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贝里尼作为19世纪意大利伟大的浪漫主义作曲家,他创作的美声歌曲同强调秩序、平衡和克制的古典主义时期相比,更加推崇自由、幻想和激情的表达。他创作的歌曲旋律悠扬婉转、细腻柔美,并富有忧郁的基调,每每听完都有余音绕梁之意。其许多歌剧中的咏叹调至今被奉为“美声唱法”的经典教材。《游移的月亮》是一首抒情歌曲,忧郁中旋律更加优美,气息宽广的演唱风格更加展现出诗情画意的美感。
[关 键 词] 贝里尼;艺术歌曲;声乐演唱
一、引言
本文采用音乐美学叙述法分析《游移的月亮》艺术特征,有利于当代歌曲的创作,论证其演唱技巧,更对当代艺术处理和歌曲细节处理具有借鉴和参考价值;也可以激发声乐学习者、演唱者和声乐爱好者对贝里尼歌曲艺术性的深层思考,可以更好地在演唱实践中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为之后的音乐创作和演绎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贝里尼及其声乐作品
文森佐·贝里尼是19世纪意大利杰出的浪漫主义作曲家,以歌剧创作而闻名,被称为“意大利的夜莺”。贝里尼出生在一个音乐家庭,他的祖父是宗教音乐和歌剧的作曲家,他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学习音乐,6岁开始写宗教音乐,是一个早熟的音乐天才,他的创作比罗西尼的作品具有更多的浪漫气息。在注重旋律表现力的基础上,贝里尼在咏叹调的风格上追求肖邦作品式的温柔、伤感和诗意的气质。贝里尼重视音乐与语言的关系,并强调音乐的表情作用,认为“唱就是在有感情地说话”。他一生作有歌剧11部,主要有《梦游女》《清教徒》等,迄今依然被上演的有《梦游女》和《诺玛》;也有以表现爱情,大多是以忧郁、伤感为主的艺术歌曲,如小咏叹调《热切的希望》《游移的月亮》等[1]。他的作品《离弃》后来影响了肖邦、柏辽兹、瓦格纳等人,肖邦称贝里尼为“旋律天才”。
(一)《游移的月亮》演唱技巧
在当今声乐艺术形式多元化发展的时代,声乐艺术表演中歌唱技巧的重要性也显示出来,音乐是以多种形式传递情感,所以演唱技巧在声乐中占重要的地位,但是想要运用好演唱的技术,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做到的,表演者在有理论支撑的同时,也需要有很强的声乐理解能力,两者缺一不可。演唱技巧是在长期的演唱实践中千锤百炼而逐步形成的。笔者在初次接触这首歌时,听的是女中音巴托丽演唱的版本,当时被她厚实的音色和强大的横膈膜支撑力所惊艳,她的演唱就像是在说话一样非常自然,而且气息的控制游刃有余,仿佛在为观众倾诉一个动人的故事,包括面部表情和嘴型都是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歌词里有对许多静物的描写,也有对爱人的诉说,这些歌词的含义都表达了主人公对爱情的渴望。
1.气息的控制
按照作用部位的不同,呼吸可以分为胸式呼吸、腹式呼吸、胸腹式联合呼吸法。在歌唱时我们大多采用胸腹式联合呼吸法,运用胸腔共鸣、横膈膜、腹部肌肉、臀部肌肉、咽腔肌肉的共同作用,减少女生声音不够结实的问题,尤其是女高音在歌唱时只运用胸式呼吸而导致声音漂浮不定,也可以避免只使用腹式呼吸导致声音过于沉闷、表现力匮乏的现象。唱歌是靠呼出气息振动声带或不振动声带而使胸腔、头腔、口腔、鼻腔里的空气振动引起共鸣发出的声音。能否唱好歌曲主要体现在吸气、吐气、偷换气之间,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呼吸。呼吸支撑着音色的明暗品质以及身体各个部位机能共同作用,从而服务于整首歌曲。由此可见,呼吸在发声上的地位是很重要的,气息控制的得当与否直接决定着发声的好坏、音量的大小、音色的变化、共鸣的位置[2]。
