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的探究

2024-08-29 00:00:00洪旖旎
教育界·A 2024年21期

【摘要】《普通高中艺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将高中生应具备的学科核心素养概括为艺术感知、创意表达、审美情趣、文化理解等四个方面内容。基于此,文章从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的注意事项出发,提出避免教学目标不明确、避免知识传授不系统、避免教学方法不丰富等三个方面的注意事项,并从提高审美情趣、提高艺术感知、增强文化理解等三个维度分析,具体提出音乐鉴赏教学策略,旨在切实培养学生音乐核心素养。

【关键词】高中音乐;音乐鉴赏;核心素养;鉴赏教学

作者简介:洪旖旎(1991—),女,福建省漳州第一中学。

在传统的高中音乐课堂中,音乐学科未受到学生的充分重视,而且部分教师的教学策略存在不足,甚至在课堂上出现照本宣科的情况,这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当下,为了实现对学生的全面培养,发挥音乐对培养学生的重要作用,教师需要认真开展音乐鉴赏课程,以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组织学生学习音乐鉴赏,从而有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

一、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的注意事项

(一)避免教学目标不明确

在当前的音乐鉴赏教学中,部分教师存在教学时间不合理、教学方式过于随意等问题,这些问题会严重影响教学目标的落实。此外,部分教师制订的教学目标缺乏针对性,导致学生难以具有针对性地学习和掌握音乐鉴赏知识,进而影响整体的教学效率。因此,在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主的音乐鉴赏课堂中,教师应明确教学目标,按照目标引领教学活动,让学生依据目标实现针对性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成效。

(二)避免知识传授不系统

音乐鉴赏知识具有一定的零散性,这会对学生学习音乐鉴赏知识产生不利影响。具体而言,学习的音乐鉴赏知识过于零散,会导致学生难以建立系统的音乐知识体系,且在应用知识时难以从已学的知识内容中快速找到自己需要的内容。对此,在以核心素养为主的音乐鉴赏课堂中,教师需要重视知识的系统性传授与系统性整理,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音乐知识体系,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

(三)避免教学方法不丰富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部分教师在音乐鉴赏课堂中依然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导致课堂教学手段单一,许多知识内容难以具体、系统、清晰地呈现出来,从而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对此,教师应及时转变思想,积极采用新颖、丰富的教学方法,让音乐鉴赏知识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从而使学生扎实掌握音乐鉴赏知识。

二、核心素养下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的策略

(一)立足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1.应用现代科技,营造鉴赏氛围

在组织学生进行音乐鉴赏时,教师应利用鉴赏氛围对学生学习音乐知识的重要作用。在良好的鉴赏氛围中,学生会受到氛围的影响,激发对音乐鉴赏内容的学习兴趣[1]。为了营造良好的鉴赏氛围,教师可利用现代科技可视化呈现教学内容以及相关的鉴赏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鉴赏成效。

以人音版高中音乐必修《音乐鉴赏》第一单元第一节中的《一杯美酒》为例。在组织学生鉴赏《一杯美酒》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达成以下学习目标:其一,赏析《一杯美酒》的节奏特点,寻找固定节奏音型,感受独特的音乐风格;其二,通过模唱、拍打节奏等方式,感受乐曲的情绪变化;其三,通过欣赏《一杯美酒》感受维吾尔族民歌特点。为了提高学生的鉴赏成效,教师需要应用现代科技手段,营造鉴赏氛围。首先,教师为学生播放一段维吾尔族人民能歌善舞的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民族歌舞的美,进而激发鉴赏兴趣。而后,教师播放歌曲《一杯美酒》。在组织学生欣赏这首歌曲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结合前面播放的歌舞视频,具体体会歌曲表达的情感。通过欣赏歌舞视频、聆听歌曲,学生能够感受到歌曲和谐优美的音韵、丰富的情感,以及维吾尔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从而逐渐形成自己对作品的初步认知。

在这样的鉴赏课堂氛围中,学生能够有效地鉴赏音乐作品,准确达成学习目标,提高自身的审美情趣与鉴赏能力。

2.巧妙设置问题,找准审美切口

在寻找审美切口时,教师可从音乐作品所属章节的主题入手,合理、巧妙地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展开对音乐作品的鉴赏学习[2]。在设置问题时,教师可围绕音乐作品的内容、情感等角度,进行思考与设计。

