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中华传统文化 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2024-08-29 00:00:00顾可沁
教育界·A 2024年21期

【摘要】中华传统文化拥有深刻的思想内涵与丰富的知识体系,对小学数学教学具有独特的价值。其中蕴含的几何构图原理、节日习俗里的数学智慧、古代数学家的事迹等元素,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数学课程中融入这些元素,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使他们掌握解决问题的技能,提升逻辑思维水平,还可以促使学生尊重中华传统文化,有利于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形成。

【关键词】小学数学;中华传统文化;核心素养;数学文化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常州市中小学“十四五”规划教学研究备案课题“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实践研究 ”(课题编号:2023czb-wj12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顾可沁(1992—),女,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星辰实验学校。

中华传统文化承载着丰富历史信息与深厚文化积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还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1]。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即通过历史典籍、传统艺术、节日习俗等文化形态,把数学概念和方法融入具有实际意义和文化背景的情境中。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同时,感受学习的快乐和数学的思维魅力,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让学生在全球化语境中更深入地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

一、运用历史典籍,进行数学启蒙教育

启蒙阶段对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至关重要。数学这门学科对于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都有着较高要求。如何在启蒙时期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与信心,已成为教师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中华传统文化包含大量的文化典故、历史事件,这些典故和事件具有特殊的历史背景与价值,为数学启蒙教育带来新颖有效的方法。教师可以通过解释与讨论历史典籍,把数学概念用更生动形象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加深对数学学科及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该教学策略能够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解决问题能力。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元、角、分”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一节主题为“货币探秘之旅”的拓展课,通过音乐、视频、动画等形式,让学生感受货币的魅力。首先,教师可结合动画讲述关于古代货币历史:“古人曾经用贝壳作为货币。商朝晚期出现了形式仿造海贝的铜贝,是人类最早的金属铸币。因此,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接着,教师结合《史记·货殖列传》中关于古代货币的记载,介绍“布币”和“刀币”等各种各样的货币(如图1所示)。其中,“布币”的外形灵感来自农业工具(青铜制的镈),因其外形看起来像一把铲子,又被称为“铲布”。“刀币”的造型则体现了那个时代人们对于武器以及渔猎文化的重视。

教师通过引入货币的历史,让学生初步了解货币的发展。通过比较古代货币与现代货币的差异,学生能够进一步了解货币的发展演变和现代货币的体系。此外,教师可以通过互动游戏,如“模拟购物”和“货币换算”,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人民币单位及换算方法,提升计算能力,巩固货币知识。

教师运用历史典籍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元、角、分”的相关内容,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还能够让他们感受货币的发展演变,逐渐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养与创新能力的提升,增强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二、运用传统工艺,激活数学思维能力

传统工艺是中华传统文化之精华,包含着丰厚的文化内涵与审美追求。教师可以将传统工艺与数学教学进行有机结合,启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其中,传统工艺作品既可以成为抽象数学概念的具象载体,使复杂的数学知识易于理解与掌握,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几何图形的对称、图案设计的比例,以及工艺作品的空间与构造,都是传统工艺和数学思维之间的桥梁。教师可以运用具体的工艺实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数学概念与数学规律。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教学为例。剪纸艺术既体现创作者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又可以作为“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实用教学资源。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轴对称”这一概念,教师可带领学生一起探究中国剪纸的艺术魅力。首先,教师向学生展示一系列经典的剪纸艺术作品,如对称的蝴蝶、窗花等(如图2所示),以便学生能够观察并探讨这些作品的共同特点。教师可以提问:“这些剪纸作品的共同点有哪些呢?”以此引导学生注意到它们的对称性。

在学生掌握轴对称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先演示利用彩纸和剪刀创造对称剪纸作品的方法。在组织学生进行剪纸活动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轴对称的知识创作图案,锻炼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首先,教师向学生解释轴对称的概念,即图形关于一条直线(对称轴)对称。接着,教师指导学生选择一张彩纸进行对折,确保对折线处在对称轴的位置。然后,教师让学生在对折的半边纸上画出他们想要创作的图案的一半。这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思考如何确保画出的这一部分在展开后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对称图形。这个思考过程能够锻炼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完成绘制后,教师指导学生沿着绘制的轮廓剪切彩纸。在剪切过程中,学生需要精细操作,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耐心和精确度。完成剪切后,学生展开彩纸,看到了一个完整的对称图形。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自己的作品,让学生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并讨论如何在其他图形设计中运用这一原理。

教师将中国剪纸工艺与“轴对称”的数学概念相结合,能够让学生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并在实践中深化对轴对称概念的理解。此外,学生在观察作品、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能够逐渐提升观察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三、渗透节日习俗,提升数学应用能力

