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科学教育游戏化的实施策略探究

2024-08-29 00:00:00邹丽琼
教育界·A 2024年21期

【摘要】幼儿园科学教育游戏化,能够有效激活幼儿对科学学习的兴趣,并强化幼儿的探究精神与创新意识。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加强游戏与科学知识的有效融合,设计适用于本班幼儿的科学学习活动,让幼儿在游戏中探索科学知识、解决科学问题,利用游戏推进幼儿科学素养提升。文章探讨幼儿园科学教育游戏化的实施策略,强调游戏化教学的独特价值,并立足幼儿年龄特点及科学探究兴趣,结合教育实例提出几点可行之策,以供一线教师参考。

【关键词】幼儿园;科学教育;游戏化;实施策略

作者简介:邹丽琼(1978—),女,广东省东莞市教育局教研室。

随着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课程游戏化理念深入人心,利用游戏为幼儿设计教学活动,成为当前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科学教育是幼儿园五大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幼儿科学素养的关键路径。教师将科学教育与游戏化教学相结合,能将科学学习的探究性与游戏活动的趣味性有效融合,更好地吸引幼儿的学习注意力,进而激活幼儿对科学知识的好奇心与探索欲。对此,教师应加强对幼儿园科学教育游戏化的开发,设计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案,以游戏助力幼儿科学素养发展,为幼儿园科学教育提供更多可能。

一、创设游戏情境,降低科学知识难度

3—6岁幼儿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阶段,他们对世界的认知主要依赖于直接的感官体验和具体的形象事物。游戏是幼儿获取知识技能的有效途径,科学教育游戏化课程能快速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与好奇心,对教学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1]。对此,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游戏情境开展科学活动教学,以生动与具象化的游戏活动,降低科学知识的难度,以游戏帮助幼儿了解科学知识的内涵与原理。

以小班科学活动“春天的魔法”为例。本次科学活动旨在让小班幼儿了解春天的变化和特征,并正确地表达出来,激活小班幼儿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教师可结合户外自然环境创设科学游戏情境,让小班幼儿走出教室、走进自然,以亲身接触与实际感知的方式掌握科学知识。例如,在教学活动开始前,教师可在教室内为幼儿播放音乐《春天真美丽》,用音乐活跃学习氛围,并向幼儿提出问题:“歌曲中唱的是哪一个季节?这个季节是什么样子的?你对它有怎样的印象?”在师幼讨论结束后,教师可引导幼儿:“大家讲述的春天都很漂亮,‘春姑娘’听到后,认为大家说得不够全面。现在请小朋友们做好准备,我们一起到大自然中找一找‘春姑娘’的影子。”随着游戏情境的构建,教师便可带领幼儿走进户外自然环境中,以小班幼儿易于理解与接受的方式开展科学活动,让其通过对真实自然环境的观察,对春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在小班幼儿与自然环境互动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为其提供记录表、植物手册等辅助学习工具,让小班幼儿记录自己在自然界中观察到的景象,通过直观观察与动手记录探索科学知识,深入理解科学知识的内涵和原理。

二、分析科学知识,科学设置游戏项目

教师不仅是幼儿科学学习的引导者,还是幼儿科学游戏活动的组织者。在科学教育游戏化设计中,教师应在科学活动展开前充分解读科学知识,并结合本班幼儿实际情况,确定游戏活动的具体内容,避免出现游戏难度过高或过低的问题,为幼儿带来不好的学习体验[2]。具体而言,在幼儿园科学教育游戏化实施前,教师可先对科学探究项目进行分析,并结合本班幼儿实际情况,把握游戏活动的核心内容与科学探究教育价值。在此基础上,教师灵活调整教育方案,确保科学游戏与探究项目相贴近,且游戏内容能够满足幼儿探究兴趣与学习需求。