以人音版高中音乐必修《音乐鉴赏》第一单元第二节中的《祝酒歌》为例。首先,教师依据作品的内容提出两个鉴赏问题:其一,作者是如何处理歌词语调的;其二,歌词中哪些词句可以体现作者对歌词语调的处理?在鉴赏时,学生通过聆听音乐曲目,感受到作曲家采用了适度的夸张方法,增强强音、弱音、长音、短音的表现力。歌词中“飘”“香”等字,则是演唱时需要重点注意的字,这几个字将拖音加长,表现演唱者高涨的情绪,体现出举杯共饮的激动与热情。接着,教师围绕作品的节奏向学生提问:“歌曲从哪处开始节奏逐步加快?加快后的音乐给你带来哪些感受?”在鉴赏中,学生发现音乐作品从“来来来……,十月里,响春雷”开始,经过两小节间奏后,歌曲的速度逐步加快,加快后的节奏使学生深切体会歌曲中的欢乐、活泼、热烈。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围绕音乐作品设置鉴赏问题,并引导学生有效分析、鉴赏音乐作品。可见,教师以问题为切入口,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探究音乐作品,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立足于提高学生的艺术感知

1.布置小组任务,提高音乐创造力

在培养学生音乐创造力的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的艺术感知,教师可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鉴赏学习。具体而言,教师需要先组织学生鉴赏音乐作品,再进行合作创作。这样,可以切实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的认知,让学生集思广益,集合小组成员的共同智慧,创作出具有小组特色的作品。

以人音版高中音乐必修《音乐鉴赏》第三单元第五节中的《滚核桃》为例。为了提高学生的艺术感知力与音乐创造力,在鉴赏《滚核桃》时,教师为学生布置以下小组探究任务:任务一,探索鼓在不同发展时期的主要作用,以及鼓作为乐器后,其作用产生了怎样的变化;任务二,探索我国鼓的类型划分;任务三,深入思考鼓在该作品中发挥的作用;任务四,以小组为单位,以鼓为载体,完成对音乐作品的再创造。在上述音乐鉴赏任务中,前三个任务内容具有基础性,需要学生认真探究,从而保证任务四的高效完成。在鉴赏音乐作品时,小组成员应共同探究鼓在音乐作品中的具体敲击方式,如敲击鼓梆、敲击鼓面、双手交叉敲击鼓梆、刮鼓钉、闷击鼓面等[3]。而后,小组成员应具体分析《滚核桃》的内容,学习并掌握用鼓准确演绎的技巧。最后,小组成员使用鼓演绎音乐曲目,同时将自己的鉴赏心得融入作品之中,以此提高自身的艺术感知力。

在上述教学活动中,教师以布置小组任务的方式,让学生在有效鉴赏的基础上合理创作,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音乐创造力,促进学生艺术感知素养和音乐鉴赏能力的提高。

2.组织音乐表演,增强音乐表现力

在开展鉴赏教学时,教师不仅要组织学生学习鉴赏知识,还要引导学生应用鉴赏知识。为了增强学生的音乐表现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音乐表演,引导学生运用鉴赏知识、结合鉴赏心得来充分表现音乐的魅力,这样既能深化学生对鉴赏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又能有效增强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以人音版高中音乐必修《音乐鉴赏》第五单元第十节中的《大漠之夜》为例。在组织学生鉴赏《大漠之夜》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了解音乐的旋律、节奏、速度、力度等音乐知识,为后续组织学生进行音乐表演打下基础。首先,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分析乐曲的情绪表达、伴奏乐器的应用情况、乐曲的声部构成、乐曲的曲式结构,并从这四个方面鉴赏乐曲作品,以此加深学生对乐曲内容的理解。同时,教师还应引导学生从自身出发,思考自己适合表演音乐的哪方面内容、自己的声部是否符合乐曲的需要、自己是否能依据乐曲的需要调动情绪等。如此,能够让学生在参与音乐表演时充分展现自身的音乐表现力。在组织学生进行音乐表演时,教师应给予学生针对性指导,从而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表现音乐,增强学生的音乐表现力。例如,在合唱表演《大漠之夜》时,教师应引导班级中的女生以哼鸣的方式演唱乐曲的起始部分。为了表现乐曲的孤寂、苍凉的特点,增添乐曲的神圣感与空寂感,教师提示学生注意乐曲第六小节到第七小节中的三全音,并指导学生饱含情绪且准确地演唱乐曲,从而提升合唱表演的效果。

