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不仅影响幼儿的学习效果,还关系到幼儿未来的发展,对于幼儿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面对部分幼儿在行为习惯上存在的一些问题,教师需要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不断给予幼儿正确的指引,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家庭和幼儿园合作共育的模式能有效地解决幼儿行为习惯培养方面的问题。因此,教师应与家长携手合作,共同为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创造良好的条件。
【关键词】幼儿教育;家园共育;家校合作;行为习惯
作者简介:徐红卫(1978—),女,江苏省南通市启东市聚南幼儿园。
当下,家园共育视域下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面临以下问题:一是不同家庭有不同的教育观念和方式,这导致幼儿在家庭和幼儿园之间的行为习惯存在差异;二是家庭和幼儿园之间缺乏有效的协同合作机制,导致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难以进行;三是家长和教师都面临忙碌的工作和生活压力,难以全面关注幼儿的行为习惯;四是幼儿在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中,家庭和幼儿园的激励机制还不够完善。基于此,教师要建立家园共育的合作机制,共同为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创造条件。
一、基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建立紧密的家园合作关系
(一)与家长有效沟通与协作
通过与家长的有效沟通,教师不仅能了解幼儿在家的情况,还能了解家长对幼儿教育的期待等,这能促使教师更好地开展工作。在沟通的过程中,家长也能了解幼儿在幼儿园的情况,并将此情况与幼儿在家的情况进行对比,从而更全面地了解幼儿,为开展家庭教育打下基础。可见,这种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能够形成教育的合力,有助于家长与教师之间的相互支持与相互理解。
以部分幼儿在需要排队的日常活动中不按要求排队这一现象为例,教师针对该问题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教师可召开家长会,向家长呈现幼儿在幼儿园中的生活场景,同时也呈现幼儿不按要求排队的一些图片,并向家长描述这样的现象。而后,教师应向家长详细说明幼儿在日常活动中按要求排队的重要性,同时让家长充分表达对幼儿排队问题的观点和想法,进而共同讨论培养方案。教师可先提供一些方法和建议。例如,在排队前,教师让幼儿明确排队时要遵守的规则。此外,教师可建议家长告诉幼儿排队时要保持安静、保持队形等。在交流与协作中,教师与家长可达成这样的培养方案:其一,家长要在家中引导幼儿进行模拟排队训练,让他们逐渐养成按要求排队的习惯;其二,建立家园联系簿,家长与教师及时沟通,反馈幼儿在家中的排队表现;教师可向家长展示幼儿在幼儿园排队方面的进步。通过教师和家长的积极合作,幼儿按要求排队的良好习惯逐步养成。
教师通过与家长的有效沟通与协作,实现家园共育,为幼儿打造一个良好的行为培养环境,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家园共同努力下,幼儿能够在良好的行为习惯中茁壮成长,迈向更美好的未来[1]。
(二)与家长互相支持与理解
在家长的支持和理解下,幼儿园与家庭可以共同努力,为幼儿创造一个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环境。家长和教师之间的支持与理解不仅有利于幼儿的行为习惯的形成和巩固,还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感受到来自不同角度的支持和关爱。在这种支持与理解下,幼儿能够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形成积极向上的人格。
以幼儿在午睡前要自己换衣服这一良好习惯的培养为例。部分幼儿在家中的生活自理能力不强,许多事情都由家长完成。因此,当幼儿在幼儿园的时候,他们很容易就会出现不会脱衣、不会穿鞋等现象。对此,教师需要获得家长的支持与理解,教师和家长共同努力,让幼儿学会在午睡前自己动手换衣服。教师可设置简单的教程,指导家长如何帮助幼儿掌握自己换衣服的技能,同时引导家长在家中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助力幼儿健康成长。