以科学知识“三角形稳定性”的教学为例。本次活动旨在让幼儿通过实践验证懂得“三角形最稳定”的原理及其实际作用,了解有关图形和力学的科学知识。在游戏活动的设计中,教师可以让幼儿通过实验对比,感受三角形的稳定性。比如,教师可为幼儿设计科学活动“吸管大力士”,让幼儿将吸管折叠成不同的几何图形,对比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图形的受力情况,进而得出“三角形最稳固”的结论。教师还可为幼儿设计“寻找生活中的三角形”的游戏,让幼儿观察身边的场景,找出生活中的三角形,并说说这些三角形在不同事物中的运用,将科学知识延伸到生活实践中,让幼儿对科学理念产生更加清晰的认知。教师通过提前解读科学知识,围绕科学探究项目设计游戏活动,既能满足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实际需求,又能将科学知识点巧妙地融入游戏中,对幼儿科学素养的提升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关注讨论兴趣,随机生成科学游戏

兴趣是幼儿最好的老师,是驱动幼儿展开科学探究的强大动力。幼儿年龄小,对生活中的各种现象都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对此,教师可基于幼儿的日常讨论话题设置科学游戏化活动[3]。比如,教师可细心观察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讨论内容,认真聆听幼儿提出的问题,并从幼儿的交谈中捕捉有关科学知识的蛛丝马迹,以幼儿感兴趣的话题作为科学教育游戏化教学的切入点,为幼儿随机生成科学游戏,让幼儿对科学知识产生更加浓厚的学习兴趣。

比如,教师通过观察发现,在每一次幼儿园户外自由活动结束后,幼儿们对自然景象都具有极强的探究心,常常会结合自然现象询问教师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天气是怎样发生变化的?为什么早上出门时天空中有雾,中午的时候雾都消失了呢?”“天空的颜色是怎样变化的?为什么早上上学时天空是蓝色的,放学时却变成了橙色呢?”“大树‘吃’什么?大树是怎样成长的?”“树叶上的圆形小洞是怎样出现的?”基于幼儿提出的与自然科学相关的问题,教师可从中提取科学教育信息,并为幼儿设计各种不同的科学游戏项目。比如,针对“雾的消失”,教师可为幼儿设计科学游戏“和雾婆婆捉迷藏”,让幼儿记录有雾和无雾时的天气、气温、空气湿度等数据,在数据对比和分析中了解雾的产生原因。再如,针对“天空颜色的变化”,教师可为幼儿设计科学游戏“天空有多少种颜色?”或“天空一定是蓝色的吗?”,并为其准备画笔等材料,引导幼儿观察和记录不同时间段的天空,让幼儿独立讲述天空颜色发生的变化。教师以幼儿感兴趣的话题为切入点设置科学游戏活动,既能保证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又能通过幼儿对科学知识的探究,落实游戏化教育目标,以兴趣为教育导向,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获取全新的科学知识技能,使其感受到科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为幼儿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做好材料支持,满足幼儿游戏需求

在幼儿园科学教育游戏化中,材料是支持幼儿展开科学探究的关键,可以说,教师对幼儿科学材料的选择与投放,对教学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4]。随着科学探究主题及科学游戏项目的确定,教师应关注幼儿对科学游戏的想法,了解幼儿对科学活动的需求,并为其精心准备丰富多样的材料,以满足不同幼儿的探究想法。在材料投放工作中,教师既可选择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生活物品,也可询问幼儿的活动想法,为幼儿专门设计科学游戏的教具,利用游戏材料引发幼儿的好奇心,为幼儿科学游戏的顺利开展保驾护航。

以中班科学活动“有趣的再生纸”为例。本次科学活动围绕“纸张的回收与利用”展开,旨在通过科学游戏活动,让幼儿知道生活中的废纸品是可以回收再利用的,并初步了解再生纸的制造过程;乐于尝试再生纸的简单制作,体验制作的乐趣。对此,在材料投放工作中,教师可基于科学游戏的基本形式与幼儿实际需求两个方面,为其准备不同的科学材料。首先,教师可对本次科学活动中的“再生纸”概念进行解读,围绕“纸”这一素材,为幼儿准备报纸、搅拌机、卫生纸、打印纸等基础材料,确保幼儿科学活动能够顺利开展。在幼儿科学游戏开始后,教师应加强对幼儿科学实验过程的关注,分析幼儿对不同材料的消耗情况,针对消耗较快的材料,加大材料投放量,并及时调整材料的种类及数量,做好科学活动的基础准备工作,让幼儿都能在游戏中得到充分的支持与满足。其次,教师可引导幼儿说出自己对材料的想法,以幼儿游戏兴趣为主,为其准备其他科学游戏材料。比如,在第一阶段游戏结束后,幼儿用基础材料完成了再生纸的制作,同时向教师提出了新问题:“所有的纸张都可以做成再生纸吗?还有哪些纸张可以加工成再生纸?”教师引导幼儿说出自己的猜测,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为幼儿准备其需要的科学材料,创造一个全新的游戏探索环境,让幼儿在趣味科学游戏中对再生纸的制作展开更深层次的探究,积累全新的科学学习经验,以材料投放推进幼儿科学探究意识的发展。