教师以音乐表演的方式带领学生鉴赏音乐作品,并对学生的表演过程给予具体指导,让学生能准确表达乐曲情感、展现乐曲魅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艺术感知素养。

(三)立足于增强学生的文化理解

1.融合创作背景,增强情感共鸣

引导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是增强学生文化理解素养的有效方式。教师可以在开展鉴赏教学时融合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增进学生对乐曲本身的理解与思考,从而增强情感共鸣的效果[4]。

以人音版高中音乐必修《音乐鉴赏》第六单元第十一节的《怀念战友》为例。在组织学生鉴赏《怀念战友》时,教师让学生通过教材对乐曲的信息形成基础了解,如乐曲《怀念战友》是电影《冰山上的来客》中的插曲,歌曲以背井离乡、与亲人分别时的痛苦感受为基础,深切展现失去战友的悲痛之情。此外,教材中也提出鉴赏建议:应关注歌曲与电影剧情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向学生分享《怀念战友》的创作背景及背后的故事,引导学生将歌曲与电影剧情进行关联,增强学生情感共鸣。比如,为了给电影《冰山上的来客》创作出符合剧情的音乐,歌曲创作者雷振邦亲自前往新疆的高山哨所体验生活,经历了大风雪、雪崩等情形。正是在这些经历的影响下,创作者才写出了“当我永别了战友的时候,好像那雪崩飞滚万丈”这样饱含情绪的句子。

在鉴赏教学中,教师应融合乐曲创作背景,引导学生由创作背景理解乐曲的内涵,让学生体会乐曲蕴含的文化意义,增强对乐曲的情感共鸣。

2.解读民族音乐,感悟民族文化

在鉴赏教学时,教师需要重视对民族音乐的讲解,让学生从民族音乐中学习优秀的、积极的、正向的民族文化,进而深化对不同民族文化的理解。在解读民族音乐时,一方面,教师需要丰富讲解内容,多角度解读不同民族的音乐作品;另一方面,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系统整合民族音乐知识,帮助学生形成对不同民族文化的结构性认知。

以人音版高中音乐必修《音乐鉴赏》第二单元第四节的“少数民族民歌”为例。学生需要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了解蒙古族、维吾尔族、藏族、侗族等少数民族的民歌。具体而言,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整体认识本节四首少数民族民歌的曲风、内容结构、文化内涵等,让学生清晰了解不同民歌的独特风格。例如,蒙古族的民歌以长调见长,其悠远的长调像草原一样宽广无垠;藏族的民歌以藏腔唱法见长,其高音有穿破高山冰川之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发现这些音乐特色与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环境、民族文化息息相关。在完成对不同民族音乐的对比鉴赏后,教师可组织学生以绘制思维导图或表格的方式,系统地记录各个少数民族音乐的特点,从而系统掌握少数民族音乐知识。如此,学生在鉴赏其他少数民族音乐时可以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从而提高鉴赏成效,增强文化理解素养。

结语

综上所述,在开展高中音乐鉴赏教学时,教师需要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合理运用音乐鉴赏教学策略,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有效启发,让学生能够在自我驱动中全身心参与音乐鉴赏课堂,以此提高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让学生真正实现综合成长。

【参考文献】

[1]韩璇.我国高中音乐鉴赏研究:热点、趋势及展望[J].基础教育研究,2024(1):42-46.

[2]王聪.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音乐鉴赏教学定位思考[J].天津教育,2023(34):45-46.

[3]靳满贵.核心素养指向下的高中音乐鉴赏课教学[J].琴童,2023(21):51-53.

[4]李妮.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音乐鉴赏课程教学的新路向[J].戏剧之家,2023(28):192-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