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学生自学能力、自省意识、自创本领、自得素养的发展,能够展现学生学习的活力,助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发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需依托课标思想以及前沿的语文教学研究理论,关注自学能力,引领理性学习;重视自省引领,引发情感共鸣;细化自创指导,指引灵性学习;深化自得引导,助建深度学习,从而达成“四自”能力发展目标,让学生实现有深度、有活力,且绽放智慧的语文学习。
【关键词】小学语文;“四自”能力;智慧学习;核心素养
作者简介:高妹营(1972—),女,福建省南平市夏道中心小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积极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的提高,助力学生全面发展,真正成为学生学习与探索过程中的引导者、参与者与启迪者,保障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善思、善学的人,成为智慧的学习者、快乐的探索者。
一、关注自学能力,引领理性学习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指出,“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这是建立在学生较强的自律意识和较高水平的自学能力之上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把学生“会学习、肯学习”纳入教学思考中,充分利用所有资源,把握好有利时机引领学生自学,让学生实现灵活的理性学习。
(一)从兴趣入手,激活内驱力
兴趣是乐于接触、参与、深度探究的积极意识倾向。教师应以兴趣为基点,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增强学生的主动意识,让自学成为一种自律,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778948ee331a18b3b3ca8913099959afa038b1340c1b209c1a462be0b55d9281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课《走月亮》的教学为例。教师构建学习任务群,引导学生在任务驱动下进行自主阅读、自主探索,使自学成为学生的自发行为。教师以“‘走月亮’有什么含义?”“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课文的作者是谁?他还有哪些类似的经典美文?他的文章都蕴涵着怎样的情思?”等问题构建任务群,引导学生围绕任务展开自主学习研究。如此,学生能够更好地参与初读、细读等活动。在此过程,学生会借助工具书克服阅读障碍,在自学中顺利完成字词学习,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逐渐积累语言文字知识。
(二)从整体着力,增强自主性
在掌握《走月亮》大致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进文章作者吴然的文学天地,让学生在阅读《珍珠泉》《小鸟和守林老人》《我们的民族小学》《杨梅会》等作品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走进作者的思想世界,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课标提倡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听说读写的实践,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培育学生的自学意识和自学能力,能够更好地帮助他们积累丰富的学习经验,助力学生进行具有深度的语文学习,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探究,促使学生在实现自我学习的过程中,展现学习活力;同时,自学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的发展,使得语文学习尽善尽美[1]。
二、重视自省引领,引发情感共鸣
自省意识是发展学生自我反思能力的重要因素。对小学生而言,在学习之中进行反思能够拓宽他们的学习视野,活跃他们的学习思维,促进他们自主学习场域的构建。为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应,当学生表达“我不赞成”“我认为这不对”等观点时,教师可以顺势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反思,进而让学生在思考中深入理解学习语文知识,促进学生学习活力的激发[2]。
(一)训练思维,提升能力
“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是课标关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理念,其焦点在于学生的语文思维,尤其是对于逻辑思辨能力的培育与考查。小学语文教师应引领学生带着思考阅读课文,带着思想学习课文内涵,引导学生进行多样化、深层化的语文思维训练,让学生在真切的语境中更好地质疑问难、求异创新。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13课《猫》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围绕自省意识、逆向思维等预设来组织教学,如呈现“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这一句话,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何有如此一说”。而后,学生会针对该问题,自觉展开阅读与分析,努力从课文中寻找答案。如此,能够引导学生利用逆向思维展开学习活动,学会由果溯因的思考方式,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并从中体会作者对小动物的真情,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初步理解“可爱的动物,我们的好朋友”的单元主题内容。基于此,教师引导学生深刻领悟“作者如何表达对动物的感情的”这一语文要素内容,并带领学生学习和借鉴文中的写作技巧,让他们写一写自己喜欢的小动物,从而使他们逐渐学会用细腻、生动的笔触来写出动物的特点,有效促进学生语文思维与能力的发展。
(二)情感共鸣,体会深意
随着文本探究学习的不断深入,学生能够切身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从而形成了对应的阅读理解、情感体验,与作者形成情感共鸣。其中,针对教材中的课后问题“举例说说可以从哪些地方看出作者非常喜欢猫”时,有学生积极发言道:“‘它们的胆子越来越大,逐渐开辟新的游戏场所。它们到院子里来了。院中的花草可遭了殃。它们在花盆里摔跤,抱着花枝打秋千,所过之处,枝折花落。你见了,绝不会责打它们,它们是那么生气勃勃,天真可爱!’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非常喜欢小猫,把这只天真淘气的小猫当成自己的孩子,即使小猫把院子里的花草弄得‘枝折花落’,作者也不忍责打,反而对小猫宽容怜爱,觉得它‘生气勃勃,天真可爱’。”由此可见,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与作者的情感形成共鸣,深切体会小猫的可爱,产生了宽容怜爱的情感。如此,能够让学生树立善待动物、保护动物的正确观念。此外,教师通过课后问题,以及“小练笔”和“阅读链接”中的内容,鼓励学生积极分享和讨论。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自省意识会逐步形成,在倾听他人、欣赏他人的同时进行自我反思,从而发展自身的思维灵活性、逻辑性,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三、细化自创指导,指引灵性学习
