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益阳南县地花鼓的传承与发展

2024-08-27 00:00:00杨希曦陈思雨
名家名作 2024年18期

[摘 要] 湖南益阳南县地花鼓舞蹈作为地方传统艺术,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不仅是当地群众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地区文化认同与传承的重要载体。随着社会快速发展与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地花鼓面临诸多挑战,最严峻的是传承这一难题。新一代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减弱,加之现代娱乐方式的多样化,使得地花鼓艺术的传播与接受受到限制。传统地花鼓的表演形式与传播手段已难以满足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与消费习惯。因此,研究花鼓的传承与发展,寻找创新与保守平衡点,对保护和振兴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

[关 键 词] 地花鼓;传承人;文化载体;传播形式

基金项目:2022年艺术学院国家级创新训练项目“湖南红色文化背景下南县地花鼓的传承与创新”(项目编号: 202213836001)。

湖南益阳南县地花鼓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形式,是湖湘地区传统文化与明清时代的文化、地理环境相结合的产物,对湖湘民俗文化具有重要且深远的影响。湖南地花鼓是一种独特的舞蹈形式,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本文主要介绍了湖南益阳南县地花鼓舞蹈的概况和传承情况,并分析了传承中存在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措施,有望促进湖南益阳南县地花鼓的传承和发展,保护和弘扬这一独特的地方文化艺术形式。

一、湖南益阳南县地花鼓概述

(一)湖南地花鼓舞蹈概况

湖南益阳南县的地花鼓舞蹈,作为一种与农耕文化紧密相关的艺术表现形式,不仅体现了湖南人民的情感与湖湘文化的独特魅力,也是湖湘历史文化的重要代表。地花鼓历史久远,对其艺术形式与文化价值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南县作为一个以移民为主体的县城,居民从不同地区迁来,他们将各自的传统文化和习俗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南县特色的风俗文化。地花鼓便是在这样的文化交融中诞生和发展的,它起源于早期的民间山歌、戏曲、劳动号子,经过时间的积淀与演变,逐渐形成具有明显南县特色的地花鼓艺术形式。地花鼓的舞蹈动作具有朴实自然和粗犷的特点,音乐旋律欢快高亢,能充分体现出湖南人民生活的热情与豪放。在表演中不论以何种形式展现,总离不开小丑、小旦这两个经典角色,其以独特的表演风格与角色特征增加了表演的趣味性与观赏性。地花鼓通常在中国传统节日如元宵节、春节或者其他喜庆的社会场合中表演,不仅是文化娱乐的一部分,更是社区联络感情和传递文化价值的重要活动。2006年,地花鼓艺术由于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和广泛的社会影响,被列入湖南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一认定标志着地花鼓的文化地位与历史价值得到了官方和社会的广泛认可。2011年5月,地花鼓艺术又被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不仅为地花鼓艺术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法律与政策支持,也可促进地花鼓文化的广泛传播与国内外交流。地花鼓作为一种充满活力的传统艺术形式,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依然承载着传达地方文化、增强社区凝聚力及促进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使命。

(二)湖南地花鼓舞蹈起源

湖南地花鼓舞蹈作为一种深植于湖湘文化土壤的民间艺术,其起源与发展融合了丰富的地方特色与历史传统。地花鼓的命名与形式可追溯到南宋时期,最初与田歌、茶歌、山歌小调紧密相关,歌舞表演形式在农耕社会中起到传递情感与社区娱乐的重要作用。《新年杂咏》一书中关于清乾隆年间的描述显示,当时灯宵舞队和“村田乐”已经有了明确的“花鼓”表演形式,表演者扮演花和尚、花公子等角色,通过击打花鼓来表达节日的喜悦与欢庆。地花鼓在明清时期的地方县志中频繁出现,这说明其已成为湖南地区普遍流行的民间娱乐活动。这一时期的地花鼓不仅仅是舞蹈,更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在各种节日和庆典中扮演着核心角色,尤其是在春节和元宵节等传统佳节中。地花鼓以其独有的魅力和节奏感,调动村民的参与热情,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地花鼓的舞蹈动作朴实自然、粗犷而不失欢快,音乐旋律高亢激昂,体现了湖南人民的生活哲学和审美情趣。这种艺术形式的传承与发展,不仅保存了湖南地区的文化特色,也为文化传承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与现代启示[1]。

