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幼儿玩具分享行为的调查研究

2024-08-29 00:00:00倪巍
教育界·A 2024年21期

【摘要】文章从针对30名中班幼儿分享玩具的行为进行的调查出发,讨论这部分中班幼儿在分享玩具时和一些幼儿家长在培养幼儿分享行为时存在的问题。根据调查的结论,文章提出了教师在幼儿园内培养幼儿分享行为时可以采取的策略,以及指导幼儿家长科学教养孩子的方法,并建议教师坚持家园合作,和家长一同组织关于分享的活动,让幼儿真正学会分享。

【关键词】分享行为;中班幼儿;幼儿教育

作者简介:倪巍(1999—),女,江苏省昆山开发区兵希幼儿园。

分享,是指个体与他人共同享用某种资源[1],是一种亲社会的表现,也是人与人之间沟通交往的桥梁,还是一种重要的道德品质。中班幼儿处于学习分享的重要时期。《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幼儿社会领域的发展目标包括“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如果家长与教师在面对幼儿时,不注重开展分享教育,只是一味满足幼儿的需求,幼儿可能会变得过于以自我为中心,这不利于他们的社会性发展。可以说,培养幼儿的初步分享行为,让幼儿学会正确地分享,是家长与教师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2]。

一、中班幼儿在分享玩具时存在的问题

中班幼儿刚开始学习分享,尚未养成良好的分享习惯,因此,他们依然会出现不愿意与他人分享玩具的行为,教师甚至可能发现幼儿因争抢玩具发生冲突。笔者对中班幼儿在幼儿园内、家中分享玩具的行为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教师应当关注幼儿及家长可能存在的以下几类问题。

(一)幼儿在园内的分享问题

1.幼儿未形成分享观念

为了了解中班幼儿分享玩具的情况,笔者对某幼儿园的30名中班幼儿进行了一个学期的观察、记录,并将观察结果汇总成一份调查报告。笔者的观察结果显示,大部分中班幼儿明显存在分享玩具的行为,而在询问中班幼儿“分享是什么”这一问题时,有17名幼儿摇头表示不知道什么是分享;询问“你认为与其他人分享玩具好不好”这一问题时,有22名幼儿选择了“与其他人分享玩具不好”。上述调查结果表明,虽然一部分中班幼儿已经开始和同伴分享玩具,但是他们可能尚未形成分享观念,对于分享的认识并不准确,教师在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时需要关注这一问题。

2.在不同活动中幼儿的分享情况差别较大

在观察过程中,笔者还发现,在教学活动中和在生活活动中,幼儿比较愿意分享玩具;在户外活动中,幼儿分享玩具的行为发生的次数却少得多。为了了解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笔者和这30名幼儿进行了沟通。沟通结果表明,幼儿在教学活动和生活活动中出现分享行为,大多是因为他们受到了教师的引导或者看到了别的幼儿的分享行为;而户外活动的组织形式相对松散,分享玩具这一行为主要是幼儿自主发起的,次数自然也就更少。为了更好地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教师应该关注幼儿在不同活动中的分享行为,及时对幼儿与他人分享玩具的行为表示肯定,让幼儿对自己的表现感到高兴和满足,从而愿意自发分享玩具。

3.幼儿仅愿意分享部分玩具

笔者还发现,中班幼儿更愿意分享自己从家里带来的玩具,对于自己获得的奖品,许多幼儿不愿意分享。在询问30名幼儿是否愿意分享从家中带来的玩具、意外获得的玩具、努力获得的玩具时,大多数幼儿表示愿意分享从家中带来的玩具,16名幼儿愿意分享意外获得的玩具,仅有3名幼儿愿意分享努力获得的玩具。在询问幼儿这样选择的原因后,笔者得出以下结论:幼儿其实对物品的归属权有了一定的认识,明白即使把自己的玩具分给同伴或者和同伴一起玩,玩具还是属于自己的,与他人分享玩具并不意味着将玩具赠予他人;与此同时,幼儿也比较重视荣誉并具备一定的规则意识,认为别的幼儿没有完成任务或者没有好好表现就不应该得到奖品。由此可见,在发现幼儿愿意分享一部分玩具却不愿意分享另一部分玩具后,教师应当认真倾听幼儿的想法,并根据具体情形判断如何引导幼儿分享玩具,不能随意要求幼儿分享玩具,避免幼儿产生负面情绪。

(二)家长在家中培养幼儿分享行为时存在的问题

家庭也是培养幼儿分享行为的重要场所。在对幼儿在幼儿园内分享玩具的行为进行调查后,笔者还和这30名幼儿的家长进行了交流,以了解这些幼儿在家中分享玩具的情况以及这些家长对于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由此,笔者发现部分家长在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时,存在以下两方面问题。

1.家长不注重在家中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

在和笔者交流时,有24位家长能够准确描述幼儿在家中与他人分享玩具的行为,有6位家长无法说出幼儿是否在家中表现出分享意愿或者是否主动与他人分享玩具。这说明部分家长并不重视在家中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

2.家长培养幼儿分享行为的方法不当

笔者还在交流中发现,个别家长在发现幼儿因为分享问题与他人发生冲突时,习惯采取批评、指责幼儿的教育方式,没有给幼儿提供适当的引导。

父母是孩子成长路上的榜样,幼儿的社会性主要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通过观察和模仿潜移默化地发展起来的,良好的家庭氛围和家长正确的教养方式对幼儿形成分享行为是十分重要的。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在培养幼儿分享行为时,也应当关注家长是否在家中科学地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

