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进,群文阅读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策略被广泛地应用于课堂教学。设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群文阅读任务,可以让学生在群文阅读中不断丰富知识储备,提升阅读能力。
【关键词】群文阅读;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应用策略
作者简介:郑昊婧(1999—),女,江苏省泰兴市南新初级中学。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群文阅读走进了初中语文课堂。群文阅读就是将具有内在联系的文章一起展示在学生的面前,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读写结合活动中积累写作素材,提升写作能力。在实施群文阅读教学时,教师不仅要充分理解教材内容,提炼教材中的重难点,还要从群文阅读的角度寻找文章与文章间的联系。本文将从具体的教学案例出发,深入分析初中语文课堂上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一、做好前期准备,优化授课效果
(一)做好教学设计,注重难点提炼
区别于单篇教学,群文阅读更加讲求文章与文章间的联系。为达到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和课堂教学效率的目标,教师应做好前期的教学设计。一般来说,筛选群文阅读文章要遵循显性和隐性两个原则。在显性层面,教师所选择的文本之间要具有一定的联系。这些联系可以是主题、写作技巧、情感上的,亦可以是写作主体上的;在隐性层面,教师所选择的文本要具有深度联系,即中心思想上的一致性。通过循序渐进地开展群文阅读,学生既能把握文本中的重难点知识,又能从整体层面感受文字的魅力[1]。
以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文《济南的冬天》的教学为例。在教学设计阶段,教师引入《白马湖之冬》这篇文章,与《济南的冬天》组成群文。从文章特点来看,《济南的冬天》与《白马湖之冬》存在一定的共通性。从写作倾向来看,无论是老舍笔下的济南的冬天,还是夏丏尊笔下的白马湖的冬天,都不是萧索的,而是充满了特别的情味。从文章的隐藏含义来看,《济南的冬天》承载了老舍无尽的思念,承载了他对济南的怀念,而《白马湖之冬》则通过风影射了社会现象。因此,教师在设计教案时,突出对比两篇文章的异同之处,强调引导学生从结构之美、语言之美、修辞之美、描写手法之美、哲思之美等角度分析、品味文章之美。
在实施群文阅读教学时,教师可基于文章的主题、中心思想等筛选类文,并根据文章内容设计教学方案,提炼教学重难点。
(二)制订教学目标,融入核心素养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在制订阅读教学目标时,可将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等核心素养培养要求融入教学目标。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能够为学生提供方向指引。
以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文《皇帝的新装》的教学为例。从文体特点来看,《皇帝的新装》是一则童话。首先,教师制订的教学目标为“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在脑海中构建皇帝的形象,掌握阅读童话故事的方法”。其次,在预习阶段,教师设计了一个文章搜集任务。根据任务要求,学生要搜集与《皇帝的新装》类似的童话故事,并分析两篇童话故事,找出其中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最后,教师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搜集与分析成果。
教学目标作为群文阅读的方向标,既要为学生指明“学什么”,又要说明“应该怎么学”和“通过群文阅读能够学到什么”。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学生能够有方向性地展开学习和探究。
二、引入多元策略,创新教学模式
(一)创设问题情境,加强师生互动
语文群文阅读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学生除了要理解、把握具体知识点,了解文章的架构,还要从整体视角理解文章中蕴含的情感,理解文章的内涵与意义。在群文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可紧扣群文的特征,将其与情境教学法相结合,通过设计生动、有趣且循序渐进的问题链,让学生将群文联系起来,加深对文章内涵的认知,习得完整且系统的阅读方法。
以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为例。在课文讲解阶段,教师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藤野先生》三篇文章串联起来,设计了主题为“感受鲁迅先生的苦与乐”的群文阅读任务。从内容上来看,这三篇文章都节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从结构上看,这三篇文章分别描写了鲁迅成长过程中三个不同阶段(童年、少年、壮年)的故事。
基于此,教师设计了不同的问题,组成循序渐进的问题链。如“三篇文章各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不同时期的鲁迅有哪些特点?”“这三篇文章中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有哪些深意?”等。教师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探究。
在最终的成果呈现阶段,教师倾听学生的学习成果并进行相应的引导。比如,有学生总结:“童年时期的鲁迅是无忧无虑的。”针对这一回答,教师提问:“为什么说童年的鲁迅是无忧无虑的?有哪些案例可以证明他的童年是无忧无虑的?”对于上述问题,学生结合百草园的传说、鲁迅与少年闰土共同抓鸟等情节印证自己的观点。
为提升群文阅读效率,同时也为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可创设问题情境,在课堂上营造自由宽松的群文阅读氛围。通过学生讲、教师听的形式,学生既能学会独立思考,又能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二)设计项目任务,加强生生互动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项目式学习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模式被广泛地应用于初中语文课堂。群文阅读讲求层次性和系统性,而项目式学习讲求整体性和层次性,二者具有一定的共通性。因此,教师可将群文阅读与项目式学习结合起来,将学生组成合作学习小组,以项目任务为引领开展项目式学习[2]。
以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教学为例。从单元课文内容来看,《中国石拱桥》和《苏州园林》均以中国古代建筑为描写对象,因此,教师将两者组合起来,加入《名桥谈往》和《桥梁远景图》两篇文章组成群文,并布置项目任务:“‘技术上的桥’有哪些特点?‘艺术上的桥’有哪些特点?‘故事中的桥’有哪些特点?”
