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简称“赣”,因唐玄宗设江南西道而得省名,又因省内母亲河赣江而得简称。江西位于中国东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自古为“干越之地”“吴头楚尾,粤户闽庭”,乃“形胜之区”。
江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尤其宋代以来,江西人在文学、科技、艺术等领域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江西文士云兴,辞章霞蔚,大家辈出,百世流芳。特别突出者如“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唐宋八大家”中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此外,还有黄庭坚、朱熹、文天祥、汤显祖、宋应星、八大山人等。他们在不同的文化层面上、不同的历史进程中,皆彰显出了智慧的光芒,为华夏文明的进程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隐逸诗人之宗:
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是中国伟大的诗人、文学家、思想家,流传于世的作品有诗125首、文12篇。
陶渊明生活的魏晋南北朝,政权更迭频繁,战争不断,民生凋敝。陶渊明曾祖父陶侃官至东晋大司马,外祖父孟嘉是当时名士,有“孟嘉落帽”的逸事流传。纵览陶渊明的一生,陶侃一系留下的“耕”、孟嘉一脉留下的“读”,是陶渊明身体力行的生活宗旨,为他的田园诗创作埋下了伏笔。
陶渊明青少年时期受过正统的儒家教育,博览群书,勤于思考。从少年时的“猛志逸四海”,到中年的“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再到晚年的“猛志固常在”,“大济于苍生”的济世热情贯穿陶渊明的一生。他出仕后,先后担任江州祭酒、桓玄幕僚、镇军参军、建威参军、彭泽县令等职务。这些官职虽然不高,但因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在东晋时期的特殊军事地理位置,陶渊明几次被卷入权力斗争旋涡,看尽政治倾轧的黑暗和残酷。公元405年,陶渊明以一篇立意高超、文辞畅达的《归去来兮辞》,告别了仕宦生涯,开始自耕自种、饮酒读书的田园生活。
陶渊明贡献给后人的佳句太多了。从“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的高尚节操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自然闲适,从“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的安贫乐道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美好愿景,一位清高耿介、洒脱恬淡的高士形象跃然纸上。
陶渊明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以一己之力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中的“田园诗派”,他身上好像有一种强大吸引力,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黄庭坚、辛弃疾……都是他的忠实粉丝。魅力如此,令人叹服!
(二)北宋文坛领袖: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字永叔,吉州永丰(今江西永丰)人,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欧阳修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死后累赠太师、楚国公。后人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也是北宋时期文甲天下、举国公认的文坛领袖。
欧阳修自幼家境贫寒,其父为官清正廉洁,为人乐善好施,后逝于任上。欧阳修当时只有3岁,与母亲相依为命。因家贫买不起笔和纸,母亲就用芦苇秆在沙地上教欧阳修写字,从此,“画荻教子”的美闻在民间流传。
欧阳修的科举之路非常坎坷。因受韩愈文风的影响,他在科举考试的路上连栽两个跟头。他17岁时首次参加州试,因为韵律不合而落榜;三年后,又因为“不合时宜”而落榜。22岁时他参加国子监考试获得第一,同年秋季参加国学解试又获第一,第二年参加礼部省试再获第一。欧阳修“连中三元”,名动天下。他的仕途之路亦是崎岖,屡被贬谪,一生三起三落。王安石曾评价他“果敢之气,刚正之节,至晚而不衰”,赞叹之情溢于言表。
作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杰出领袖,欧阳修在文学主张上提出“文道并重”,为宋代文坛树立了欣欣向荣的风气。欧阳修以文章名冠天下,一生诗文成果丰硕,被尊为“一代文宗”。今存诗882首、散文2220篇。苏轼评价其文说:“论大道似韩愈,论事似陆贽,记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白。”
欧阳修作为文坛宗师,不仅文章锦绣,而且独具慧眼,举贤荐能,堪称千古伯乐。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张载、程颢、包拯、韩琦、文彦博、司马光等人都得到过他的赞赏与推荐。最难能可贵的是“唐宋八大家”中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五人,均以布衣之身被他相中和提携,从而名扬天下,成为当时文坛主将。
今天我们读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醉翁亭记》),也定会为欧阳修那种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和民本思想点赞。
(三)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
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王安石生活在北宋开始走向衰落的时期,他出生于仕宦家庭,从小博览群书,文思敏捷,下笔成章,才华横溢;随父亲宦游南北各地,深刻了解民间疾苦,逐渐立下了报国为民的远大志向;一生两次担任宰相,两次被罢免,有着两起两落的传奇人生。