二、思考与建议

(一)在幼儿园内科学培养幼儿的分享习惯

1.组织关于分享的活动

《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为了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教师应该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一些关于分享的活动,并推荐幼儿阅读关于分享的绘本。在实践中,笔者组织了语言领域活动“爱分享的小熊”、社会领域活动“玩具分享会”和“分享真快乐”,由此向幼儿传递正确的分享观念。

2.耐心地和幼儿沟通

为了让幼儿逐步形成分享意识,打心底里愿意分享玩具,教师在和幼儿沟通时一定要有耐心,还要巧妙运用沟通技巧。

在某次区域活动中,轩轩想用放大镜观察昆虫,但是他发现自己没有放大镜。在观察四周后,轩轩决定向诚诚借放大镜。轩轩礼貌地问了几次,诚诚依然不愿意分享自己的放大镜,于是轩轩急得快哭出来了。此时,笔者主动询问诚诚:“如果你没有放大镜,但是也想观察昆虫,你要怎么办呢?”诚诚很快回答道:“我可以问别人借。”笔者继续引导道:“如果别人就是不借给你,你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呢?”诚诚思索了一阵,说:“我可能会有点不开心。”在笔者的引导下,诚诚很快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不正确的,于是和轩轩分享了自己的放大镜。

3.创设鼓励分享的环境

《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创设一个鼓励分享的环境,幼儿会更愿意分享玩具。

在创设鼓励分享的环境时,笔者和幼儿一起设计了教室内的主题墙。首先,笔者鼓励幼儿回忆和朋友相处时感到开心的事,让幼儿品味集体生活的快乐;其次,笔者和幼儿一起阅读了关于分享的绘本,让幼儿明白分享行为会使同伴之间的相处更加和谐、融洽;最后,笔者拿出白纸,鼓励班里的幼儿将自己的感悟画在白纸上,然后用白纸贴满主题墙。

除此之外,笔者也会在节日建议幼儿给一名朋友准备礼物。幼儿准备的礼物可以是自制的,也可以是购买的,只要能表达一份心意即可。这一活动也为幼儿提供了分享机会,幼儿可以由此感受分享的乐趣。

4.在游戏中渗透分享观念

游戏是幼儿园基本的教育活动。在游戏中,幼儿可以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教师也可以在游戏中适当渗透分享观念,引导幼儿分享玩具。

例如,在某次组织角色扮演游戏时,笔者发现幼儿在扮演“爸爸”“妈妈”“客人”,于是笔者相机引导道:“大家回想一下,自己去别人家做客的时候,别人的爸爸妈妈会做什么呢?你们是不是也可以模仿这样的行为?”在笔者的引导下,幼儿想到,“爸爸”“妈妈”会和“客人”分享食物,于是主动拿出玩具模拟分享食物的情景。

当然,由于中班幼儿刚开始学着分享,他们仍可能在游戏中因为是否分享等问题出现矛盾。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当问明情况,耐心地引导幼儿,确保幼儿能够继续玩游戏。此后,教师可以在谈话环节和幼儿讨论他们在游戏中产生矛盾的原因,并由此引导幼儿分析自己的行为,让幼儿形成正确的分享观念。

(二)指导家长科学教养孩子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在与成人和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不仅学习如何与人友好相处,也在学习如何看待自己、对待他人,不断发展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可以说,良好的社会性发展对幼儿身心健康和其他各方面的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与此同时,家长在家庭环境里对幼儿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在培养幼儿分享行为的过程中,教师也应多和幼儿家长沟通,指导家长在家中科学教育孩子。

考虑到幼儿的模仿能力很强,常常会主动模仿家长的行为,教师应该提醒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自己的行为,起到榜样的示范作用。例如,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和孩子分享好玩、有意思的东西,再在幼儿面前和家中的老人分享这些东西,使幼儿在形成分享意识的同时,树立尊老爱幼的观念。而在有人到家里做客时,家长则应当鼓励幼儿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玩具,让幼儿体会到分享的乐趣。

(三)坚持家园合作

《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教师“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在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时,教师要和家长站在同一位置,确保教育的一致性,从而有效影响幼儿的思想观念,让幼儿自发地开始分享玩具。

例如,可以教师在和幼儿一起阅读关于分享的绘本后,和家长沟通,鼓励家长在幼儿回家后与幼儿阅读孔融让梨等关于分享的故事,告诉幼儿分享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除此之外,教师可以和家长一起组织社区爱心服务活动。例如,教师可以先指导家长和幼儿共同做一些简单的小礼物,然后带领幼儿将礼物带到敬老院,送给敬老院里的老人,并鼓励幼儿给老人捶捶背、捏捏腿,和老人聊聊天。这样的活动可以让幼儿走到社会环境中体会分享的意义,不仅有利于幼儿形成分享观念,还会使幼儿的社会性得到良好发展。

结语

分享行为是一种社会性行为。在培养幼儿分享行为时,教师可以在幼儿园内组织关于分享的活动、耐心地和幼儿沟通、创设鼓励分享的环境、在游戏中渗透分享观念,并抓住各种契机引导幼儿去分享,让幼儿感受到分享的乐趣。与此同时,教师应该多和幼儿家长沟通,指导幼儿家长科学教养孩子,让幼儿的分享观念得到强化,同时确保幼儿充分体会分享的乐趣,逐渐养成分享的习惯。教师还应当坚持家园合作,尝试和家长一同组织关于分享的活动,引导幼儿真正学会分享。

【参考文献】

[1]丁霞.中班幼儿分享意识与分享行为的培养研究[J].早期教育(教科研版),2012(10):29-32.

[2]王晓燕.玩具分享日所带来的教育契机[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2(1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