二、湖南益阳南县地花鼓传承中存在的问题

(一)地花鼓文化传承人青黄不接

湖南益阳南县地花鼓文化在传承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传承人青黄不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老一辈的地花鼓艺人逐渐减少,年轻一代对传统艺术的兴趣不高,难以找到愿意长期学习并从事地花鼓表演的年轻人。老艺人的技艺与经验没有得到有效传递,造成文化断层。另一方面是现有传承机制不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缺乏系统培训与激励措施,使得潜在的年轻传承人难以通过传统方式获得必要的学习资源与支持,造成地花鼓艺术后继无人的窘境,严重威胁地花鼓传统文化的持续发展。

(二)地花鼓文化传播形式单一

湖南益阳南县地花鼓文化在传播形式上表现出明显的单一性,主要依赖传统的面对面教学与现场表演方式,较少运用现代传媒技术与平台。单一的传播方式造成地花鼓文化的受众范围受限,难以触及更广泛的年轻人与其他地区的群众。特别是在数字化、网络化时代背景下,单一的传统表演形式难以满足现代人获取信息的习惯与消费方式,使得地花鼓文化的影响力与吸引力受到限制。这种传播方式的局限性还不利于地花鼓文化的创新与多样化发展,因为缺乏与其他文化元素的交流融合机会,难以形成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新表达方式,这些问题不仅减少了地花鼓文化的生活实践场景,也影响了其长远的发展。

(三)文化创新不足

南县地花鼓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显著问题是文化创新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创新意识薄弱,地花鼓的传统表演者与组织者过度重视传统形式的保存,忽视了创新必要性。保守的态度造成艺术形式与表演内容较为单一,难以吸引新一代观众的兴趣。

二是艺术形式僵化,长期以来地花鼓的表演形式没有较大变化,主要还是传统舞蹈与音乐组合的形式,缺乏与现代艺术的结合,如现代音乐、舞台技术等,使得表演过时且缺乏吸引力。

三是跨文化融合不足,在全球化的文化交流背景下,地花鼓艺术未能有效吸收并融合其他文化元素,例如,使用西方乐器或舞蹈元素来提高表演的多样性与现代感。这些问题共同影响着地花鼓的传承与现代化发展进程,限制了其在当代文化中的影响力。

(四)地花鼓文化载体单一

地花鼓文化载体的单一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地花鼓表演形式相对固化,缺乏创新性与多样性,无法吸引更多的观众;二是传统的面对面教学方式仍然占主导地位,缺乏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线上教学与推广;三是地花鼓文化的传播范围受限,局限于当地传统场合或节日,难以覆盖更广泛的社会群体与地域[2]。这些问题使得地花鼓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制约,需要采取相关措施促进其多样化发展与传播。

三、湖南益阳南县地花鼓的传承与发展策略

(一)构建以高校、企业、艺术家为核心的传承人培养体系

为有效传承与发展湖南益阳南县地花鼓艺术,可构建一个以高校、企业、艺术家为核心的传承人培养体系。首先,高校可发挥教育资源集中的优势,开设地花鼓相关的专业课程,吸引学生深入研究地花鼓艺术。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鼓励其探索创新地花鼓现代化的表达方式。其次,企业可通过赞助、投资地花鼓的表演活动、比赛、文化节等,为地花鼓艺术提供必要的资金与市场推广支持。企业也可与高校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与就业机会,使传承人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进一步促进地花鼓艺术的商业化与职业化发展[3]。此外,艺术家作为传承人的直接承载者,应积极参与到教育过程中,通过工作坊、研讨会、师徒制等形式,直接将知识与技能传授给年轻一代。艺术家可通过跨领域合作,将地花鼓艺术与现代音乐、舞蹈、视觉艺术等其他艺术形式结合,创作新的艺术作品,以此吸引更广泛的观众群体。通过多方参与的培养体系,不仅可以保证地花鼓艺术的传统被保留与尊重,还能确保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持续发展。

