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邀名师康艳,语文高级教师,多次获得征文比赛优秀指导教师荣誉,指导学生作品荣获“自立自强”主题资助征文一等奖、南宁市“传承家风”主题征文特等奖。
每个人都要学习与他人相处。有时,我们为避免冲突而不愿表达自己的想法。其实,坦诚交流才有可能迎来真正的相遇。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2024年高考全国甲卷)
浩荡的大河总是激流澎湃,生命的长河里也难免人与人的摩擦。拉罗什科曾说:“真诚是一种心灵的开放。”其言道破了人与人真正的相遇源自心与心的沟通。中国哲学似乎更胜一筹,《论语》中有言“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其言君子之交的“雅”与“正”在于即便双方态度不同,也可以在争论中获得心灵真实的沟通、灵魂真正的相遇。
君子之争,碰撞的是思想,获得的是智慧。
君子之争,并非简单的口舌之辩或利益之争,而是基于不同观点、理念的深入探讨与交锋。这样的争执,如同两块燧石相互敲击,总能激发出思想的火花,照亮彼此的认知盲区。当贫贱的卖油老翁以“惟手熟尔”来告诉康肃公技艺之强何在的时候,康肃公的一“笑”让我们看见了他内心的反思。在《亲密关系的核心是友谊》中作者提到“对我来说,强烈的生命感受主要来自紧张,而不是快乐”。如果说生命中的争执总是难以避免,或许只有智慧的碰撞才能让我们得以在思考中聆听自己心灵的声音,在思考中窥见智慧的模样,遇见自己,看见世界。
面对汨罗汩汩江水,我们吟诵《离骚》“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的千古名句,我们敬佩三闾大夫“举世皆浊我独清”铁骨铮铮的时代之谏。怀王未接受,故楚国亡,然而这如钟磬、如木铎的“沟通”回响,却让一个民族历经战争、灾祸而生生不息。《谏逐客书》虽句句刺耳,却终让强大的秦国更加稳固,秦始皇与李斯成为中国历史苍穹中一对耀眼的君臣。而《过秦论》《六国论》彰显的更是中国文人宁死劝谏的真实人格、高尚风骨。
喧哗时代,普通人往往在认知上窄化,甚至曲解了“冲突”的内涵。庸俗的“冲突”,总是逞一时意气,言不及义便怒目相视,于是陷入口角之争;而高雅的“冲突”,当为寻求“愈辩愈明”的真理,不介意当面的针锋相对,更不辞远隔千里的书信之争。100 年前,泰晤士河边恩格斯与马克思思想的碰撞,诞生了伟大的友谊;100 年后莱茵河畔的巴黎用薰衣草紫色跑道,诠释了法国浪漫之都对奥林匹克的个性理解。
不避君子之争,并非鼓励无谓的争执与冲突,而是倡导一种基于尊重、理解与成长的沟通方式。身处国际形势风云激荡的时代,无论面对怎样的争端和矛盾,我们当以“感受他人疼痛” 的真诚表达自己的态度,以“致虚极,守静笃”的空杯心态倾听他人的观点,从而让真实驱走虚伪,用相遇激荡智慧,以交流实现共赢。
因为,唯有不逃避君子之争,方能收获心灵之友。
这是一个极具思辨力的作文题目,考查的不仅仅是学生谋篇布局的能力,更是洞察时代、剖析历史的人文素养。本文的写作中,我使用了一种有别于“三段论”的议论文写作方法,思路类似清单的形式,可概括为“聚焦题目背景——明确中心观点——探究观点价值——深挖历史价值——思辨问题所在——提出时代策略”。行文呈现出纵深式的层进逻辑,在步步深挖中让论点的内涵得以彰显。我们在写这一类型的作文时都可以借鉴这一篇例文,使用这一种写作清单式的结构。
素材使用可以更多元、更灵活。我写作此文时,使用了本期的《达到虚和静的状态》《他人的疼痛也是我的疼痛》《不为人知的代笔故事》《亲密关系的核心是友谊》等多篇素材,不仅出现在叙例也出现在议论中。只有多样化、灵活化的素材运用才能让文章更具说服力和可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