五、幼儿主动探索,提高科学游戏深度

在幼儿园科学教育游戏化活动中,幼儿是科学探究的主体,是科学游戏的主人。在幼儿游戏期间,教师应扮演引导者的角色,针对幼儿在科学游戏中的问题做出积极的回应,提高幼儿对科学游戏的探索深度,进而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5]。具体而言,在幼儿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可基于某一个科学现象,让幼儿主动提出问题、观察现象、分析实验过程,初步激活幼儿对科学知识的思考能力及探究意识;随后,在幼儿现有游戏基础上,教师可提出全新的问题,让幼儿探索更深层次的科学知识,提高幼儿科学游戏深度。

以大班幼儿科学活动“溶解—消失的白糖”为例。在本次科学活动中,幼儿需要通过科学实验游戏,感知、发现水有溶解的作用;知道有的物体在水里能溶解,有的物体在水里不能溶解等。在游戏活动的设计中,教师可为幼儿创设“小鸭子买东西”的故事情境,通过“小鸭子不小心将白糖和大米掉进河里”的故事情节,让幼儿展开科学实验游戏。在科学游戏的第一个环节中,教师可让幼儿结合故事,通过实践验证问题—“白糖去哪里了?”,让幼儿通过品尝、搅拌、对比等方法,得知“白糖不见了”与“杯子里的水变甜了”,初步了解溶解的概念。随后,教师可基于幼儿的科学游戏活动,提出全新的游戏问题:“白糖摸起来颗粒小小的,倒入水中没一会儿就融化了。老师为大家准备了白糖的好朋友‘冰糖’,成块的冰糖会溶解在水中吗?”幼儿展开第二次科学实验游戏,感受冰糖的溶解速度。在这一基础上,教师可为幼儿提供黑豆、黄豆、食盐等材料,提出问题:“还有哪些材料能被水溶解?”教师基于幼儿的科学游戏过程,通过启发式提问与实践式教学激发幼儿的思考与探究欲望,让幼儿加深对科学实验游戏的探索,并通过引导幼儿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让幼儿在游戏中了解“有的物体在水里能溶解,有的物体在水里不能溶解”,以强化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在这一游戏过程中,幼儿的科学思维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发展。随着科学游戏活动的深入,幼儿不仅能掌握基础科学知识,同时能了解更多神奇的科学现象,以游戏促进幼儿科学素养与综合能力的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游戏化教学方法为幼儿园科学教育提供了更多可能。游戏是幼儿的天性,科学教育游戏化的开展,利用游戏强化了幼儿科学探究学习的兴趣,并且随着游戏活动的深入,不断推进幼儿探究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快速发展。现阶段的幼儿科学教育游戏化课程仍处于发展期,教师应加强对教学实践的重视,不断探索并完善教学内容,创新科学教育游戏化课程模式,用游戏助力幼儿科学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孙杨丽.户外自主游戏中自然科学游戏的教师指导策略[J].求知导刊,2023(17):122-124.

[2]高培.如何将科学教育融入幼儿游戏[J].读写算,2023(16):80-82.

[3]邸丽珊.试述科学游戏在幼儿园学前教育中的有效应用[J].科幻画报,2022(12):55-56.

[4]管红亚.幼儿园科学教育游戏化的思与行[J].山西教育(幼教),2022(10):54-55.

[5]张晓鸾.学前教育中有效应用科学游戏的实践探索[J].求知导刊,2022(15):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