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为人知的代笔故事

2024-08-29 00:00:00刘娜娜等
青年文摘 2024年16期

19世纪50~60年代,是马克思集中研究创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时期,也是马克思经济状况沉入谷底的艰难阶段。为了共同的革命事业,恩格斯长期为马克思一家提供经济援助。除此之外,他还曾协助马克思完成了一件不为人所知的代笔工作——马克思称之为“谋生的迫切需要”。

1851年8月,《纽约每日论坛报》邀请马克思担任该报驻英国的通讯员,这是一个有稳定收入且能传播共产主义思想的工作,从哪方面看都应该接下来。但是,通讯员的工作占据了大量写《资本论》的时间,加上他当时英语不熟练,处理政论文章格外费劲,于是马克思向恩格斯求助,希望他代写一篇关于德国局势的文章。恩格斯虽然每天回到家都已经8点多了,累到恨不得马上睡过去,但还是接下了这个活儿。

从1851年10月到1852年10月间在报上刊出的19篇连载论文即后来汇总成的《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都出自恩格斯。

也是在这篇文章里,他提出了大家耳熟能详的论断:“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此后,恩格斯还代替马克思写过军事类的评论、时事政治评论,以马克思的名义在这个报纸上发的论文中,大约有120篇是恩格斯代笔的,但署名自始至终都是马克思,稿费收取人也是马克思。

当然,马克思也写了不少通讯稿,但最开始的两年,他给《纽约每日论坛报》写的文章都要先寄给恩格斯来翻译成英文。

为了及时完成翻译,恩格斯使出了“洪荒之力”。

有一次,他没有翻译完就将稿子寄出了,同时他写信给马克思解释了原因:早晨收到文章,但在办事处忙活了一整天,一直到晚上七八点才把文章通读了一遍动手翻译,很快就到了写信的此刻——11点半,只有12点前把文章送到邮局,马克思才能及时收到信件,于是他只能把译完的先寄送出去。

在这一时期,马恩二人共同创作了许多论著。例如,《流亡中的大人物》是两人在1852年5~6月间在曼彻斯特共同完成的,而《揭露科隆共产党人案件》则由马克思执笔,《波河与莱茵河》是恩格斯撰写,《福格特先生》则是由马克思主笔,恩格斯提供研究所需的历史资料并补充马克思的初稿。

当恩格斯在曼彻斯特过着坐牢一样的经商生活,马克思在伦敦潜心研究政治经济学,他俩几乎每天通信。恩格斯是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引路人,因此马克思在写《资本论》期间更加想念并需要恩格斯,“你可以想到,我在这里特别想念你,需要和你商量。”

有时间的时候,马克思和恩格斯两家就会互相串门,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家拉法格曾经回忆道:“恩格斯来信说他要从曼彻斯特到伦敦来的时候,马克思一家都为此大大欢庆,老是谈这件事。而当恩格斯来的那一天,马克思等得不耐烦,甚至工作也干不下去。两个朋友谈了一个通宵。”

马克思一家早已把恩格斯当成家中的一员,马克思的小女儿艾琳娜一直把恩格斯当成自己“第二个父亲”。恩格斯一生没有孩子,他把马克思的三个女儿视如己出,经常接孩子们去曼彻斯特居住。马克思本人也曾在写给恩格斯的信里感怀一番:“亲爱的朋友,在所有这一切情况下比任何时候更感觉到,我们之间存在的这种友谊是何等的幸福。你要知道,我对任何关系都没有做过这么高的评价。”

(摘自《杰出人物的青少年时代:恩格斯》,中国青年出版社,知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