生讨论完后,教师让学生背诵平行四边形定律.借助典型练习进行跨学科教学,完成给定情况下各种力的合成与分解,然后进行演示教学,解题结果在小组内共享,得出两个合力公式和共同总结他们的价值范围,然后小组组织内容并向全班展示.为此,教师要以身作则,调节课堂气氛,在课堂上来回走动,观察各小组的合作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对各小组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

3.6 设计趣味比赛,优化课堂练习活动

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有深化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并提高他们的知识运用能力.一般而言,教师会在课堂上引入更多的习题,以便让学生进行练习和解答.然而,这种做法不可避免地会使物理学习变得单调乏味,学生感受到较大的学习压力,有些甚至对学习产生厌烦情绪.通过有趣的练习活动,学生能够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更好地掌握和运用物理知识.教师可以改变传统的题海战术,采用竞赛形式进行课堂解题训练.这不仅可以给高中学生带来愉快的解题和练习体验,还能显著提高他们的解题效率,促进他们对知识的准确应用[4].

例如 在教学“摩擦力”这一课程时,教师可以将练习题都转化为各种不同的问题情境,运用图片和生活中的实例形象地引入这些问题,并通过幻灯片演示的方式展示给学生.教师需要向学生详细解说比赛规则,即“答对的学生将得10分,答错的学生将被扣除5分,最终根据总分决定前3名获胜者,并颁发奖品”.为了增强高中教学效果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我们可以引入竞赛活动.当学生连续3次不参与答题竞赛时,会被扣除5分,并且得分最低的学生需要为大家表演节目.这样做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激发他们的挑战意识,并帮助他们在解决现实问题时更好地运用已学知识.

4 结语

综上所述,新高考模式与新课标改革相辅相成、互为依托,因此高中物理教师需针对物理教学现状,从多个方面进行改革.需结合新课程标准和新高考制度的要求,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思维、学习能力和物理观念,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新高考模式,为他们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文钦.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物理高效教学的思考与探索[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3(06):97-99.

[2]王善锋.新高考模式下构建高中物理高效课堂的思路探索[J].中国教育学刊,2023(S1):168-170.

[3]崔大军,牛建玲,赵东.构建新高考下高中物理高效课堂的策略[J].高考,2022(34):6-8.

[4]左定凡.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学的核心能力培养策略探究[J].高考,2023(23):156-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