作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王安石胸怀安定天下之志,以富国强兵为己任,领导了北宋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改革运动,史称“王安石变法”。虽然变法以失败告终,但他展现出来的改变现实的雄心壮志和治国平天下的雄才伟略,以及忧国忧民、勇于探索、锐意创新、敢于担当的改革精神,是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其中一些改革举措甚至产生了国际影响,列宁曾称赞他为“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
王安石既是具有经天纬地之才的大政治家,也是满腹才情的大文学家,与韩愈、苏轼等人并称“唐宋八大家”,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等作品存世。他的诗文,既有唐音,又有宋调;既咏今怀古,又论事辩理;既新奇工巧,又含蓄委婉。他的诗文勾勒出了生活的片段或社会的真实,深刻影响了宋诗的发展。当时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曾经写过一首《赠王介甫》:“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诗中高度赞赏王安石的文学才华。后来,王安石在北宋文坛上也具有崇高的威望。
王安石舍身为国,敢当天下大事;实施变法,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朴实节俭是他的品质,勇往直前是他的魄力,“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登飞来峰》)是他的真实写照。他志大而才不疏,死后无任何遗产,不愧为北宋名相。
(四)“江西诗派”开山鼻祖:
黄庭坚
黄庭坚(1045—1105),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著名诗人、词人、书法家,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年号“涪翁”。黄庭坚一生为官清正,治学严谨,以文坛宗师、孝廉楷模垂范千古。他是“苏门四学士”之首,也是“宋四家”之一,诗书画号称“三绝”,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他的诗风生新瘦硬,力摈轻俗之习,刷新了宋诗面貌;他擅长行书、草书,楷书,自成一家,形成了独特风格。
1045年,黄庭坚出生于洪州分宁双井村。双井黄家是世家望族,自古人才辈出,仅宋代就出了48位进士,其中4人官至尚书,被誉为“华夏进士第一村”。黄庭坚自幼聪颖过人,文学天赋极高,有过目不忘之能。“坚幼警悟,读书五行俱下,数过辄忆”,5岁开始接受启蒙教育,能够背诵《诗经》《论语》等;7岁时写了一首《牧童诗》——“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陇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就事论理,令人惊叹。
受家庭的熏陶和家学的影响,黄庭坚是一位清正廉明的好官,有着强烈的施仁政、抚黎民、建功业的思想。他率性耿直,因此仕途坎坷,多次被贬。但他一身傲骨,正气凛然,人品如玉,一生淡泊名利,旷达乐观。无论是做官、做学问,为师、为友,他都堪称表率。
在诗歌创作上,黄庭坚主张点铁成金、脱胎换骨、无一字无来处,崇尚“平淡而山高水深”的诗风。“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清平乐》),正是如此体现的,其清奇跳脱的风格、空灵蕴藉的意境令人拍手叫绝。当时以及后来的诗人多以黄庭坚为榜样,学习他所提倡的诗歌创作主张和方法,由此形成了一个诗歌流派。南宋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把以黄庭坚创作理论为中心而形成的这个诗歌流派命名为“江西诗派”,这是当时最大的诗派,影响了南宋一代诗风,对宋代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五)千古忠臣:
文天祥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号“文山”,出生在被誉为“文章节义之邦”的庐陵(今江西吉安),南宋末年政治家、文学家,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
年少时,文天祥见到学宫祠堂里供着乡贤欧阳修、杨邦乂、胡铨等人的画像,谥号都有“忠”字,便慨然立誓说:“没不俎豆其间,非夫也!”文天祥的一生,也正如他的这句誓言,忠于宋朝,威武不屈,慷慨就义,体现了大丈夫的浩然正气。在国家危亡时,他毅然召集义军,坚决抵抗入侵;在被俘拘囚中,他始终大义凛然,最后从容殉国。
1278年底,文天祥兵败后自杀未果,不幸被俘。其后他写下撼人心魄的《过零丁洋》(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表达了以死殉国之心:“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用这惊天一问和从容一答,告诉人们生的价值和死的意义。他还写了大量的诗、词和散文作品,不仅给我们留下了慷慨激昂的雄文,更给我们留下了面对侵略时傲然不屈的脊梁。
宋朝以后,无论是封建统治者,还是士大夫、民间百姓,都对文天祥的英雄气节充满赞誉。明朝名将于谦称赞他:“殉国忘身,舍生取义。气吞寰宇,诚感天地。”清朝皇帝乾隆评价他:“忠诚之心,不徒出于一时之激,久而弥励,浩然之气,与日月争光。”文天祥的浩然正气震古烁今,鼓舞了后世无数仁人志士在国家危难之际,舍生忘死,前仆后继,尽忠报国。
江西山川秀美,人才辈出,优美的自然风光与悠久的历史人文相得益彰,无怪乎王勃在《滕王阁序》中赞“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雄州雾列,俊采星驰”……生在江西,的确是一种自豪。江西历史文化之繁盛,文化名人之频出,是有原因的。宋代的文坛领袖欧阳修就曾得意地说:“区区彼江西,其产多材贤。”南宋的李道传给前辈杨万里作谥告,开头就说:“窃观国朝文章之士,特盛于江西。”
也许有人会说,这只是宋代这一特殊时期的文化喷涌现象吧。其实,即使近代,江西亦是名人辈出,如詹天佑、陈寅恪、傅抱石、胡先骕、邹韬奋等。照古观今,继往开来,历史文化名人需要致敬与追怀,其文化精神更需要传承与弘扬。愿我们新时代的青少年,以江西先贤为榜样,讲好江西故事,做江西文化名片的代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