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于本文作者,我家的情况是幸运的。之前,对是否放弃老家银行的工作而随军,爱人犹豫了很久。恰好,当时《关于进一步做好军人随军家属就业安置工作的通知》印发了。借着政策的东风,随军后,她很快被安置到驻地同类别单位,平稳度过随军适应期,实现再就业。当然,政策的执行,各地会有一些差异。但在随军的问题上,我想说的是,有时候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困难,要多关注和了解政策,既要依托组织的力量,又要自己努力“再试试”。
随军后,是否适应环境,能否顺利就业,如何实现自我价值,对军嫂来说都是一次次考验。其实,如果在随军前,能想明白为什么随军,随军的意义是什么,有了明确的认知后,或许对解决随军后碰到困难会有所帮助。我爱人随军后,也碰到过就业难的问题,偶尔也会情绪波动,但想到随军是为了一家团聚,为了亲子陪伴,有舍有得是必然的,心里就坦然很多。
文中军嫂的经历,是很多军嫂随军的缩影——为了陪伴爱人,放弃一切,怀着满腔孤勇,投身一场结局未知的“冒险”。“至少能每天见面”既是自我安慰,又是无奈妥协。我很佩服作者,为了能在有他的城市扎根,不断尝试,跌跌撞撞,几经挫败后还能选择“再试试”。我也为她高兴,尽管一路摸索前进,但毕竟一路温暖相伴。
我随军的时间不长,对作者的经历感同身受。对不少军嫂来说,虽然随军意味着一种舍弃,但这并不能阻止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随军生活虽有诸多不易,但我们即便现阶段走得慢一点、稚拙一点,也不用太着急,要怀着去尝试、去探索的心,相信终能守得云开见月明。
作者的经历,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一个很好的例子。随军后,她身边除了忙碌的丈夫,没有什么朋友,因此感到焦躁,这是缺乏爱与归属感;而做饭受挫等事件,让她得不到内在的价值肯定,缺少自我尊重;后来通过写作、考公成功,她有了自我实现的渠道,也渐渐收获了价值感、归属感。
随军军嫂出现类似于作者的问题也情有可原。建议军嫂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尽早度过随军适应期。
第一,通过积极参加军地组织的活动、保持与家人的密切关系、与其他随军家属建立联系等,来构建自己的社交支持网络,找到归属感;第二,通过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等努力提升自我,积极参与军队和社区的建设工作,展现自己的才华和能力,赢得他人的尊重和认可;第三,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设定合理的个人目标,在努力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勇于面对困难挑战,不断突破自我、成就自我。
另外,文中作者丈夫的做法很值得肯定——力所能及地陪伴,适时鼓励,还想尽办法让作者走出去、找寻情绪释放的渠道,比如写到的在冰面玩耍……有时候,情绪抑结是需要释放的,大哭一场、唱歌、玩游戏等,都是释放情绪的方法,能让人在脆弱低谷时,重新焕发力量。
编辑/吴萍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