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下的,究竟是什么毒

2024-08-29 00:00:00关禾
青年文摘 2024年16期

在热播剧《墨雨云间》里,女主角薛芳菲惨遭反派下毒,幸好及时发现,才免于一难。在古装剧里,下毒可是司空见惯的“名场面”。而要提到古人下毒,最为经典的莫过于那句“大郎,该吃药了”。一碗混着毒药的汤药下去,武大郎七窍流血,当场毙命,连火化时骨头都是黢黑的。这让人不禁怀疑:真实的毒药真有这么厉害吗?它们是用什么原料制成的呢?

凡药皆有毒

“毒药”一词最早见于《周礼》:“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共医事。”可见,古代人一开始是把毒药看作一切药物的总称,而毒性则是药物的偏性,毒性的大小就是药物副作用的大小。

随着古人医疗实践的进步发展,药性缓和、无毒副作用的药物越来越多地获得应用。医家也将有毒药物与其他药物区分开来。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古代人制造毒药的原料主要有矿物、植物和动物三种。

毒药界“出镜率”最高的,当属砒霜和鹤顶红,都属于矿物性毒药。鹤顶红来源于一种天然矿物——红信石,主要成分是三氧化二砷,矿石晶体呈红色,因此被古人命名为“鹤顶红”。将红信石加以烧炼和研磨,就成了砒霜。由于古人提纯技术不够先进,常常会在毒药中残留硫化物,只要遇上银便会发生变黑的化学反应,因此便有了各种古装剧里拿银针试毒的场面。潘金莲给武大郎汤药里加的,就是从西门庆那里拿的砒霜。

《水浒传》里高俅给卢俊义饭菜里加的水银,同样也是矿物毒药。不过水银的毒性没有砒霜那般猛烈,卢俊义也是等到半夜才毒性发作。

植物性毒药更为常见,《中药大辞典》把这些服用以后能对人体胃肠道产生强烈毒副反应的草药统称为“断肠草”。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里,大王给王后下的慢性毒药名为“西域草乌头”。乌头是一种绽放着蓝紫色花朵的植物,看起来人畜无害,但它根里所含的乌头碱却有毒。乌头在中国全域分布非常广泛,李时珍记录过,乌头常被打成汁涂在箭头上制成毒箭来射飞禽走兽。《三国演义》里关羽所中的毒箭正是来源于此毒。

电视剧《甄嬛传》带“火”了一味毒药:夹竹桃。剧中的齐妃担心莞嫔的孩子和三阿哥抢皇位,便听信安陵容放了夹竹桃的花粉进行毒害,虽然最后并未得逞,但现实中,这种植物仅需3 克干燥的药物便能致死一名成人。

除此之外,还有和金银花长得很像的野葛,人误服后极易引起死亡;南唐后主李煜被宋太宗赵光义赐的毒酒,里面的草药叫马钱子,服用后会引起强直性惊厥,全身抽搐而亡。

提到动物性毒药,很多人可能第一时间会想到毒蛇。毒蛇种类颇多,而以蝮蛇为首。这种蛇呈黄黑色,人被咬后若得不到及时救治就会危及生命。除了蛇,还有毒蝎子、毒蜘蛛。

动物性毒药中,有一种在历史故事中常出现的神秘剧毒:鸩。鸩是一种毒鸟,相传用它的羽毛在酒中浸一下,酒就成了鸩酒,毒性很大,几乎不可解救,久而久之鸩酒就成了毒酒的统称,这种杀人方式也被称为“鸩杀”。《旧唐书》曾记载,唐代宗曾赐鸩酒给大内供奉贾道冲,唐文宗也曾赐鸩酒给骠骑大将军王守澄,这或许就是《甄嬛传》里雍正赐果郡王鸩酒的灵感来源吧?