教师与家长相互支持、彼此理解,有助于幼儿自理能力的有效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得以逐渐养成。
二、基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家园共同设定清晰的目标
(一)设定目标与期望:明确幼儿行为习惯养成目标
在家园共育的视域下,教师要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进行有效的交流。对幼儿来说,良好的行为习惯包含多个方面,需要教师与家长循序渐进,共同设定每一个阶段幼儿需要达成的良好行为习惯的目标,从而实现“双向奔赴”的教育。
以培养幼儿礼貌待人的行为习惯为例。教师先向家长讲述班级幼儿整体的礼貌待人的行为习惯的养成状况,家长也将幼儿在家时这方面的情况反馈出来,这样有利于教师和家长准确、合理地设置更可行的目标与期望。例如,教师和家长共同发现部分幼儿不会使用礼貌用语,不会与他人分享与合作,因此使用礼貌用语、学会合作与分享成为培养目标。此外,教师和家长要互相交流在养成幼儿礼貌待人行为习惯方面的期望。教师可让家长表达他们内心的诉求,比如一名家长期望幼儿每次上学、放学能主动且礼貌地向家里的人打招呼,能与家里的妹妹友好相处。教师与家长都可将目标与具体的期望连接起来,从而制订更具体的行动计划。就上述家长的期望而言,教师可与家长一起制订一套行为规范,对幼儿进行精准的培养。教师与家长可制订这样的规范:早晨上学要学会说爸妈再见,在与妹妹玩游戏的过程中要能主动地帮助妹妹。
教师通过与家长共同设定目标与期望,使幼儿在养成礼貌待人行为习惯方面得到针对性培养。如此,幼儿能够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与家长共同进行目标与期望的设定也让幼儿园与家庭之间增强互信和配合,为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打下坚实基础。
(二)制订计划与策略:合作并营造易于参与的环境
通过与家长合作和制订具体可行的良好习惯养成方案,教师能够与家长共同促进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和巩固,为幼儿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帮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养成更健康、积极的行为习惯。其中,营造环境是制订计划与策略的重要举措[2]。
以教师与家长一起制订计划与策略,培养幼儿礼貌待人的良好习惯为例。家长与教师一起制订这样的计划,幼儿在礼貌待人环境上的创设要分成三步:一是营造氛围,二是自身示范,三是角色扮演。例如,在幼儿园中营造礼貌待人的氛围,教师将一些这方面的图片张贴在墙上,让幼儿在耳濡目染中接受礼貌待人的熏陶。教师还通过自己的行为进行示范,让幼儿从教师的表达与行动中感知什么是礼貌待人。教师还可设置一些与礼貌待人相关的角色扮演小游戏,让幼儿在不同的角色中体验不同的礼貌待人。在家庭中,教师与家长的计划与策略如下:一是张贴家中成员的礼貌待人的任务,比如家长的任务是示范,幼儿的任务是模仿,这都是以图片形式张贴在家中显目的位置,幼儿一看就懂。二是每天将幼儿获得的礼貌用语、学会的礼貌行为,以家庭播报的形式呈现。
三、基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家园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
家园之间需要建立一个相互信任和理解的沟通渠道。家长是幼儿最亲近的人,而幼儿园是幼儿的第二个家,双方需要坦诚相待,分享彼此的观察和体验。家园之间制订一致的行为规范和奖惩制度,有利于幼儿在家庭和幼儿园中得到一致的教育。有效的家园合作机制能帮助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助力幼儿的成长和发展。
(一)定期家校沟通与反馈
定期的家校沟通是加强家园合作的重要方式,教师和家长可以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分享幼儿在学校中的学习情况、行为表现以及与他人的相处情况等。家校之间的反馈是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环节,通过定期的家校沟通与反馈,家园可以形成共同的目标和方法,家长和教师可以围绕幼儿的行为养成制订共同的标准和规范,相互合作,共同关注幼儿的成长。
(二)激励共同参与和配合