开始唱第一个字“vaga”时,应该与前奏的律动相互吻合,采用口鼻联合呼吸式的慢吸慢吐的方式,均匀地演唱出“vaga luna,che inargenti”这一句,“vaga”的元音要保持咬字饱满的状态,不能唱得生硬,顺便带出“luna”即可,在此基础上继续保持前面的吸气状态。在保证语义完整的状态下按照旋律进行流畅且自然的连接,每个字都要咬在头腔上,也就是“面罩”,这样会使声音传得远。还要注意嘴型不要开得太大,“鱼嘴型”要像说话一样用气息推出来。在第7小节“queste rive questi fiori”换气时保持前一句的唱歌状态,“rive”应加强力度并保持积极的状态,用力舒展横膈膜,用原来的气息位置进行演唱;演唱第9小节时继续保持开头弱唱的状态,以便后面旋律上行时要做渐强的技巧,但是音量不可以随着气息量的增大而爆发,需要与歌曲整体的风格融合且不破坏意境;在第11小节开始后渐渐慢下来,后吸气继续保持住横膈膜的状态恢复原速继续唱下去;在第9—11小节不能因为歌词密集就咬字含糊不清,特别要注意按照节拍的强弱规律才能准确把握整首歌曲。在第24小节中“racon”后虽是逗号,但是演唱中是不可以换气的,要连贯演唱来保持音乐中稍显激动的心情。
贝里尼创作的艺术歌曲旋律大多都是较慢的,都是大线条的框架,对演唱者的气息要求非常高,要合理运用气息的流畅性,气息须要均匀地滚动,乐句之间声断气不断,才可以准确把握歌曲色彩。
2.表情术语的运用
音乐中的表情术语是一种通过乐谱传达感情或技法的方式,就如人的表情一样,一首歌曲的表情术语也是多元的。声乐演唱者普遍认为唱歌就是把整首歌曲技术表达出来,结果唱出的曲子不能与听众产生共鸣,枯燥乏味。其往往容易忽视表情术语的重要性,只停留在技术层面,但是完整的声乐演唱以及对演唱高要求就需要做歌曲的表情术语。《游移的月亮》整首歌曲的表情术语是“Andante cantabile”,在音乐术语中,Cantabile在乐曲中表现为“幻想如歌般的”,要求演唱者要唱得抒怀、明快、圆滑、并且富有表情;而Andante即行板,指稍缓的速度而且含有优雅的情绪,属于中慢板。因此在演唱整首曲子时,不能太过推进听众的感觉,速度为中慢速不能太快,像流水一样缓缓流淌,即使在高音的部分也要唱得抒情和优雅。
演唱第一句第五小节时上方力度记号“P”意大利文即pian表示弱,歌唱时把气息收紧保持好气息的分配,整体保持连贯,唱得像一条圆弧线。第23小节乐曲上方出现“<”表示渐强,既然是渐强在唱“spir ed a”时气息收紧,横膈膜控制给到稍弱,到“lie che ”时横膈膜多给些力量唱强,而后一直保持强,在歌曲进行到第24—26小节时,我们注意到歌曲上有很多“>”符号,音符上方出现“>”代表重音的意思,所以刚开始演唱时,把它僵化成传统意义上的重音,唱得时候过于用力,反而破坏了整首歌的美感。这里应该是从内心发出重音感叹,是身体放松往下叹,是一种情感上的推进和抒发,而不是真的重重地去唱。第二段和第一段的力度、情感保持一致,最后结尾渐渐弱下来用弱音结束整首曲子。
3. 情感表达与舞台表演
情感表达在声乐演唱中至关重要,情感是人的主观体验,且不会平白无故地产生,是受外界不同的影响加上内心的情感交织产生的。《乐记》中记载:“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要想完美地歌唱,除了要具备高超的歌唱技能,情感表达也是强调的重点,感情可以通过声音的色彩、力度、语言甚至肢体、表情等各种方式进行。《游移的月亮》以表达对姑娘深深的爱恋作为整首歌曲的连接点,如歌的行板犹如一首清新的小诗,让人身处宁静祥和的天籁中。只有声情并茂的演绎才可以将歌曲的情感表达出来,从而传递给观众。
《游移的月亮》作为传唱度非常高的作品,具备了咏叹调和宣叙调中不能体现的独特气质。在开头可以深呼吸三次,放松浑身的肌肉群,轻轻闭上双眼,调整好歌唱状态,点头示意钢琴伴奏开始,缓缓转身看向远处,唱第一句时目光眺望看向远处,手慢慢从“rive”字伸起,将远方想象成作者思念的姑娘,拉着手轻轻地向她诉说爱意;第二句顺势手心朝下轻轻放下,眼神随着手位的变化而变化,情感状态投入,思想集中;到第四句要往上翻一个高音,因为整首曲目都比较舒缓平稳,没有特别大的高音变化,所以翻高音是始终保持口腔咬字的圆润顺滑,不可声音过大,整首线条要保持连贯;到第一段最后一句时双手逐渐收于胸前,慢慢合十,情绪继续进行,声断情不断,声音逐渐放慢放弱,思绪逐渐平和下来。
同时兼顾情感表达和舞台表演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紧张的情绪会影响唱歌的情感,甚至直接影响唱歌的质量,关系一首歌的成败。所以在日积月累中学会调整积极的心理状态,可以促进身体的肌肉群紧密配合。因此平时每一次上台表演都要尽力把心态调整到最佳状态,在发挥最佳歌唱技巧的同时也锻炼了心理素质。怎样才可以与听众产生共鸣呢?笔者认为,不光要有很强的歌唱技术,更要有丰富的舞台表演经验。不管是中国歌剧的咏叹调还是外国歌剧的咏叹调,都要把握人物身份以及整体的故事情节,运用形体,必要时也要运用大幅度的动作边做边演唱来表达主人公的心情。
