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级体育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

2024-08-29 00:00:00魏祥良
教育界·A 2024年21期

【摘要】小学低年级是儿童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体育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文章首先从多个维度探讨了小学低年级体育教学与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内在联系,继而提出了小学低年级体育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路径,其中包括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活力;妙用游戏化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加强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思维交流等。希望通过这些措施为小学体育教学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体育教学;思维能力;教学实践

作者简介:魏祥良(1986—),男,福建省永安市第三实验小学。

在21世纪的教育领域中,思维能力的培养被赋予极大的重要性。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而言,他们的大脑正处于高速发育的黄金时期,因此思维能力的塑造显得尤为关键。体育教学作为小学教育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除了发挥传统的体能训练功能,更应成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力平台。然而,传统体育教学往往过度强调身体锻炼,忽视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开发与培养。本文致力于打破这一固有模式,探索在小学低年级体育教学中融入思维训练的新路径,以此为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一、小学低年级体育教学与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内在联系

(一)身体感知与空间智能的培养

身体感知作为空间智能发展的基石,在体育活动中得到了深入的锤炼与提升。就小学低年级的体育课程而言,学生积极参与基本的运动技能训练,如跑、跳、投等,不仅能够锻炼肌肉和协调性,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动作,能够学会如何在空间中定位自己和他人,如何判断速度和距离,如何在不同的环境中调整自己的身体姿态和运动轨迹。基于此,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形成了对空间的敏感度和认知能力,这是学生未来学习几何、绘画并解决相关复杂问题时不可或缺的基础。以接力赛为例,学生需要掌握速度与节奏,灵活调整步伐以确保传递接力棒的最佳时机。这种对速度的精准控制和对比赛流程的敏锐洞察力展现了空间智能的发展。此外,学生还需要运用抽象思维来预测比赛的走势,制订战术策略,例如预判对手的动向、优化接力棒传递技术等,从而在竞赛中取得优势。这种训练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即时反应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将抽象概念应用于具体情境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在无形之中提升了抽象思维水平[1]。

(二)规则理解与逻辑思维的塑造

体育游戏是塑造学生逻辑思维与促进学生理解规则的重要途径。在小学低年级的体育课堂上,简单的体育游戏蕴含着丰富的逻辑训练要素。学生在参与跳绳、躲避球等游戏中,不仅享受运动的乐趣,也通过实践感知、理解和运用规则。在活动过程中,学生需要细致观察游戏变化,比较不同策略的效果,分类处理各种情境,并通过推理预测和应对可能发生的情况。例如,在足球比赛中,学生除了理解和遵守比赛规则,还需根据场上变化,如对手布局、队友位置,快速做出决策。这一决策过程实际上是完整的逻辑推理过程,要求学生能够迅速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预测执行效果。体育游戏不仅是身体锻炼的方式,也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与规则理解能力的有效方式[2]。通过参与系列游戏,学生不仅能够在运动中成长,还能够在无形中提升逻辑思维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三)交际能力与团队合作的发展

集体项目是体育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也是推动学生交际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发展的催化剂。在小学低年级体育课上,教师往往以集体性体育活动为载体,鼓励学生参与到篮球、足球或是团体接力等集体项目中。这些活动不仅能够让学生锻炼身体,还能培养他们的沟通、协作与问题解决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人翁,学会了如何清楚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听他人意见,建立信任,以及在冲突中寻求解决方案等。因此,通过参与集体项目,学生能够有效地发展社交思维和交际能力。

二、小学低年级体育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路径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活力

传统的体育教学往往注重技能的传授和动作的练习,而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设计引发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通过问题情境,学生需要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记忆、比较、分类、推理等活动,不断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促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等方面的发展。立足于此,教师可以设计具有挑战性的任务,组织小组讨论等活动,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和提高思维能力。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此环节应扮演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并在需要时提供支持和帮助,使学生能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思考[3]。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以“阳光运动身体好”为主题的活动,旨在引导学生认识阳光运动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并培养其观察力、分析力和思维能力。为了达成活动目标,教师可通过展示不同天气下运动的图片或视频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随后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例如,“在哪种天气下运动最舒适?为什么?”进一步,教师还可问:“如果你在阴天、雨天和晴天都有一小时的运动时间,你会选择什么运动方式?为什么?”此系列问题旨在引导学生综合考虑不同因素,并基于个人感受和观察进行分析,学生将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展开思考和讨论。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比如有的学生认为晴天最适合运动,因为阳光能够带来好心情;而有的学生则认为阴天更适合运动,因为此时气温适宜且不易晒伤。为进一步支持自己的观点,学生还可以主动查找资料、观察天气变化、讨论交流等。此过程不仅有助于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教师可在适当时机提供科学解释和支持,如对紫外线的影响进行详细说明,以指导学生在阳光下运动时采取保护措施。同时,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探讨如何合理安排不同天气条件下的运动时间和方式,以达到最佳效果。

