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传统文化,让小学美术课堂“熠熠生辉”

2024-08-29 00:00:00王丽
教育界·A 2024年21期

【摘要】传统文化是我国的文化瑰宝,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传统文化与小学美术课堂的深度结合,是在学生群体中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文章结合教学实践,讨论了在小学美术课堂中融合传统文化的方法,旨在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接受度,并促进学生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生成,建构更有魅力的美术课堂。

【关键词】小学美术;传统文化;课堂教学;教学策略

作者简介:王丽(1988—),女,江苏省南通市启秀市北小学。

传统文化与小学美术课堂的深度结合,既能够体现出文化中的美育精神,又能够发挥传统文化与美术学科的育人价值,助力学生形成健全的品格、审美情趣及艺术素养,是落实新时代美育的重要手段,也是素质教育改革视野下,小学美术课堂创新、发展的主要方向。然而,现阶段的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师专注于基础美术知识的教学,忽视了传统文化元素与美术课程之间的关联,阻碍了传统文化融入美术课堂的脚步。对此,教师需要探索美术课堂与传统文化的融合路径,让学生更好地接受传统文化,感悟传统文化的精髓及蕴藏在传统文化中的艺术之美,畅享美术课堂的魅力和精彩。

一、在审美情趣的培养中融入传统文化

(一)组织国画赏析,探寻传统艺术

国画是我国传统美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画的意蕴丰满、形式优美,在绘画界独树一帜。在美术课堂中开展国画赏析,是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有效策略。如何让学生自然地发现国画的美,深刻感知其中的文化元素,是当前教师需要深思的问题。审美鉴赏的方式能让学生立足审美视角,透过外在的作品窥探其中的文化底蕴。对此,教师可以设置国画鉴赏课,带领学生初识传统文化,让学生在对国画的深层品析之下,品味画中的传统艺术氛围,感受古人的精神意境,逐渐了解传统文化的意蕴之美[1]。

如在人教版小学美术“中国画与油画欣赏”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赏析中国画,再带领学生品味油画,随后将二者放在一起,开展对比赏析教学。在赏析中国画时,教师要围绕“国画品析”这一课题,为学生展示《千里江山图》《清明上河图》等经典的中国画,先让学生说一说对画作的整体感受,再使用多媒体设备的放大功能,展示画面细节,从绘画技巧的角度,讲解国画的绘画特点,让学生更深层次地了解中国画。随后,教师可围绕这两幅画的意境及其中的内涵,组织国画品析活动。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画作的创作背景等相关资料,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项目学习,自主探究不同优秀画作的创作故事,以此加深学生对画作的感知能力。结合背景故事欣赏画作,学生可以更准确地把握画面的细节,从绘画技巧、背景故事、精神内涵这三个层面深度完成国画赏析,实现对传统文化的学习。

部分学生可能会认为画作鉴赏课过于枯燥无趣,因此学习积极性不高。对此,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开设多媒体课堂,使用AI、VR等技术,让画作“动”起来,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体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碰撞的美感。

(二)组织非遗品析,探索国宝之源

除了传统书画作品,我国还有许多艺术瑰宝,如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随着非遗作品被不断提及,如何将非遗作品引入美术课堂,使学生自主发现非遗作品的魅力,感悟其中的文化气息,成为困扰教师的难题。在实际的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合理渗透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学生欣赏被称为国宝的优秀艺术作品,使学生意识到传统文化中艺术作品的多样性,给学生带来更加直观的文化震撼,让学生生成浓厚的民族文化自豪感[2]。

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美术“珍爱国宝—古代的青铜艺术”一课时,教师便可带领学生一同走进青铜器的历史。课堂上,教师先为学生讲解目前青铜器修复及复制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奠定本课的基调。之后,教师再围绕教材中的内容,为学生展示各个区域出土的青铜器作品。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逐一展示各种青铜文物的图片,带领学生欣赏青铜器的纹样、造型,随后,让学生思考:在古代,人们没有先进的生产工具,是如何制作出这一件件巨大且精细的青铜器作品的呢?教师为学生提供与青铜器相关的资料和素材,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阅读这些材料,并在合作学习中,制作一份与青铜器起源、寓意、制作工艺相关的报告。某一组学生在探究青铜器制作工艺时,发现两个朝代的青铜器制作方法并不相同。这时,教师便可以引导学生将对青铜器的制作工艺探究,变为探索青铜器制作工艺的变迁史,这既给学生提供了新的探索方向,又让学生更深层次地了解了青铜器文化。

艺术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表现形式众多。教师要合理利用教材,分析教材中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知识点,围绕知识点设计主题探究类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让美术课堂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载体,发挥出美术的育人功能。

二、在艺术创造的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

(一)学习传统技艺,绘制优秀作品

实践能够带给学生深刻的印象,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双手,深刻感受文化的底蕴。在课堂教学中,小学美术教师要重视美术技能与知识的传授。绘画是美术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美术教材中,有许多与我国传统绘画技术相关的课程内容,教师可以借助这部分内容,在美术课堂中带领学生学习传统绘画技艺,让学生绘制传统书画作品,在学习创作的过程中,更深层次地感受到传统绘画技巧的精妙之处,理解国画中的意蕴之美[3]。

如在人教版小学美术“水墨游戏”一课的教学中,教师以我国知名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为课前导入,给学生播放其中的精彩片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在观看动画、感知动画的过程中,了解了水墨画的魅力。教师顺势导入水墨绘画的技能教学,先告知学生水墨画的创作原理,再为学生讲解在绘制水墨画时,不同执笔力度在宣纸上映射出来的状态是不同的。教师带领学生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自感受不同执笔力度呈现出的效果。接着,教师又为学生讲解水墨画绘制中的常见技巧,包括如何在不同笔锋质感下绘制出不同的线条等。整个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理论知识讲解和学生的实践操作互相穿插中完成的。在理论知识讲解完毕后,学生基本掌握了水墨绘画的整体技巧。课堂最后,教师让学生仿照教师绘制的紫藤花,开始模仿练习。在学生练习时,教师在班级内巡视,并对部分学生的绘画进行指导或纠正,整节课的课堂氛围极佳,且学生的学习热情相对高涨。

