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西行”视域下李娟散文创作中新疆文化景观的融入与认同

2024-09-02 00:00:00李玲
名家名作 2024年22期

[摘 要] 旨在探讨李娟散文创作中新疆文化景观的融入与认同问题,通过“本土西行”的视角,分析李娟如何在作品中展现新疆的自然风光、民俗风情和文化特色,并探讨她的写作风格如何反映出对新疆文化的认同和情感联系。在“本土西行”的视角下,李娟的散文创作不仅展现了新疆丰富的文化景观,而且通过独特的写作手法实现了对新疆文化的深刻认同。研究发现,李娟的作品中对新疆自然风光的描绘充满诗意,对当地民俗风情的记录生动真实,高度体现了她对新疆文化深厚的感情和认同。此外,她的写作风格也反映出对新疆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她通过细腻入微的笔触,将新疆的文化特色和人文精神传达给读者,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理解。总之,李娟的散文创作不仅是对新疆文化的一次深情告白,也是对“本土西行”文学理念的有力实践,为当代文学的多元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多元启示。

[关 键 词] “本土西行”;李娟;散文;新疆文化;文化自信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地方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成为一个重要议题。李娟的散文作品,以其对新疆本土文化的独特描绘,为文学创造者提供了一个观察和理解这一地区文化特征的窗口。通过“本土西行”的视角,不仅能够看到李娟如何将新疆的自然美景、民俗风情和文化传统融入她的文字中,还能探讨她如何通过文学作品表达对新疆文化的认同和情感联系,研究李娟散文中新疆文化景观的融入与认同,对于理解新疆文化的独特性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揭示李娟如何通过文学创作来传承和弘扬新疆的传统文化,同时展示新疆文化如何在现代文学中找到新的表达方式,探索文学在构建地方认同和促进文化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由此推之,本研究不仅对文学研究领域有贡献,还对文化保护和地方发展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缘起:“本土西行”的原乡梦境

(一)“本土西行”的价值主张

李娟的散文创作与“本土西行”概念之间存在紧密的关联性,李娟的作品深受地域背景的影响,同时反映了她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文化认同。一方面,李娟的散文书写常常围绕新疆这一特定的地域展开,她通过对新疆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和社会现实的描绘,展现了这一地区独特的文化景观,这种对本土文化的深入挖掘和表达,正是“本土西行”概念中强调的本土文化主体性的体现。李娟的作品不仅是对新疆文化的简单记录,更是对其深层内涵和精神特质的挖掘和呈现[1]。

另一方面,李娟在书写过程中也展现了对外部世界的开放态度和学习精神。她通过旅行和阅读等方式,接触和了解了不同的文化和思想,这些经历丰富了她的视野,也为她的创作提供了新的灵感和思路。从本土出发,向外部世界开放和学习,正是“本土西行”所倡导的文化交流和互动的体现,高度展示了对文化认同的探索和表达。李娟在作品中既表达了对新疆本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也展现了对其他文化的尊重和包容。

(二)原乡梦境的交相辉映

李娟的散文创作深受其生活经历的影响,她的作品背景主要集中在两个地方:四川乐至和新疆阿勒泰。四川乐至是她的童年故乡,那里的山水人情和童年记忆构成了她早期作品的情感基石;而新疆阿勒泰则是她成年后的居住地,那里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族文化激发了她创作的灵感。

由此,在李娟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她如何将这两个地方的文化景观和生活经验融为一体,形成了她独特的写作风格。在四川乐至的作品中,她回忆了童年的纯真时光,描绘了家乡的风土人情,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深眷恋,这一点她本人有更清晰的认知,“使我所记起的那些事情,总是一不留神就把我拉回到过去,令我清晰地停止在某个过去时刻,动弹不得,并以那一刻为起点,缓慢地重来一遍”[2]。而在新疆阿勒泰的作品中,她则通过对当地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的描写,展现了一个既陌生又熟悉的世界。她的写作不仅是对故乡的怀念,更是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她通过细腻入微的笔触,将读者带入她的世界,使读者充分感受到她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家乡的依恋。比如她初到新疆的流浪与困境、迷惘与徘徊,在《九篇雪》《阿勒泰的角落》《我的阿勒泰》[3]等作品中得以深刻体现,可见她的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也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和认识这两个地方的独特视角。