教师、家长可通过赞扬、奖励等方式,进一步激发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热情。在教师与家长的激励下,幼儿在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方面的信心和动力会不断地增强,同时家庭和幼儿园间的合作关系也会更加紧密。例如,就幼儿打理个人卫生的行为习惯养成而言,当教师观察到幼儿在幼儿园中能够正确地洗手、刷牙、整理衣物时,可用语言表扬他们。教师将这样的激励方式告诉家长,并让家长观察幼儿在家中是否保持同样的好习惯,同时采用不一样的表扬方式,比如拥抱幼儿、赠送礼物。通过这样的共同参与,幼儿能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因为良好的习惯获得教师与家长的不同激励,这能让幼儿获得成就感,使幼儿更积极地去养成好的习惯。
四、基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师多开展个性化的服务
(一)教师开展反思,不断提升教育策略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离不开教师的积极参与和指导,这既包括对家长的指导,对幼儿的指导;也包括参与家校层面的活动,参与幼儿的各类游戏等。在参与和指导的过程中,教师要进行积极的反思,要不断提升教育能力和策略。
教师的反思是多方面的,以班上的幼儿萱萱喜欢朝别人吐唾沫为例。萱萱在各方面的表现都很好,能与其他幼儿积极开展合作学习,并积极参与班级的卫生打扫。基于此,教师一开始并不知道她有这样的行为。因为有若干名幼儿向教师反映这事,教师才知道萱萱有这样的一个不良的行为习惯。对此,教师进行反思:为什么平常没有观察到这样的现象?这也说明教师的观察要全面,不能因为某个幼儿表现好,就忽视对他们的观察。而后,教师围绕萱萱这一行为习惯与家长交流,家长称知道幼儿有这样的表现。对此,教师再次进行反思:是不是没有及时向家长询问幼儿在家的情况。如果教师对萱萱进行家访时,多问家长一些问题,也许就能发现她这样的问题。通过反思,教师发现在家园共育的视域下,要主动地开展工作,让幼儿获得更好的发展。
(二)针对每个幼儿的特点,提供习惯培养服务
在提供良好行为习惯培养服务时,教师要借助家园共育的理念,充分地了解每个幼儿的特点,再制订可行的培养策略。首先,教师可积极观察和倾听每个幼儿的特点,除了观察他们在幼儿园中的表现,还要倾听同伴对他们的评价,以及家长对他们各方面的反映。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应为幼儿提供充足的表达机会,并倾听他们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全面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心理状态,从而开展有针对性的行为习惯培养服务。教师在观察中发现,班上有名幼儿喜欢乱画,不爱护公物,在与其家长沟通的时候,家长称也发现了这样的现象,家长反映家里的桌子、灶台、墙上都被画了很多。教师仔细观察后发现,原来幼儿画的都是一些动物。教师与该名幼儿交流时,幼儿表示想要让家与幼儿园成为动物园。幼儿本意上其实不愿意破坏公物,但事实上,他的行为习惯包含了一些不良的因素[3]。在与该名学生的家长再次交流后,教师给出的建议是:家长为幼儿提供一个专门用于画画的地方,比如墙壁或地面。如此,幼儿既保持了爱好,又不会在公共场合乱画。经过家园共育,幼儿既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又能获得个性化的发展。教师要更全面地走进幼儿,创设更适合他们接受的行为习惯养成的方式,使他们获得身与心的全方位发展。
结语
通过家长和教师之间的积极合作,家园共育成为促进幼儿成长的有效路径。在与家长有效沟通和协同努力之下,教师能为幼儿提供全方位的养成行为习惯的环境,让幼儿健康成长、积极向上。总之,教师要与家长建立起紧密的合作关系,为制订明确的目标、可行的计划等群策群力,进而形成激励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有效机制。
【参考文献】
[1]卢玉蓉.行为习惯教育在学前教育中的有效落实[J].文理导航(下旬),2022(8):94-96.
[2]倪云.家园合作静待花开:家园共育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思考[J].好家长,2022(12):7-8.
[3]徐雯怡.家园乐互动 同心促成长:以家园共育促进幼小衔接课程的实践研究[J].好家长,2024(1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