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小学英语语法教学存在一定误区,部分教师过分突出和强调生硬的语法规律,忽视学生自主发现和探索的过程,导致学生习得语法的过程十分被动。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知语法知识,教师应该在英语学习活动观的引领下帮助学生构建语法知识脉络,提升语言能力和思维品质,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法意识。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英语;英语学习活动观;语法教学
作者简介:余玲(1989—),女,江苏省无锡崇宁路实验小学。
一、小学英语语法教学的误区
语法是语篇意义构建的重要基础,具有传递语篇的基本意义,直接影响语言的准确、达意和得体。语法也是语言的基本框架,它将零散的单词组合成有意义的句子和段落,在英语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语法知识包括词法知识和句法知识,是口语、听力、阅读和写作学习的基础。在语言的运用中,语法规则是“形式—意义—用法”的整合。形式是指语法元素如何组合,意义是指这些组合所传达的信息,而应用则涉及在特定情境下如何正确使用这些语法结构。然而,现阶段的小学英语语法教学却呈现出几个误区。
(一)对语法学习认识不足而忽视语法意识培养
有些教师认为小学生年龄小,语法对他们来说太深奥,因此忽略了语法意识的培养。还有些教师往往只重视句型模仿,导致学生缺乏对语法规则背后逻辑和语义的探究,从而影响他们对语言结构的整体把握和实际运用。
(二)对语法进行机械操练而脱离主题语境
在语法教学中,部分教师完全脱离主题语境呈现语法知识,在课堂中花了过多时间让学生进行机械操练,导致学生在学习中只记住了语法“公式”和做题“套路”,语言习得过于僵化,进而让语言表达失去交际意义,语言使用不够得体。
(三)过于注重语法规则而淡化语法形式探究
在小学阶段,部分教师认为英语教学的核心在于语法规则,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他们较少对语法形式及其应用进行深入探讨,只是要求学生背诵语法规则,导致学生对语言的学习始终处于表层,进而出现语言形式错误、表意结构偏差,不利于学生长远的语言学习和运用。
二、英语学习活动观对改善小学英语语法教学的价值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理念中进一步明确指出,倡导践行学思结合、用创为本的英语学习活动观:秉持在体验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在迁移中创新的学习理念,倡导学生围绕真实情境和真实问题,激活已知,参与到指向主题意义探究的学习理解、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等一系列相互关联、循环递进的语言学习和运用活动中[1]。如何科学、有效地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开展语法教学,如何在语法教学中创设层级活动、内化语法结构,是当前教师需要思考的重要课题。
在课堂活动中,教师需有意识地转变固有的语法教学模式,同时重视主题语境的创设。语境与语言是相互关联的,只有通过真实语境,学生才能够更清楚使用某种语言形式及结构的原因。教师可以尝试以语篇为依托,在主题意义引领下,引导学生整合性地学习语言知识和结构,从而促进学生语言、文化、思维融合发展。同时,教师可紧紧围绕英语学习活动观,教会学生在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这三类螺旋上升的递进式活动中厘清语法知识脉络,使学生的语法学习从基于语篇的学习走向深入语篇的应用和超越语篇的迁移[2]。本文结合新课标理念,以译林版英语五年级上册Unit 5“What do they do?”为例,阐释如何落实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三级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语法知识,从而实现从理论知识到实际应用能力、再到综合素养的逐步提升[3]。
三、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开展小学英语语法教学的策略
(一)语境创设—主题意义激活已知
语法教学应始终围绕着语境,以主题语境下的语法综合输出为任务,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自然习得语法知识。因此,教师可以创设真实的语境,引导学生进行主题意义的探究,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运用所学语法知识解决情境中的问题,从而达到在语篇情境中理解语言、感知语法。
Unit 5“What do they do?”这一单元属于“人与社会”这一主题范畴,涉及“社会服务与人际沟通”主题群和“常见职业与人们的生活”“对社会有突出贡献的人物及其事迹”等子主题,单元内容围绕“Jobs”这一话题展开。“Grammar time”板块以图表的形式呈现单元重点句型“What do/does... do?” 及其回答,进一步阐述当主语为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单数形式时,特殊疑问句的问答;同时归纳本单元出现的动词的第三人称单数形式,引导学生在语篇学习的基础上梳理、总结、归纳单元核心语言,促进学生形成语言的正确概念。学习要点为:基于语篇归纳总结语言结构,进一步掌握语法功能;掌握动词第三人称单数形式的相关用法。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将教材进行打乱和重组,在学习完第一课时“Story time”板块的基础上,链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语言能力,将这一课时的子主题定为“Know more about jobs in family”,然后继续以Mike作为课堂的主人公,从复习Mike父母的职业入手,激活学生已知,并让学生围绕主题进行简单交流,接着用开盲盒的形式一一揭示Mike的大家庭中其他成员的职业名称和职责,引导学生围绕主题语境,综合运用所学语言知识,表达对各种职业的认知。在课堂中,教师始终利用问题“What do you think of his/her job? ”贯穿对主题意义的探究,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明晰“city helper”的概念,同时感受职业的社会价值,自然习得语法规则。
(二)学思结合—学习理解类活动,感知语法结构
学思结合是指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获取,还要注重思考和理解,使学习成为一种主动的认知过程。在小学英语语法教学中,学思结合尤为重要,理解和感知语法结构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入地掌握语言规则,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教师可以围绕主题创设语境,通过感知与注意、获取与梳理、概括与整合等学习理解类活动激活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引导学生在语境中感知本单元的语言结构和重点句型“What do/does... do?”及其回答,自然习得语法规则,培养学生获取与梳理、概括与整合的能力。
学习活动一:教师以Job Card为主要支架,与学生谈论Mike父母、Su Hai父母职业的相关信息。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使用单元核心句型,并对这些职业进行简单的评价,例如“I think his/her job is great/cool.” 等。