二、实践:李娟散文书写的新疆景观

(一)人文风情的日常化

新疆,这片广袤而神奇的土地,既有日常生活的烟火气,也有远方的诗意和浪漫,李娟的散文作品就是对新疆日常生活与远方风光的完美诠释。李娟的笔下,新疆的日常生活充满了生动和趣味。无论是城市的喧嚣还是乡村的宁静,她都能捕捉到那些细微而真实的瞬间,在她的笔下,新疆人的日常生活不再是单调乏味的重复,而是充满了温情和趣味。她通过细腻的笔触,让读者感受到新疆人的热情、善良和坚韧,也让读者对新疆的日常生活充满了好奇和向往。她曾说:“有某些凝固于每一具体道德习惯领域之中的基本和一般的规范,舍此,则日常生活在事实上将不可能进行。”[3]这展现了她对新疆未来生活的期待和憧憬,她认为,新疆有着巨大的潜力和机遇,只要人们能够团结一心、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够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她笔下的人物,无论是老人还是孩子,都充满了生命力。他们的笑容,他们的眼泪,都是那么真实、那么动人,展现了新疆人民的善良、勇敢和乐观,让人对这片土地充满了敬意和向往。

此外,李娟的散文作品还展现了她对新疆文化的深刻思考和独特见解。她通过对新疆历史、民俗和文化的挖掘和整理,揭示了这片土地独特的魅力和价值。“新疆的文化不仅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更是一种生活的智慧和哲学”[4],在她的笔下,新疆的文化不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而是一个开放的、与世界多元文化相互交融的体系,这种开放的态度和包容的精神,使李娟的散文作品具有了更广泛的受众和更深远的影响。她的作品不仅让读者感受到了新疆的美丽和魅力,还引发了人们对于新疆文化、历史和未来的深入思考和探讨。

(二)自然风景的日常化

在李娟的散文世界里,新疆各地如同一幅幅生动的画卷缓缓展开。喀吾图、阿勒泰、阿克哈拉、富蕴、吉尔阿特……这些地名如同音符,串联起了一曲关于远方的交响乐,它们不仅是地理上的坐标,更是文化与历史的交汇点,承载着无数故事和梦想。

李娟的文字,像是一股清泉,流淌着新疆原野的清新与宁静,她笔下的新疆不是简单的山水画,而是一幅幅生动的生活画卷,她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了新疆人民的日常生活,那些看似平凡的细节却饱含生活的厚重与情感的深沉。牛羊在草原上悠然自得,草木散发着淡淡的香气,这些都是她笔下新疆的印记,让人仿佛置身于那片遥远而美丽的土地。李娟的散文还蕴含着对生命的敬畏和对自然的感恩。她在描述新疆的自然风光时,总是充满敬畏和赞美:“戈壁坦阔无边,我们微渺弱小地行走在大地的起伏之中。”[5]她知道,这片土地不仅孕育了生命,也滋养了文化,她在文字中传递出对自然的感激之情,提醒我们要珍惜这份恩赐,保护好这片美丽的土地。

在李娟的散文世界里,我们看到了新疆的美丽与哀愁,看到了生活的艰辛与希望。她的文字让我们意识到,无论读者身在何方,都不应忘记自己的根,不应忘记那些默默付出的人。李娟的散文作品,既是对新疆的一次深情告白,也是对生活的一次深刻反思,她用她的笔,让读者看到了新疆的真实风光,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

(三)游牧生活的日常化

李娟这位生长在新疆的作家,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深邃的洞察力,将哈萨克牧民的生活描绘得淋漓尽致。她不仅跟随牧民一起游牧和转场,亲身体验了他们的生活,更是深入了解了他们的思想观念和文化传统。在李娟的笔下,哈萨克牧民的生活是艰苦而充满挑战的,他们随着季节的变化不断地迁徙,寻找适合放牧的草场,在漫长的旅途中时刻面临着恶劣的自然环境和食物短缺的困境,但哈萨克牧民凭借着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对大自然的敬畏,始终保持着乐观的心态:“总之与游客比起来,我是底气十足的。但比起牧人……我又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走马观花者。”[5]