(二)借助新媒体平台打造多元化地花鼓文化传播矩阵

借助新媒体平台打造多元化地花鼓文化传播矩阵的关键在于充分利用数字技术与互联网资源来扩大地花鼓艺术的影响力。地方政府、文化部门应发挥主导作用,与专业新媒体团队合作,策划实施一系列基于新媒体的推广活动。首先,可创建官方的社交媒体账号,如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发布关于地花鼓的演出视频、教学视频、文化讲解等内容,定期更新,建立良好的粉丝基础。利用直播平台实时直播地花鼓的现场表演或重大活动,让无法到场的观众也能在线上观看,增强参与感与互动性[4]。其次,地花鼓研究机构可与在线教育平台合作,开设地花鼓艺术的在线课程与讲座,激发年轻人的学习兴趣。这些课程可由经验丰富的艺术家主讲,结合虚拟现实或增强现实技术,提供沉浸式学习体验。最后,为更广泛地推广地花鼓文化,还可开发专门的移动应用程序,集教学、表演、互动、社区功能于一体,用户可通过应用程序学习地花鼓舞蹈、参与在线比赛、与其他爱好者交流心得。通过新媒体策略的综合运用,地花鼓文化传播将更多元化,能触及更广泛的受众,特别是年轻一代,从而推动地花鼓艺术的传承与发展[5]。

(三)加强政府与社会各界对地花鼓文化的支持

为加强地花鼓文化的现代性与审美性探索,地方政府应当与文化部门、艺术院校、私营企业合作,共同制定并实施一系列创新策略。一方面,文化部门应资助地花鼓艺术项目,特别是那些能融合现代技术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的项目,用以提升表演视觉与感官体验。政府可设立专项基金,支持艺术家、设计师合作开发以地花鼓为主题的数字内容与互动应用,如手机应用、在线游戏,以此吸引年轻受众;私营企业则可通过赞助地花鼓表演与文化节等活动,增加地花鼓艺术的市场曝光率与商业价值。另一方面,文化部门可成立专门的工作团队,该团队应包括艺术家、文化学者、市场营销专家、技术开发人员,共同探索将地花鼓文化与现代审美更好地融合[6]。通过这些具体措施,地花鼓传统艺术能以更加现代、全球化的形式展现,增强地花鼓的吸引力与竞争力。

(四)推动地花鼓舞蹈进校园,丰富地花鼓文化载体

推动地花鼓舞蹈进入校园并丰富文化载体,需要教育部门、学校、地花鼓艺术团体的共同努力。首先,教育部门应与地方政府协调,将地花鼓艺术纳入学校课程体系,开设特色课程,让学生从小接触并学习地花鼓的历史与技艺。其次,高校应邀请地花鼓艺术家与传统文化专家定期来校开办工作坊和举办讲座活动,让学生直接从传承人那里学习地花鼓的表演技巧,并了解其文化背景。再次,高校可与地花鼓艺术团体合作,共同组织地花鼓表演和比赛,鼓励学生参与演出,从实践中深化对地花鼓文化的理解和热爱。高校还应增加地花鼓艺术在校园媒体与出版物中的曝光,如学校报纸、网站、年度文化节目,以提升地花鼓文化的校园影响力。最后,教育部门可设立奖学金与奖励机制,表彰在地花鼓艺术学习与表演中表现突出的学生,激发全校学生对地花鼓艺术的学习兴趣[7]。通过实施这些具体措施,地花鼓舞蹈不仅能在学校中得到传承与发展,还能激发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自豪感与探索欲,推动地花鼓传统艺术在现代社会中的持续性发展。

四、结束语

通过深入探讨湖南益阳南县地花鼓舞蹈的传承与发展策略,研究发现为保护与振兴地花鼓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采取创新举措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加强地花鼓文化的现代性与审美性,利用新媒体平台扩展其影响力,推动其进入教育系统,是确保地花鼓传统艺术生生不息的关键。通过这些综合策略的实施,不仅可以激发更多年轻人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于地花鼓艺术形态创新与多样化发展,从而使地花鼓在全球化的文化交流中占有一席之地,使地花鼓文化持续繁荣,丰富湖湘及其他地区的文化生活。

参考文献:

[1]董彦妮. 山西万荣花鼓艺术特征及文化传承研究 [J]. 黄河之声,2022(22):10-12.

[2]张华. 南县地花鼓的“双创”策略 [J]. 艺海, 2022(10):94-96.

[3]韩阳,孙云海. 天皇花鼓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J]. 今古文创,2021(27):99-100.

[4]方辛. “互联网+”视域下海岸花鼓的发展与传承模式构建 [J]. 艺术评鉴,2020(21):35-37.

[5]王怡欢. 浅论湖南南县地花鼓舞蹈的创新与发展 [J]. 音乐天地,2020(8):34-40.

[6]徐峰. 民俗体育花鼓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探究 [J]. 喀什大学学报,2020,41(3): 84-86,99.

[7]张英. 翼城花鼓在山西舞蹈教学中发展性探究 [J]. 黄河之声,2019 (9): 21.

作者单位:湖南信息学院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