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情境教学法助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

2024-08-29 00:00:00石燕静
教育界·A 2024年21期

【摘要】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古诗词学习兴趣,深化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教师可通过深入挖掘古诗词的创作背景信息来丰富古诗词情境素材,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创设相应的古诗词教学情境。实践证明,情境教学法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对古诗词的深入理解和全面掌握,为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情境教学;小学语文;古诗词

作者简介:石燕静(1974—),女,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藤县第八小学。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还有助于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首先,情境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创设与古诗词内容相关的历史或生活情境,学生能够理解诗人在创作古诗时内心的情感,体验诗人的心境[1]。其次,情境教学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通过沉浸式体验,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感受诗词之美,提升语言运用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最后,情境教学法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在交流与合作中学习和探究,有利于培养合作交流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一、多方面挖掘教学资源,丰富古诗词情境素材

古诗词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情感,如李白的《静夜思》抒发了他对故乡的深深思念;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则表达了他对人生哲理的独到见解;杜甫的《春望》描绘了国破后的春天的景象,体现了诗人的爱国之情。教师应充分挖掘并整合与古诗词相关的背景知识,如诗词的创作背景、思想感情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影响等,将其融入教学设计中,构建跨学科教学框架,以丰富情境创设素材,拓宽学生的知识面[2]。教师可通过网络信息平台、课外书籍、影视资料等渠道和载体,多角度、多方面挖掘和收集与古诗词相关的情境素材;同时借助多媒体技术,将相关素材以文本、音频、视频等形式展示出来,从而丰富学生的感官体验,使其更深入地理解诗词意境。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19课《古诗二首》中的《夜宿山寺》的教学为例。《夜宿山寺》是唐朝诗人李白的作品,描述了诗人夜晚在山寺中的所见所感,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身临其境之感。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创设古诗情境。

一是介绍该首古诗创作时代的历史文化背景。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最辉煌、最灿烂的朝代之一。唐代社会风气开放包容,文化交流频繁,佛教文化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并对唐朝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山寺作为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唐代社会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通过了解古诗的历史文化背景,学生能够从整体上感受到诗句烘托的神圣氛围,体会到诗人丰富的想象力。

二是讲述作者生平。李白是唐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其作品风格豪放不羁、语言华美、意象奇特。他的诗作常常充满了对自然、人生、宇宙的独到见解和无限想象。与李白相关的动画作品层出不穷,如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就介绍了李白传奇的一生。教师可将《长安三万里》作为情境创设素材引入课堂,让学生在视频情境中深入了解李白丰富多彩的游历经历,感受诗人创作此诗时的心境,了解诗人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三是分析诗中的意境、意象和修辞手法。比如,“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此句使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烘托了山寺之高耸、巍峨。从写作手法的角度剖析古诗,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古诗意境的感悟,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四是组织跨学科学习活动。教师可以结合地理、历史、宗教等其他学科或领域的知识,让学生了解山寺的建筑特点以及佛教的宗教仪式、历史变迁等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通过开展上述教学活动,学生能够全方位、深层次地了解和欣赏《夜宿山寺》这首古诗。

二、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词,深刻体会古诗词意境

诵读古诗词是一种比较传统的古诗词学习方式。在一遍遍高声诵读的过程中,学生一方面可以了解古汉语的语音语调,加强对诗词节奏和韵律的感知,另一方面可以直观地感受诗词的意境美,从而深刻理解诗词传递的思想感情。

比如,学生诵读《敕勒歌》中的“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时,仿佛置身于敕勒川草原的壮丽景色中;读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时,能直观地感受到庐山瀑布的壮阔;读刘禹锡的《望洞庭》中的“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时,能根据诗句想象洞庭湖秋夜的美景。诵读诗词可以帮助学生在理解诗词意思的基础上,体会诗词的美学价值。因此,设计多样化的诵读形式成为教师的备课重点。

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教师在引导学生诵读诗词时,应设计丰富的诵读形式,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中的《题西林壁》的教学为例。《题西林壁》是一首由苏轼创作的描写庐山景色的七言绝句。此诗通过对庐山不同角度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深刻感受,其中还隐含了诗人对人生和世事的哲学思考。

首先,教师可以一边带领学生朗读,一边逐字、逐句地解读古诗含义,确保学生理解每句诗的大意。比如,朗读“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时,教师须重读“横看”与“侧”,引起学生对“横”和“侧”这一对比的注意,并向学生解释说明诗句的大意,即从不同的方位看同一座山,其形态和轮廓都有所不同。教师也可以在多媒体屏幕上展示不同角度的山的图片、视频等,帮助学生做对比,再引申出此句诗蕴含的哲理。朗读“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时,教师可以先说明诗句的大意,再引申出此句诗蕴含的哲理。诗中的“真面目”可以理解为事物的本质或真相,诗人通过自身的经历告诉我们,由于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往往难以完全认识事物的真实面貌。

其次,在学生理解古诗的大意和蕴含的哲理后,教师要进行示范诵读,读出古诗的节奏和韵律,让学生感受古诗语言的音乐性。教师需要指出诵读古诗的关键点,如朗读“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时,注意在“横看成岭”和“侧成峰”之间有所停顿;朗读“只缘身在此山中”时音调要高,语速要慢,这样才能读出豁然开朗的感觉。教师示范完毕后,可让学生反复练习诵读。教师应强调语音、语调与诗歌情感的结合,鼓励学生在诵读时将自己置身于诗中的场景,将个人情感融入其中,使诵读更具感染力。