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不断更新、完善教学理念,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情况,采用合理的教学策略,助力学生核心素养与综合能力的发展,培养面向现代化的创新型人才。在教学中,教师应细化指导方法,指引学生展开创新活动,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自创学习。
(一)构建场域,刺激创新思考
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是构建创新学习场域的重要方法。学生能够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畅所欲言、大胆质疑,分享个性化的观点。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结合课文特点、内容实质等要素,从构建良好场域出发,让学生在平等、自由的场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他们在问题中引发新思考,从而实现自创意识的迸发,促进学习创新。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12课《坐井观天》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构建自然、和谐的学习场域,引发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与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以“青蛙说,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这是真的吗?”“小鸟说天空无边无际,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看法?”两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创新学习,促使学生依据学习经验、思考想象,阐述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二)提供助力,实现自创学习
教师引导学生借助生活经验与个性化观点来回答问题、参与学习对话,是培育学生创新意识、发展创新思维的有效方法。教师可以从素材提供、问题引导方面出发,引导学生实现自创性学习。
当学生之间产生不同观点时,教师可以及时为学生提供辩论的平台,引导学生展开辩论,鼓励学生围绕自己的观点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再以《坐井观天》的教学为例,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采用表演的方式来重现青蛙与小鸟的对话,指导学生通过语言、动作等要素,表现故事中青蛙与小鸟的形象特点。如此,不仅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他们深切地感受语言文字之美,从而充分展现学生个性化思考的活力。
四、深化自得引导,助建深度学习
自得是一种获得体验,集中表现在学生探究语文知识的过程中自我约束的态度,是学生综合素养的体现。培养小学生的自得意识,不仅有利于增强小学生的学习信心,让他们对语文学习充满期待,还能够拓宽学生的学习视角,发展语文思维,从而促使学生表达自我、展现自我,让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较好提升。基于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给予不同学生具有针对性的学习指引,让他们逐渐树立良好的自得意识,并通过倾听、分享、对话等方式进行学习,从而丰富学生对于语言文字的感知,让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技巧、积累语言应用经验,加速其语文思维的发展[3]。
(一)先学为主,感受自得
构建“学为中心”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是助力小学生感受自得、形成自得意识的基础。教师应增强学生“自觉参与”的意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语文学习。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5课《少年闰土》的教学为例。为了帮助学生构建深度学习,教师需要灵活且充分地利用教学素材和资源,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发挥自身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功能,通过设计问题任务、组建学习任务群等,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课文,探索文中各个描写镜头的含义。具体而言,教师可以设计“我的积累”“我的理解”“我的疑问”等板块,鼓励学生自主开展阅读理解、思考探索、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让他们在系统化学习中积累语言素材,同时整体把握文章的学习重点和难点,鼓励学生针对课文的关键信息提出疑问。如此,学生能够自然而然地开展学习探究活动,实现深度学习,发展高阶思维。
(二)问学为辅b97da5cb214a22405a8ccf191580c684ace9028eda5b5846f16ab5c8d55d1912,培育自得
“问学互进”是学习进阶的表现。从自学开始,学生会在自主阅读、个性化阅读思考中逐步发展自得感受,在分享感受的基础上,学生通过提问互相学习,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为有效培育学生的自得素养,教师需要从学生的自读、自学出发,创设符合学生生活经验、认知水平、思维水平的问题情境,从而让学生产生深刻的阅读学习理解,获得亲切且丰富的学习体验。
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少年闰土》,并分享学习心得和感受。学生会根据课文内容有条理地梳理文章脉络:回忆闰土看瓜刺猹;追忆“我”与闰土初次相识;介绍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看跳鱼儿四件新鲜事;最后写分别、友谊。其间,学生会发出质疑:“‘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这句话具有什么含义?”如此,学生能够展开丰富的阅读想象,获得深刻的阅读理解,获得良好学习自得体验。
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以课标的理念为统领,以核心任务为出发点展开教学实践。其间,教师需要从学生个性化学习视角出发,细化学生“四自”能力的培育,从而让他们自学有方法、自省能主动、自创有活力、自得有收获,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真正达成个性化学习的目标,让他们的语文学习愈发智慧,更具灵性。
【参考文献】
[1]马绍清.课前导学案在提升小学语文自学能力中的运用措施研究[J].考试周刊,2021(20):33-34.
[2]黄宇.如何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和自省意识:以《猫》教学为例[J].语文天地,2020(17):3-4.
[3]钱怡.自省、自律、自得: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三自”意识[J].基础教育论坛,2020(13):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