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的完整性建构

2024-08-29 00:00:00张萍颖
教育界·A 2024年21期

【摘要】文章对当前劳动教育所处的困境进行描述,从劳动教育课程内容的完整性建构、学生认识的完整性建构、劳动教育场域的完整性建构及学科教育的完整性建构四个维度入手,探寻促使劳动教育走向以培养学生劳动素养为核心的新路径。

【关键词】完整性建构;劳动教育;劳动素养

作者简介:张萍颖(1985—),女,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绸都小学。

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劳动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过程,是人类特有的基本社会实践活动。劳动教育是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活动。当前实施劳动教育的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檀传宝教授认为无论是在学校、社会还是家庭中,劳动教育都可以分为外显和内隐两个部分,其中劳动技能与劳动产出属于外显的部分,而劳动观念则属于内隐的部分,是劳动教育的核心所在[1]。当前的劳动教育落脚点依然停留在劳动技能及劳动产出这一外显的范畴中,离劳动观念这一核心仍有一定的距离。教师应着眼当下,从注重学生劳动技能的单一教育转向注重学生劳动能力和劳动观念的培养,建构以劳动素养为核心的劳动教育。

一、劳动教育的困境

(一)流于形式的劳动教育

单独设立的劳动课出现在中小学生的课表后,网络上出现很多支持的声音。但也有一些家长呼吁不要让劳动作业成为家长拍视频或照片的作业,不要让劳动教育变成形式化教育。这些呼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前部分学校的劳动教育流于形式。

(二)疏于落实的劳动教育

学校为了提高学科教学质量而挤占劳动教育时间、学校劳动教育由其他学科教师兼课任教、劳动教育的开展得不到家长支持,均是阻碍劳动教育落实的原因。此外,部分学校即使开设劳动课程,也离真正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还有较大距离。

(三)异于常态的劳动教育

部分教师将劳动作为惩罚学生的手段。当教师把劳动作为惩罚学生的手段时,学生会对劳动产生排斥的情绪。长此以往,对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有极大的反作用。

教师在育人的过程中,需要从根本上认识劳动教育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切勿将其作为惩罚学生的手段。

二、劳动教育完整性建构的意义

劳动教育需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完整的劳动素养[2]。教师应以教授劳动技能为基础,让学生在多种劳动活动中形成积极向上的劳动观念、良好的劳动习惯和高尚的劳动精神,以此建构劳动教育的完整性。

劳动素养的培养是劳动技能的培养,是劳动知识的培养,是生活审美的培养,更是劳动观念和劳动精神的培养。由以上多种要素交织融合而成的便是最为核心的劳动素养。

三、劳动教育的完整性建构路径

(一)劳动教育课程内容的完整性建构

学生在不同的阶段,身心发展均有很大的差异。在实施劳动教育时,教师应顺应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提供适合其发展的劳动教育课程内容。换言之,教师应细化不同学段的劳动教育课程内容,使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以“烹饪”为主题的劳动教育课程为例。对于低年段的学生,教师可以选择择菜、洗菜这样安全性较高、技术要求较低的课程内容;对于中年段的学生,教师可以选择煮饭、煮面条等需要简单烹饪技术的课程内容;对于高年段的学生,教师可以选择芹菜炒香干等对烹饪技术要求更高的课程内容。

无论是简单的择菜还是较难的炒菜,都可以给予学生相应的劳动技术学习、劳动习惯培养、劳动观念树立及劳动情感升华的机会,都为劳动素养的培养这一核心而服务。

教师作为学校劳动教育的实施者,应明白顺应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才能有效地开展劳动教育的道理,积极为走向“核心”的劳动教育提供保障,实现劳动教育课程的完整性建构。

(二)学生认识的完整性建构

劳动教育的完整性建构,需要考虑学生认识的完整性。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 提出:“应注重选择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工匠精神的手工劳动内容,适当引入体现新形态、新技术、新工艺等的现代劳动内容。”

即便是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劳动教育也应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劳动技术的教学,而应重视培育学生的劳动价值观,让学生将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根植于心,更有动力探究传统手工劳动的内容,切实感受传统手工艺人精益求精的匠心精神,从而更好地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工匠精神。

以讲解“汽车”一词为例。笔者引导学生:“因为汽车是要加汽油的,而汽油是一种液体,所以汽车的‘汽’字要有三点水。”但笔者的话音刚落,一名学生举手并提出异议:“可是我家的汽车是充电的呀!”