最后,教师可组织班级范围的诵读比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通过参与朗诵比赛提高朗诵水平,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通过以上朗读教学策略,学生不仅能够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还能够深刻体会到古诗的意境与哲理,进而提升审美创造能力。因此,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语言文字,更要深入挖掘语言文字蕴含的文化内涵,充分发挥以文化人的作用。

三、创新古诗词教学模式,创设古诗词教学情境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古诗词教学模式也在不断创新。新颖的古诗词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语文核心素养[3]。因此,教师应采取新颖的古诗词教学模式。比如:运用情境创设法,通过创设与诗词内容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感受和理解诗词,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运用多媒体教学法,借助视频、音频等多媒体资源丰富教学内容,使古诗词的音韵美、意境美得到更好的展现;运用游戏教学法,设计与古诗词相关的游戏活动,如接龙、猜谜、拼图等,使学习过程更加轻松有趣;等等。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中的《饮湖上初晴后雨》的教学为例。本课中,教师可运用多媒体教学法创设教学情境。《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宋代诗人苏轼的一首诗。这首诗的第一句写晴天西湖的美丽,第二句写雨天西湖的另一番风韵,第三、四句以比喻赞叹西湖无论是晴是雨都是那么美丽动人。

首先,教师可通过播放西湖的风景视频导入新课,让学生直观感受西湖的美丽景色,为学习这首诗营造氛围。其次,教师可利用PPT课件逐句展示和讲解这首诗的内容,并对诗句的重点词语做突出标注,以此协助讲解。比如,对“水光潋滟晴方好”cK2R/+CWG69pbfxz0wzqvRtaTue1uaNnQXTuFWs6AEc=中的“潋滟”一词做弹入动画处理,并附上注释:形容水波荡漾的样子,描绘了晴天时西湖水面波光粼粼、光彩夺目的景象,表现了阳光下西湖的动态美。教师还可在诗句旁边搭配西湖在阳光折射下水波荡漾的动图,帮助学生理解“潋滟”一词的含义。次句“山色空蒙雨亦奇”写的是雨天西湖的景色,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设备播放远山在雨中朦胧而美丽的画面,让学生直观感受“空蒙”一词的含义。第三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苏轼以春秋时期越国的美女西施来比喻西湖,认为西湖的美丽不亚于西施。教师需要将此句运用的拟人修辞手法做详细说明,并让学生以仿写句子的方式掌握对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对于末句“淡妆浓抹总相宜”,教师可以尝试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推测诗句的含义。教师可抛出“‘淡妆浓抹’指的是什么?”“西湖是化妆了吗?”等问题,引导学生回答,然后展示西湖在不同季节、不同时间、不同天气的图片,让学生对比西湖的“淡妆浓抹”,体会诗人这么写的妙处。

四、开展课后学习活动,深刻体会古诗词内涵

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古诗词,还要组织学生开展古诗词课后学习活动。丰富的课后活动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加深记忆,有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理解并记忆古诗词内容;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在各种形式的课后活动中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创造性思维和审美创造能力等。教师可以通过举办古诗词沙龙,带领学生游览相关的博物馆,开展诗词朗诵比赛、戏剧表演活动等课后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修养。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15课《古诗二首》中的《晓出净慈寺宋林子方》的教学为例。《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宋朝诗人杨万里的一首佳作,是诗人清晨送别友人,经过西湖边时写下的。针对这首诗,教师可设计一个角色扮演的课后活动,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诗中描述的离别的情感。教师可将学生分为三人一组开展角色扮演活动。其中,一名学生负责念独白,一名学生扮演杨万里,一名学生则扮演林子方。故事具体情节如下,杨万里和林子方两人一同漫步在净慈寺外的湖边小道上,沿着湖畔前行。杨万里被眼前的景色深深吸引,不禁将自己的感受吟咏成诗句。

扮演杨万里的学生需要将诗句穿插在两人的对话中,两人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即兴发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对人生道理的理解,以此增添角色扮演活动的趣味性和深度。比如,学生可借诗中提及的荷花,表达自己要同湖中的荷花一样,无论环境如何变换,都要保持内心的纯净和坚韧。负责念独白的学生则需要根据二人的表演情节搭配相应的解释,并将所有情节串联起来,保证故事的完整性。如在表演开始前介绍当时的环境—“正值六月,湖中的荷花竞相开放,碧绿的荷叶连绵不断,仿佛与天空相接”;在表演的尾声点明两人相视而笑,挥手告别。通过参与角色扮演课后活动,学生不仅能更加深刻地体会诗人通过诗句表达的对友人的眷恋之情,还能提升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学修养以及随机应变的能力。

结语

古诗词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宝贵资源。教师需要深入理解古诗词的精髓,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将这些因素有效地融入教学情境中,丰富古诗词情境教学素材,创新古诗词教学模式,创设古诗词教学情境,开展丰富的古诗词课外学习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古诗词的魅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古诗词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王芹.情境教学法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J].安徽教育科研,2022(11):42-43.

[2]杨杏.创设情境课堂,提升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效率[J].小学教学研究,2021(30):7-8.

[3]薛育芳.巧用情境教学 增效语文课堂[J].新课程研究,2021(35):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