(二)《游移的月亮》的艺术特征分析
《游移的月亮》整首曲子的情感表达是自由的,是个人情感的抒发。这首歌曲是贝里尼在1833年为朱丽叶·佩茨(米兰作曲家)而创作的一首艺术歌曲,通过歌词大意可以看出,歌曲中描写的主人公通过月亮来传达自己对姑娘深深的爱恋。他运用声音的变化和情感的渲染,让人感受歌曲所传达的深深爱意和思念,整首歌曲就像珍珠一样串联在一起,歌曲的重点部分和高潮部分使整个演唱更加具有层次感和表现力。贝里尼不仅具有很强的唱功和技巧,而且熟练运用了整首歌曲的艺术特征,才能为听众带来一场深刻的艺术享受。
1.歌词具有形象性
“形象”顾名思义也是整体气质的表现,人有自己的气质,每首歌曲也有。气质是一首歌曲的内部修养,一首歌曲的形象一般通过歌曲的旋律所体现。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表明:“文是道的表现,道是文的本源。”大概意思是“文”只不过是载着“道”的简单工具而已。刘勰所说的“道”是自然之道和圣人之道的统一。不管是中国的艺术歌曲还是外国的艺术歌曲,“文”都承载着这一时期的道,这一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都在“道”中体现了出来[3]。整首歌曲运用大量的静物描写:河堤、花朵、月光还有主人公内心的倾吐,让演唱者一拿到曲子,就能直观地在歌词中感受到主人公的情绪波动和精神感受,以此对歌曲展开思考和演唱。运用叹息、倾诉、痛苦等词形象地将演唱者置身于宁静美好的夜晚,在洁白的月光下聆听主人公的诉说。
整首歌曲的形象都是通过“文”来表现“道”,让演唱者与歌曲产生共鸣,情境是行为的一部分,也是一种铺垫,他完全由作曲家所设想,然后用简单明了的歌词传达给演员,以便他们理解和表演,歌词的写作也正如戏剧家要为演员编写台词一样。
2.风格具有情感性
在中外音乐史上,每个时期的作曲家创作的音乐风格都是不相同的,但是他们继承了上个时期的一些音乐特点,并创造出这个时期新型的音乐风格。如中世纪时期的宗教音乐占据了主导地位,所以出现了为宗教所服务的格里高利圣咏和经文歌,整体的音乐风格呈现出对宗教的虔诚,用圣咏来进行礼拜和祈祷。又如巴洛克时期的音乐风格,整体受到了美学的影响,以建筑、雕塑、绘画、美学为主,出现了著名音乐家巴赫、亨德尔等,每一个时期的音乐发展由政治、经济、文化等多元因素构成。
在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这时英国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对欧洲各国的政治、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人们整体的观念和思想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他们不再被传统所束缚,作曲家的创作灵感是多方面的,有的取材于诗歌、绘画、戏剧,最主要的来源于作曲家个人的生活经历;还有一部分增加了民族性内容和情趣,如波兰的肖邦、俄罗斯的格林卡等都是民族乐派的代表。这一时期的作曲家为了迎合演奏的需要,用了很多炫技的写作手法,特别是李斯特。而情感表现有两种含义:其一是不同的人内心所想不同,情感表达也不同,其二是某种情感概念的形象性表达。每一首作品都离不开情感的注入,在《游移的月亮》曲调中带有一丝丝忧郁的情感,在唱到“叹息、倾诉、痛苦”这些词的时候应该多一点忧郁的气息,也可通过肢体的表达和面部表情的变化,更准确地表达歌曲的内容,我们在演唱作品时应更加关注细腻的情感,才能更好地演绎曲目。
三、结束语
总之,歌曲的感情基调决定了演员的演唱风格,演员是作曲家的二度创作,是具有指令意义创作的主要解释者。演员不是在表达自己的情感,而是在表达虚构人物的感情。他没有亲身经历和流露感情,而是在体察感情、观察感情、琢磨感情和细腻入微的体会后再将其表达出来。在研究贝里尼的作品时,需要突出歌曲的个性,这样演绎出的作品才是“完整”的。
参考文献:
[1]胡郁青.中外声乐发展史[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9-50.
[2]卢文勤.京剧声乐研究[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11-26.
[3]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3-10.
作者单位:延安大学