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作家讲读经典名著,理解文学与人生。本期特邀作家李皓品读《泰戈尔诗选》。李皓,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散文集《一个人的词典》《雨水抵达故乡》、诗集《击木而歌》《怀念一种声音》《时间之间》等多部,曾获冰心散文奖、辽宁文学奖、解放军长征文艺奖等。
当雷云在天上轰响,六月的阵雨落下的时候,润湿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
于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上狂欢地跳着舞。
妈妈,我真的觉得那群花朵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
他们关了门做功课,如果他们想在散学以前出来游戏,他们的老师是要罚他们站壁角的。
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
树枝在林中互相碰触着,绿叶在狂风里萧萧地响着,雷云拍着大手,花孩子们便在那时候穿了紫的、黄的、白的衣裳,冲了出来。
你可知道,妈妈,他们的家是在天上,在星星所住的地方。
你没有看见他们怎样地急着要到那儿去么?你不知道他们为什么那样急急忙忙么?
我自然能够猜得出他们是对谁扬起双臂来:他们也有他们的妈妈,就像我有我自己的妈妈一样。
1913年, 印度诗人、哲学家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1941)以《吉檀迦利》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泰戈尔的诗以轻快、欢畅的笔调歌唱生命的枯荣、现实生活的欢乐和悲哀,充满哲学意味,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
文/李皓
泰戈尔的“天空没有翅膀的痕迹,而我已飞过……”流传甚广,也影响到许多人的写作。像我就曾经写过一首题为《苹果独语》的诗歌,诗歌的结尾是这样的:“含泪的红,是我中年的伤/ 这一季/鸟儿已飞过。”我必须说泰戈尔对我的影响根深蒂固。
在我看来,泰戈尔在艺术上实属天才。1861年5月7日出生的他,1875 年就发表了第一首长诗《野花》。这就意味着,一个14岁的少年,也就相当于当下我们的初中生,小小年纪已经在文坛崭露头角。7年后,也就是1882年,21岁的他出版了抒情诗集《暮歌》。这个年纪,现在的孩子也才是读大学本科的年纪。
由此可见,无论是初中生还是大学生,阅读泰戈尔的诗歌是没有障碍的。他新奇的哲思,灵动的比喻,充满了少年的激情,闪耀着青春的智慧和光芒。
你看《花的学校》一诗,真是孩子的视角,充满了新奇美妙的想象:花朵就像孩子们一样,也有自己的学校,也会被老师罚站。只不过它们的学校是在地下。只有下雨才可以放假,雨水的滋润,让“花孩子们”开出了五颜六色的花朵:紫的、黄的、白的。诗中洋溢着一种向往自由的浓烈情绪,折射着诗人童年时的种种梦幻和憧憬。(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