笔者列举这次有趣的课堂互动是想说明:时代在变化、科技在进步,教师的教育方式、语言表达亦需要与时俱进。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很多劳动的形态已经发生改变,教师在实施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新的时代背景,关注学生认识的完整性,让学生懂得,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仅有需要付出体力的劳动,也有需要科技加持的劳动。

以“日常生活劳动”为主题的劳动教育课程为例。笔者教授学生清洗餐具的方式。除了向学生介绍传统的清洗餐具方式,笔者还向学生介绍使用洗碗机等家电清洗餐具的方式。在这样的对比中,学生可以认识到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价值和意义,认识到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对劳动的促进作用。

(三)劳动教育场域的完整性建构

劳动教育的实施场域不应仅局限在学校,家庭和社会对劳动教育的作用亦不容小觑。教师应促进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合作,建构劳动教育场域的完整性。

1.家庭劳动教育场域的建构

家庭作为学生成长的第一课堂,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家庭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注重抓住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的劳动实践机会,鼓励孩子自觉参与、自己动手,随时随地、坚持不懈进行劳动,掌握洗衣做饭等必要的家务劳动技能,每年有针对性地学会1至2项生活技能。家庭要树立崇尚劳动的良好家风,家长要通过日常生活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让孩子养成从小爱劳动的好习惯。”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劳动课程任务群中,包括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烹饪与营养、家用器具使用与维护四个日常生活劳动任务群。教师应通过家校合作的方式,组织开展以上劳动任务群的教育活动。

一些社会新闻真实反应了当前家庭劳动教育的缺位,如“某研究生还由父母陪读照顾生活起居”“某学生以高分考入名校后却因生活不能自理而退学”。因此,教师应从多方面入手推动家长关注家庭劳动教育,建构家庭劳动教育场域。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家校合作的方式,定期开展家务小能手、最美劳动家庭等评选活动,激发学生劳动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

2.社会劳动教育场域的建构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社会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支持作用。充分利用社会各方面资源,为劳动教育提供必要保障。”教师应积极协调社会组织,为学生构建社会劳动教育场域,支持学生体验社会劳动的过程。

例如,教师可以协调福利院等场所,组织学生开展志愿劳动服务,让学生用劳动服务福利院的老人、儿童,弘扬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又如,教师可以协调农业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开展农业生产劳动,帮助学生了解常见的植物种植、养护方法,培养学生关心农业生产的意识。

再如,教师可以协调传统手工艺制作基地,组织学生参与传统手工艺制作活动,让学生感受传统手工艺的魅力、获得手工劳动带来的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

(四)学科教育的完整性建构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五育并举”的背景下,教师应将劳动教育的内容有机融入其他各类学科课程当中,发挥劳动教育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育人价值,实现学科教育的完整性建构。

以“制作洗洁精”为主题的科学活动为例。教师可以将劳动教育的内容与科学学科相融合,引导学生自制洗洁精。首先,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准备小苏打、白醋、橘子皮、柚子皮等科学活动材料。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选取上述材料,按照一定比例混合成洗洁精。最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自制的洗洁精清洗餐具,验证洗洁精的清洁效果。通过上述活动,学生可以了解制作洗洁精的科学原理,学习清洗餐具的劳动技能。

又以“剪纸”为主题的艺术活动为例。教师可以将劳动教育的内容与艺术学科相融合,引导学生创作剪纸作品。首先,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剪纸艺术的内涵:“同学们,剪纸艺术是民间艺术,是劳动人民记录生活和情感的方式,表达劳动人民对生活的追求与寄托。”其次,教师可以为学生呈现一些以“劳动”为主题的剪纸艺术作品。最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创作剪纸作品,让学生体验剪纸艺术的魅力。

再以“采购家庭一日菜品”为主题的数学活动为例。教师可以将劳动教育的内容与数学学科相融合,引导学生通过劳动实践,学习如何选择购物策略,提高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首先,教师可以与家长合作,请家长带学生采购家庭的一日菜品。其次,学生在购物的过程中,需要根据自己家庭的实际需要,分析商家的优惠策略,选择最有利的采购策略。最后,学生通过采购家庭一日菜品,可以体验家庭劳动的不易。

结语

综上所述,劳动教育的完整性建构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劳动观念和劳动精神。教师应该主动承担起劳动教育的主导责任,更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发挥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檀传宝.劳动教育论要:现实畸变与起点回归[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2]杨琼.上一堂温暖而美丽的劳动教育课[J].职业,2021(2):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