不过,并不是以上所有药物都能致死,避开剂量谈毒性也属于“耍流氓”。一般来说,想要达到同样的效果,药物入汤剂比干吃的用量要大得多。潘金莲给武大郎吃的砒霜,一般0.2 克致死,泡在汤里药量可能需要更多。而砒霜的口感辛辣刺激,难怪武大郎难以下咽,连声喊苦。

武侠小说中的毒药

而在武侠世界中,擅于用毒的高手也不少,而且自成门派。

古龙《名剑风流》里曾描写过以机关、暗器和毒药而雄踞蜀中的家族式门派——唐门最霸道的暗器:毒砂。只要挨上一粒,一个时辰伤口溃烂,三天之内必死无疑。还有一种名为“铁蒺藜”的暗器,由十三片铁叶子拼成,每片铁叶子上都淬了不同的毒,毒性见血就发作,神仙来了也救不回来。

金庸小说里的云南五毒教,则是一个把毒的攻击力发挥到极致的门派,与百药门并称江湖两大毒门。中国民间早有“五毒”的说法:一蛇,二蜈蚣,三蜘蛛,四蝎子,五蟾蜍。

金庸关于“五毒教”的描述显然有一定科学依据,他巧妙利用“五毒”的不同成分,虚构出令江湖武林人士闻风丧胆的独门绝招。例如,五毒教的奇门兵刃——蝎尾鞭、由蜘蛛网演变出的武功——软红蛛索、需斩断一只手掌改套上铁钩才能修炼的武功——铁蜈钩……

尽管这些暗器杀伤力极高,但用毒的门派却没有在江湖上广泛发展起来,甚至显得有点“非主流”。到了《笑傲江湖》里,五毒教教主更替为蓝凤凰,但该教已经成了日月神教的属下帮派,大有落寞之势。毕竟,用毒的门派常被视为旁门左道,“暗箭难防”始终是个贬义词,因此这些门派与那些自称光明磊落的大门派不可相提并论。

冷兵器真的能加毒药吗

可能有人要问,战斗力这么强的关公都能被毒箭所伤,如果在古代战场上大规模用毒箭射杀敌人,岂不是制胜法宝?

真实的古代战场上很少大规模用毒箭。一是因为普通的箭只要命中率够高、能射入对方躯干之中,那么送对方归西的可能性就很大了。由于箭头上有很多铁锈,导致伤口感染的概率非常高,而古人又没有抗生素,死于破伤风是很常见的事情。其二则是在箭头上撒毒药,着实费力不讨好,就拿古人较为常用的砒霜和乌头来说,这两者都是固体状,只能磨成粉末使用,要想抹在大批箭头上且不毒到自己,精细程度堪比绣花。古人在打仗前,反而常把箭泡在粪水里,让被射伤的敌人沾染病菌,这种“下毒方式”程序简单也不会被误伤。

有解药吗

不过既然有各种神奇的毒药,是不是意味着也有解毒的方子?

拜众多武侠小说所赐,“解药”一词被人们所熟知。《笑傲江湖》中日月神教教主专用毒药——三尸脑神丹的解药方法非常离奇,中毒者平时没有异样,毒性只在每年端午节发作,发病时尸虫入脑,剧痛无比,需得教主的解药才能克制。这种解毒方式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那些服下解药效果立竿见影的情节也纯属虚构。

药理学中,解毒实际上是一种“以毒攻毒”,也就是产生化学反应,在一定程度上抵消毒药作用。因此,单靠一粒药丸来解毒几乎是不可能的。要想解毒,要么除去还未被人体吸收的毒素,如洗胃、催吐,要么就是破坏未被吸收的毒物及其作用。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曾写道:“鸟兽有中毒箭死者,其肉有毒,解之方:大豆煮汁,及盐汁,服之,解。”尽管古人没有道出大豆解毒的原理,但现代人用蛋白质含量多的大豆、牛奶等食品解重金属中毒已经成为常识,其原理是依靠食物的蛋白质来结合重金属离子,从而使重金属离子尽量少与人体的功能蛋白结合,达到部分缓解毒性之效。

因此,在相生相克的大自然中,每种毒性原理都有其克制的办法。在古代,制毒者可获得的毒药大多来自植物、动物或矿物,自然界就是毒的战场,自然界中得来的毒,从自然界中寻找中和缓解的办法,但即使对症,时间和剂量都是关键变量,救过来了,人也是鬼门关走一圈。

(摘自“国家人文历史”微信公众号,佟毅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