李娟对哈萨克牧民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俗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她写到了牧民制作的传统食品,如手抓肉、奶茶等,这些食品不仅美味可口,而且营养丰富,适应了高原寒冷的气候条件。她还写到了牧民的住房——蒙古包,这种帐篷式的住所既方便移动,又能抵御风沙和寒冷,充分体现了哈萨克人的智慧和适应能力。除了物质生活,李娟还深入探讨了哈萨克牧民的精神世界,她发现,哈萨克人有着自己独特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牧民尊重自然、尊重生命、尊重长者,这些传统观念深深地烙印在他们的心中,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他们总是能够团结一致、互相帮助,共同渡过难关。

李娟通过对哈萨克牧民的描写,展现了充满生命力和活力的民族形象。她认为,哈萨克人的生活方式虽然艰苦,但他们拥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适应能力,他们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不仅是他们生存的基石,也是他们精神的寄托和追求。她的作品提醒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我们应该尊重和保护这些独特的游牧文化传统,让它们在新时代继续发扬光大。

三、归趋:李娟散文中新疆文化景观书写的现代价值

在李娟的散文作品中,新疆的日常生活不仅是她个人经历的写照,更是中国社会发展和转型的一个全局缩影。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浪潮中,新疆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而李娟的作品正是对这一过程中日常生活变迁的记录和反思。李娟的散文作品中,新疆的日常生活是她观察和思考社会变迁的窗口。她通过对哈萨克牧民生活的描写,展现了传统与现代、游牧与定居之间的张力和冲突。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哈萨克牧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社会关系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李娟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些变化,并通过她的叙述,让读者感受到了这一过程中的痛苦和困惑,以及对未来的期待和希望。

李娟的散文作品,特别是她对新疆日常生活的描绘,不仅是对这片土地和人民的深情告白,更是和“大历史”与“小历史”的一次深刻对话。她通过细腻入微的笔触,将新疆人民的日常生活从地域的边缘地带带入了文学创作的中心,让这些平凡的生活瞬间和人物形象成为历史的见证者和记录者。

在李娟的散文中,新疆的日常生活不再是一个模糊的背景或是单一的叙事线索,而是成为一个个具体而生动的故事。她通过对哈萨克牧民日常生活、饮食习惯、生活习俗以及思想观念的深入观察和描述,将这些看似平凡的细节编织成了一幅幅丰富多彩的生活画卷。这些画作不仅展现了新疆人民的勤劳、善良和乐观,还揭示了他们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困惑。

李娟通过对新疆自然风光、民族文化和历史传统的描绘,将这片土地的独特魅力和价值呈现给了读者。她认为,新疆的多元文化和深厚的历史底蕴是这片土地的宝贵财富,值得被更多的人所了解和欣赏。因此,她在作品中不仅注重对新疆人民日常生活的描绘,还努力挖掘和传承新疆的民族文化和历史传统,实现了从“大历史”到“小历史”的转向。在传统的历史叙事中,我们关注的往往是国家的兴衰、战争的胜负等宏大事件,而忽略了普通人的生活和命运。而李娟的散文中,将目光聚焦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通过讲述他们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展现了他们在历史长河中的真实存在和独特价值。在这片文学的土地上,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和经历都是历史的一部分,都值得被记录和永续传承。

四、结论

李娟的散文创作,尤其是《阿勒泰》系列作品,不仅是她个人对故乡新疆的深情回忆,更是对新疆文化景观的深度挖掘与艺术再现。在“本土西行”的视域下,李娟的作品展现了新疆文化景观的独特魅力和内在价值,同时揭示了她对这片土地及其文化的深厚认同。她的作品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新疆和新疆人民的生活,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来理解和把握历史。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今天,李娟的作品不仅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还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和文化意义。

参考文献:

[1]陈亚楠. 遥远角落的见证式留影:论李娟的非虚构写作[J].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24(3):182-189.

[2]刘佳玲. 李娟《羊道》系列散文的饮食书写 [J]. 新楚文化, 2024(10): 32-34.

[3]蔡睿. 期待视界下李娟散文的接受问题 [J]. 长江小说鉴赏, 2024(8): 125-128.

[4]王敏,黄小莹. 李娟散文中绿洲地理的色彩书写及意义阐释[J]. 色彩,2024(3):101-104,108.

[5]李兴碧. 立足于阿勒泰的文学书写:李娟和阿瑟穆·小七的散文比较研究 [J].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4,44(1):2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