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TI的流行,救了多少人?

2024-08-29 00:00:00卢舫
青年文摘 2024年16期

这个社会对不同的性格,曾有着非常明确的偏好。比如内向者,就长期处于鄙视链的底端。很多内向的小孩,大概都不止一次听过类似“这孩子不开朗,不好”这样的话;如果一个人做事看起来总缺乏条理、喜欢赶ddl(死线),或者房间看着比较乱,也许也免不了要收到“真不成熟”的评语;而那些爱幻想的人,也肯定思考过自己是不是要“变得接地气”。但近两年,情况好像发生了改变。MBTI风靡起来后,上述三种人,突然找到了定位:I人、P人、N人。

人格心理学家认为,人格在跨时间方面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对那些拥有“不受欢迎人格”的人来说,这看起来像是一个死局,自己似乎要被永远困在一个连窗户都没有的人格牢笼里。而MBTI的风靡,有点像打破了这些牢笼的墙,让大家看见了彼此。

在一项2018年的统计数据里,MBTI已经可以说是当前“世界上最流行的性格测验”,全球每年约有超过200万人参与测试。MBTI成为流行文化的一部分后,各个字母所代表的人群,也通过互联网彼此相认。在豆瓣上,每一个MBTI人格,都拥有不止一个小组,各色各样的人格标签被运用在不同的社交平台上,随便点点,都能发现许多I人、P人。

更重要的是,在MBTI的体系里,无论你内向外向、关注现实还是乐于想象,这都只是人格光谱中的一个字母。所有的个性在这里,都是平行存在的。每种人格都有精心设计的形象和名字,并且都有不同的历史名人作为“icon”。人们由此对每种个性都有了浪漫、开放性的想象,而不再是以前那套简单粗暴的“这个好、那个坏”。

INFP的人大概是最大受益者之一。如果你仔细看这几个字母代表的人格,按照以前的说法,这些人就是又内向、又不切实际、又没有条理,怎么看都不像受欢迎的人。而《MBTI手册》描述他们:“理想主义者,忠于自己的价值观及自己所重视的人。富有好奇心,快速地看见各种可能性,并能以此加速对理念的实践。适应力强,有弹性,如果和他们的价值观没有抵触,往往能包容他人。”看完这段论述,你不难理解,为什么曾有一段时间大家似乎都以自己是INFP为荣。

UP主彭春花说,她学习了心理学后,发现世界上至少三分之一的人都是内向的人,才开始确定自己是“正常”的。大部分人不会深入学习心理学,而MBTI则用流行文化的面貌告诉大家:“无论你个性如何,你都不是怪胎,你有无数的同伴。”MBTI还有着社会心理学方面的意义,因为人是群居动物,需要有属于一个团体的归属感,当发现跟某个人的MBTI分类相同,甚至只需要其中一个字母相同,就可以带来归属感。

意识到人格只有差异,没有优劣,这无论对人与人的关系,还是对人的自我认知,都有很多好处。

在关系中,它让一些理解更容易达成了。我朋友是一个F人,也就是共情能力比较强的一类人;而她有个朋友小美是个T人,也就是凡事讲逻辑的一类人。曾经,我朋友觉得小美有点不近人情,不止一次,她忍不住要把问题上升到这个人好像“不太善良”的人品层面,想和她绝交。后来,MBTI流行起来,小美的MBTI是ENTJ。我朋友看到“T”的描述:“喜欢那些注重逻辑的领域,为绝大部分事情寻求逻辑和解决方案。追求公平,觉得实话实说更重要,有时会忽略或否定‘人’的价值,可能被视为过于功利、冷血或无动于衷。”朋友意识到虽然小美确实不近人情,但也如描述所言,她特别追求逻辑和真实。而顺着介绍继续往下看,她看到了属于自己的“F”:“以人为本,以人际交流为导向,注重和谐,发掘对人重要的事情,并对人表达关心。追求同情心,有时候会被视为过于理想化、多愁善感、不够直截了当。”她进一步恍然大悟,自己确实是更体恤人情的那个人,但同时确实在许多问题上无法好好提供解决方案。MBTI就这样平滑地帮助一对差点绝交的好友,达成了相互理解。

以MBTI为桥,这样的理解频繁发生。总是无法把I人约出门的E人,终于不再怀疑对方不珍视这段友谊了:“行吧,I人就这样,可能比我们更需要独处。”而把生活过得井井有条的J人,也越来越少认为P人把生活过得一团乱是能力不足。许多J人开始意识到,自己总把生活框死在严丝合缝的日程中,确实应该学习P人的开放性。

这种发生在关系之间的理解,最终也会进一步让人在理解中照见自己。

当然,我们必须承认,基于荣格的心理类型理论发展出来的MBTI测验,并不能完全科学、精确地帮助我们理解人格。事实上,大概没有任何心理学家能给你精确提供“我是谁”的答案,能给我们提供一个好的思考契机和由头,已经很了不起了。至于如何抵达其答案,只能靠我们自己去探寻。

(摘自“KnowYourself”微信公众号,本刊有删节,子昕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