根据以上项目任务,首先,学生要阅读《名桥谈往》和《桥梁远景图》两篇文章,总结中国古代桥梁建造技术。其次,学生要通过搜集互联网资源了解中国古代名桥的特点,感受中国古代名桥蕴含的艺术价值和人文价值。最后,学生要了解与名桥相关的故事。
通过循序渐进地探索项目任务,学生既能开阔视野,又能从文化的角度挖掘和理解群文蕴含的价值。比如,在分析“艺术上的桥”时,学生能够根据赵州桥、卢沟桥的特点分析石拱桥的特点,感受石拱桥蕴含的艺术美,同时又能从生活角度出发,分析身边的石拱桥,感受石拱桥所具有的美感。
三、延伸群文阅读,培养核心素养
(一)践行读写结合,培养综合素养
基于读写结合理念,教师可扩充群文阅读资源,利用写作任务深化学生的学习成果。一方面,教师可让学生运用群文中的写作技巧开展仿写。阅读的最终目的是应用。学生在阅读过后运用所学技巧展开仿写,能深化对写作技巧的理解和应用,提升写作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可让学生基于群文阅读的内容制作读书笔记。初中生在写作过程中容易遇到“不知如何写”的问题。制作读书笔记既能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又能让他们在后续的写作中“有话可说”[3]。
以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课文《孔乙己》的教学为例。在预习阶段,教师布置了一项阅读任务,要求学生在阅读《孔乙己》《故乡》《社戏》的同时完成表格的填写。根据表格内容,学生要总结文章的主要人物及其生活环境和生活状态,完成“探索发现”“金句表达”“写作技巧”等栏目的填写。
在课程讲解阶段,教师着重带领学生分析文章中运用到的写作技巧并设计仿写任务。比如,孔乙己最后一次到咸亨酒店喝酒,掌柜嘲笑孔乙己:“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结合这一段内容,教师详细解释留白这一写作技巧的具体应用方法并布置了仿写任务。根据任务要求,学生要以留白的方式阐述某一事件,抒发自己的情感。
读写结合讲求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在群文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把握好二者的联系,将二者有机结合,使其融入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二)转变评价方式,优化评价效果
以往,教师更多的是将自己视为评价的主体,对学生进行结果式、等级式评价。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同时也为了优化群文阅读的教学效果,教师应优化评价方式,将学生纳入评价主体。此外,阅读是一个长期且系统的过程,因此,教师应将评价融入阅读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以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课文《无言之美》的教学为例。在课文讲解阶段,教师将《无言之美》与《调遣我们的想象》这两篇文章组合起来开展群文阅读教学。从写作方法来看,两篇文章用得最多的论证方法是举例论证。结合举例论证写作方法的特点,教师基于读写结合的理念设计了一个微写作任务。学生要从学习、创新、想象、沟通、平凡等词语中选择一个关键词,以举例论证的方式围绕关键词构思文章内容,完成微作文的写作。
在评价环节,区别于以往的评价方式,教师随机挑选几名学生,将他们的微作文投影在电子白板上,让班级其他学生品析他们的作文并提出自己的意见。由于学生在此之前已充分学习举例论证的内涵、特点和应用场景,因此,大部分学生能积极输出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意见。
在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转变评价思路,将学生转化为评价主体,灵活选用过程式评价、等级式评价、评语式评价、结果式评价等评价手段提升评价效果。
结语
总之,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群文阅读的重要性并将其融入日常的阅读教学、习作教学中。由于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都是不同的,因此,教师要从个体化、差异化的角度制订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加强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互动,逐步提升学生的读写能力。
【参考文献】
[1]林秋晶.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的异同:以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J].天津教育,2022(36):37-39.
[2]张永利.核心素养下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实践探究[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22(6):17-19.
[3]刘立媛.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探析[J].读写算,2022(34):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