中国传统节日绚烂多姿,每一个节日都有其独特的风俗与含义,拥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其中,春节贴春联、元宵猜灯谜、端午包粽子等传统节日习俗,都离不开与数学有关的活动,如计算日期、安排节日场所等,这给数学教学带来了真实而贴近生活的应用情境[3]。在节日情境中,学生会自然而然地应用计量、几何、比例等知识,在实践过程中深化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提升数学应用能力。

例如,在学生学习了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年、月、日”部分的内容后,教师可以设计一个以“迎春接福”为主题的农历新年系列活动。

活动一:探寻春节,学习农历知识

首先,教师介绍春节的历史渊源、传统风俗及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教师详细说明农历的基本原理及农历与公历的区别,引导学生学会根据月亮的盈亏周期来划分月份和日期,同时向学生讲解二十四节气对农业活动的指导作用。然后,教师向学生展示近五年的公历与农历的对照表,引导学生迁移“年、月、日”的知识,结合公历和农历的转换规律,推算出某一年份的春节日期。教师可先演示推算步骤,再由学生亲自练习。最后,学生展示推算的过程与结果,教师进行评价、指导。

活动二:情境应用,规划活动日程

教师模拟节日活动场景(如家庭或学校),并说明需要安排的活动内容(如拜年、年夜饭、放烟花)。学生以“年、月、日”为知识基础,联系实际,制作节日活动日程表。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综合考虑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和时间安排,合理规划活动时间。在完成活动日程规划以后,学生展示并说明自己日程,其他同学与教师进行评价。其中,教师可指导学生对日程表的规划进行优化,使日程表中的安排更合理、更有效率。

活动三:自主探究,计算节日天数

教师列出一些传统节日(如元宵节、中秋节),并告知这些节日通常持续的天数(通常情况下,元宵节是一天,中秋节也是一天)。学生根据“年、月、日”的知识,计算出某一年份中这些节日的总天数。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注意闰年和平年的区别,因为某些节日(如清明节)可能会因为闰年存在日期的变化。最后,学生展示计算结果,教师进行评论和指导。

教师通过节日习俗中的数学活动,为学生创设生动的实践学习情境,让学生发现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提升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能力。这样的教学方式能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会合作、交流与创新。同时,让学生在传统节日情境中感受文化魅力,能够有效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推动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

四、引入计算工具,深化数学知识理解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计算工具,如算盘、算筹和古代测量工具,是深化学生数学知识理解的有效方式。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可以通过动手操作计算工具来感受数学的奥妙,深化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这一教学方式能够提高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并加深学生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可见,在数学教学中引入计算工具,不仅有利于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而且有利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的教学为例。为加深学生对加法和减法的认识并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教师可以引入绳子、算筹和算盘等工具。首先,教师可利用绳子来完成打结运算,从而使学生在直观感知中认识加法和减法。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亲手操作,将两根代表不同数值的绳子进行打结,以此来模拟加法运算。这种教学方式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对加法的本质。其次,教师可向学生介绍算筹。算筹是我国古代数学运算中的一种重要工具,它的色彩与形状具有特定意义。教师可通过演示各种色彩、形状的算筹来激发学生对于这种计算工具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教师可结合具体加法实例让学生了解算筹的放置规则及计算方法。学生可自己动手制作算筹和进行简单加法运算,使算筹运算原理更深刻。最后,教师可借助算盘这一传统计算工具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算盘所特有的计算方式能使学生对“满十进一”这一数学原理有一个较为直观的认识。教师可通过示范怎样用算盘进行两位数加法运算使学生理解算盘的结构与用法。而后,学生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动手操作算盘进行双位数加法和减法,感受算盘的奇妙。在运算过程中,学生既可以加深对两位数加法运算的理解,又可以体会古代数学家的智慧。

教师将传统计算工具融入教学之中,既能够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与动手能力,又能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深化数学认知。同时,该教学方式也能培养学生热爱与尊重中华传统文化,从而为其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是一种有意义的实践,既能够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与有效性,又能够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与喜爱传统文化。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对他们的认知能力、创造性思维和社会适应能力都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教师要不断探索中华传统文化与数学教学的结合点,不断寻找并开创出更加有成效的教学方式,让中华传统文化在数学课堂中绽放光彩。

【参考文献】

[1]王金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尝试[J].新教育,2023(32):61-63.

[2]李秀芝.构建文化味的数学课堂[J].小学教学参考,2015(21):48.

[3]张正华.巧解数学文化中的诗歌趣题[J].初中数学教与学,2019(6):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