教师带领学生学习并亲自体会传统绘画技巧,让学生掌握各种传统的创作手法、学习古典美术的创作技艺,是将传统文化与小学美术课堂深度融合的重要举措,可以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艺术创作的魅力,感悟传统文化的精髓。

(二)培养创新精神,创造融合作品

创新是持续发展的动力。在小学美术课堂中融入传统文化,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感知传统文化,还要在原有的文化之上加以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可以将现代工艺、现代思想与美术课堂中的传统文化进行深度融合,打造融合式教学,引导学生创造融合式作品,真正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生根发芽[4]。

如在人教版小学美术“陶泥的世界”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先为学生讲解我国传统泥塑技艺,并展示多种优秀的泥塑作品,再以PPT的形式为学生讲解传统泥塑的发展历史及演变过程。待学生对泥塑作品有了解后,教师导入传统民间彩塑“泥人张”的讲解教学,在课堂上为学生播放访谈节目《似是故人来》中讲解“泥人张”的片段,加深学生对“泥人张”的印象,随后又给学生展示各种活灵活现的泥人图片,让学生感受这一精妙的技艺。在充分引起学生注意后,教师提出本课的学习任务—动手捏泥人。考虑到小学生的动手能力有限,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几个现代的卡通动画形象,如功夫熊猫、小猪佩奇等,要求学生仿照这些动画形象的外观和特征,动手捏泥人。学生可以在原版形象之上加入自己的创新构想,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泥塑作品。

融合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结合的重要途径。教师设计的融合式课堂给学生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创造平台,使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体验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加入个人的构想,在创新之路上不断前行。

三、在美术实践的课堂中融入传统文化

(一)体验民间技艺,参与手工制作

传统文化包含丰富多彩的传统民间技艺,这些民间技艺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小学美术课堂本身有着较强的实践性,在美术教材中也有许多与民间技艺相关的课程内容。教师要根据教材编排,围绕课程内容,为学生打造手工实践课堂,让学生体验传统民间技艺,亲自参与动手操作,在体验中领悟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5]。

以人教版小学美术“元宵节里挂彩灯”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学时,教师先询问学生:“同学们都知道哪些我国的传统节日呢?每家每户在过节时都要做一些特殊的事情。大家能记起哪些呢?”问题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纷纷在课上分享自己家的节日习俗。教师自然地将话题带到元宵节习俗上,要求学生分享自己熟知的、与元宵节相关的习俗及传统故事。在学生讲解完毕后,教师加以补充,并开展元宵节彩灯赏析与制作教学。教师提前给学生准备好彩灯制作材料,包括竹条、胶水、剪刀、纸张、蜡烛等,并为学生播放制作彩灯的视频课件。接着,教师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彩灯制作。各个小组可以充分发挥本组组员的创造力,使用各式各样的装饰品、装饰画将元宵节彩灯变得更加漂亮。值得注意的是,在元宵节彩灯制作期间,教师要关注学生安全,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剪刀、切割竹条,避免学生受伤。

教师在小学美术课堂中引导学生学习传统民间技艺,不仅能够体现出传统文化的传承,更能彰显美术课堂的趣味性与实践性,是培养学生美术技能、提高学生美术素养的重要手段。

(二)参观文化场馆,感受文化魅力

感知是艺术类学科教学的重要手段。学生只有了解文化,透过艺术作品的表层,关注其内在的精神价值,才能真正理解艺术这一门类,了解艺术的重要性。在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美术课堂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带领学生走出课堂,以社会实践活动带给学生更深刻的感悟,突出美术学科及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

比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美术馆、文化馆、历史博物馆这类文化场馆,让学生亲自感受传统文化艺术作品带给人的震撼。在“走进文化场馆”的实践活动正式开始前,教师需要确认整个活动的参观流程,告知学生在整个参观过程应注意的事项及遵守的规则。在参观过程中,学生可以拿出记事本,将自己一路上的所思所想记录下来,便于在课后整理、回味。教师则要作为本次参q39LvMWCplBFYxzukZcfhgnkucc6kEPAg5k9w66oJ74=观的“导游”,为学生讲述各类传统文化的历史及其背后的故事。此外,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的非遗文化展馆,或者让学生采访非遗传承人,欣赏非遗传承人的手工制作过程,感受充满乡土文化气息的地域特色传统文化。

教师要借助社会资源拓展美育渠道,发挥出美育的核心价值,让学生在欣赏传统文化、体验传统文化的实践过程中,真正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结语

总之,在小学阶段引导学生继承、弘扬传统文化,是现代教育改革事业的重要举措。美术学科与传统文化关联紧密,教师要深入挖掘美术教材中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知识内容、知识体系,让传统文化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落地。对此,教师可着眼于美术课程体系,在审美情趣的培养、艺术创造的教学以及美术实践的课堂中,合理融合传统文化,让美术课堂充满文化意味,真正发挥出美术学科的文化育人功能,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慧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美术教学的有效融合策略[J].天津教育,2022(34):135-137.

[2]韦玉珊.探索核心素养背景下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美术教学的方法[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2(12):158-160.

[3]程仓花.习美术之法,承文化之脉: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研究[J].新校园,2022(11):65-67,77.

[4]吴家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有效融入[J].学园,2022,15(29):84-86.

[5]缪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渗透研究[J].新课程,2022(38):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