学习活动二:学生利用制作完成的自己父母的Job Card进行谈论,同桌之间概括谈论职业信息的关键句型;小组间讨论、思考并提炼出在主语不同的情况下,如何正确使用助动词do和does进行职业信息的问答。
本阶段活动属于学习理解类,旨在帮助学生复习巩固“story time”板块的主要内容,利用Job Card这一主要支架,梳理书中人物父母的职业信息以及职责,并试着谈论自己父母职业的相关信息。在谈论中,学生感知语法结构,弄清使用不同助动词的原因,同时认识helpful、meaningful、busy等对职业的评价用语。
(三)学用结合—应用实践类活动,聚焦意义形式
新课标提出,要“坚持学用结合,引导学生在应用实践类活动中内化所学语言和文化知识,加深理解并初步应用”。在学习理解类活动的基础上,教师应将语法规则融入有意义的语境中,使学生能够在实际使用中掌握语言结构,从而加深对语法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进行课程内容结构优化、跨学科主题学习、趣味性的教学评价等活动,将活动转化为语义表达的工具,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使他们能够在探索语言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中发展语言能力,为接下来的迁移创新类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习活动一:教师出示Mike's family tree,提问:“Actually, there are some other family members in Mike's big family, they have different jobs. Do you want to know their jobs? What do they do? Can you ask and guess?”,引导学生用所学的重点句型询问Mike亲属的职业信息,丰富学生职业类信息的表达,并拓展其他职业类单词。
学习活动二:学生通过听声音、欣赏小视频、看提示图片等多元方式猜测Mike亲属的职业,了解不同职业的职责;利用思维导图、chant和仿说等形式深化对不同职业职责的认识,并且适时对这些职业进行相应评价。
本阶段活动属于应用实践类,旨在引导学生在整理和归纳核心语言的基础上,通过猜测、对话和chant等多种形式,运用语言,理解意义,促进语言内
化,从学习理解过渡到应用实践,为后面的真实表达做准备。
学习活动三:教师带领学生对Mike亲属的职业进行复习整理,引导学生概括职业类名词的构词法,分别为: a.在动词/名词后+er; b.在动词后+r; c.在名词后+man; d.单独构成。同时,拓展相同构词法下的更多职业,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
学习活动四:教师创设Mike在农场里帮助爷爷分苹果的场景,引导学生对动词的第三人称单数形式进行归纳整理,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总结语法规律,将“city helper”这一主题性的概念贯穿于课堂的每一个小环节。
本阶段活动属于应用实践类,教师围绕课堂大主题,引导学生在观察构词、游戏活动、小组商议等学思结合的活动中,发现职业类名词及第三人称单数形式的构词法规律,并用一些相应的活动帮助学生记忆巩固,深化本节课的重要语言点。
(四)学创结合—迁移创新类活动,突出语用功能
新课标要求,要“坚持学创结合,引导学生在迁移创新类活动中联系个人实际,运用所学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判断”。在应用实践类活动的基础上,教师应指导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方法与策略等,从不同视角去认识和理解周围的世界,并在新情境中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关联生活进行综合性的输出,理性表达情感、态度和观点,促进能力向素养的转化。
迁移创新类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将语法知识应用到新的语境中,创造出新的语言表达,从而增强语言的实用性和灵活性。在迁移创新的系列活动中,教师可以设计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基于Mike家庭成员的职业信息,在组内进行讨论与交流,同时谈论自己亲属的职业及职责,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学习活动一:教师出示自己的family tree,与学生谈论自己亲属的职业及职责,提问学生:“You know Mike's relatives' jobs well. How about your relatives' jobs? Can you complete your family tree and share with us?”,鼓励学生自己设计family tree,并与同伴进行谈论。学生在分享交流中综合运用语言,潜移默化地巩固本节课的语法知识以及核心句型,并将语法知识融于生活,真正让语法为口语交际赋能,提升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
学习活动二:学生观看视频《劳动者的十二时辰》,体会各行业工作者的不易,并且对不同职业进行评价,分享观后感;教师总结升华:“They have different jobs, different duties and different values.They are kind, hard-working, busy and helpful, right? I hope you can respect every job and be polite to the people from all walks of life.”,引导学生对本节课主题产生共鸣。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超越语篇、联系实际生活的活动,完成交际任务,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所学语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推动迁移创新,同时通过播放视频使学生对社会上各行各业的工作者产生职业认同感,引领主流价值观,塑造学生品格。
结语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践行英语学习活动观已成为新课程实践和研究的热点。实践证明,在进行语法教学时,教师可从单元整体视角出发,对教材进行重组或再构,然后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创设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的层级活动,激发学生对学习语法知识的兴趣,引导学生在主题语境中厘清语法知识脉络,发展英语学科素养,从而达到综合育人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程晓堂.改什么?如何教?怎样考?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析[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2.
[3]程晓堂.关于英语语法教学问题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13,33(4):6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