不可忽视的是,思维能力培养需要持续且长期进行,教师应在日常教学中不断尝试和探索,通过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同时,教师还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点,以个性化的方式引导他们深入思考和学习,以拓展其思维深度和广度[4]。

(二)妙用游戏化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游戏在小学低年级学生中备受喜爱,也是培养他们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作为体育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该贯彻游戏化教学理念,采取多种方式来促进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在游戏开始前,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和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游戏的规则和玩法,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促使他们主动参与游戏设计和改进。在游戏进行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开放性和探索性的任务,让学生自由发挥,尝试不同的解决方案,以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和创新精神,从而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在游戏结束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总结和分享,对他们的表现进行评价,引导他们深入思考和改进,以拓展他们的思维维度。

以“小篮球游戏”为例,在游戏开始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篮球的基本规则,并探讨改变规则对游戏的影响。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提出新的游戏模式和规则,激发其对游戏的兴趣和热情,培养他们的创新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在游戏进行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不同的任务和挑战,如定点投篮、运球过障碍、三人传球接力等,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会面对各种突发情况和问题[5],这时需要他们迅速做出反应,不断调整和优化策略。通过不断面对和解决相关问题,不仅能够提升篮球技能,还能锻炼创新性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游戏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表现和解决问题的方式,肯定学生的创新表现并指出改进的空间,促使他们思考和提升。这种循序渐进的指导和激励有助于学生产生深刻的游戏思考,深化其对规则和策略的理解,提升其创新性和批判性思维水平。

(三)加强合作学习,促进学生间的思维交流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首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体能状况和兴趣爱好等因素,合理划分合作学习小组,然后设计具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任务。基于任务的驱动,学生在小组内展开交流和讨论,让思维得到了锻炼。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完成任务、协调关系、发挥优势等,促进合作活动的开展,达到预期目标。

以“韵律活动和舞蹈”为例。教师可以将学生搭配在一起,比如可以将节奏感良好的学生与善于学习舞蹈动作的学生搭配在一起,或者将性格外向的学生与内向的学生分在同一组,以期达到互补和平衡的效果。每个小组由4—5人组成,便于管理的同时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参与。在分组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提出可供选择的主题,如“快乐的节日”或“动物世界”,并鼓励他们围绕主题进行创意思考,学生需要评估不同的创意,选择最适合主题的方案,并学会表达观点、倾听他人意见[6]。分配任务后,学生需要实践自己的任务,如编舞的学生需要创造出符合主题的舞蹈动作,负责音乐选择的学生要找到合适的音乐并与舞蹈动作相匹配,负责服装设计的学生则要考虑如何通过服装来增强舞蹈的表现力。在实践中,学生会经历尝试、失败、再尝试的过程。所有准备工作完成后,小组成员将各自的成果整合在一起,形成完整的舞蹈并进行成果展示。最后,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反思和评价,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改进并将经验应用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通过这一系列合作学习活动,学生能够学会如何提出创意,如何批判地思考,如何逻辑地分析问题,如何综合地整合信息,以及如何反思和评价自己的工作等,由此使思维能力得到良好的锻炼。

结语

综合上述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小学低年级体育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至关重要。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教师能够成功地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从而激发他们的思维活力。同时,将游戏化教学融入体育活动不仅能增强学生的身体协调性和运动技能,还能巧妙地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此外,合作学习的推广有助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为他们提供了一个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平台,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思维的碰撞与融合。这些策略为小学体育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对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展望未来,期望相关教育工作者能够不断探索和实践更多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教学模式,继续挖掘体育课堂的教育潜力,以更全面地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其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孙振海.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路径及其实践运用[J].新校园,2024(2):83-85.

[2]徐淦.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路径及其实践运用[J].田径,2023(8):13-14,40.

[3]姜新言.基于学生思维发展的体育跨学科教学探究[J].小学教学研究,2023(7):87-88.

[4]张昊.“双减”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师跨学科教学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研究[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2(22):19-21.

[5]许亚奇.探究小学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J].天津教育,2021(32):16-17.

[6]李之辉.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策略[J].体育视野,2021(16):9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